更新时间:2023-06-19 17:37:44
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百年新诗的半部诗史
绪论 语言与历史观念的互动:当代汉语新诗的内在结构
第一节 当代汉语新诗中的语言困境与转型
一、当代汉语新诗阅读中的语言障碍:以“病句论”为例
二、“朦胧诗”的语言转型:后“文革”时代的日常生活渴望
第二节 语言活动理论的视点与以文本为中心的方法论
一、术语的界定与使用:研究当代汉语新诗的基本视角选择
二、批评方法:俄国形式主义和美国“新批评”在本书中的运用(41)
三、从文本到作者及其时代:文本批评与社会批评相统一的阐释学论证
第一章 顺势与协调:当代汉语新诗与主流观念相互缠绕类型
第一节 从前朦胧诗时期的“共名写作”到“童话写作”:顾城诗歌中的复杂世界
一、“共名写作”之一:顾城“前朦胧诗时期”的“寓言故事诗”
二、“共名写作”之二:顾城“前朦胧诗时期”的“工农兵文艺”
三、控诉、躲避与幻想的复杂世界:顾城“童话诗歌”五种类型
四、“童话诗人”的形成:对“审查”的自我回避与读者期待的推动
第二节 个体幸福的追寻与国家民族的颂歌:舒婷诗歌中的矛盾及其弥合
一、双向疑问:舒婷早期诗歌中反抗的有限性
二、“我”即祖国的一部分:舒婷早期诗歌中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一致性
三、忧伤即幸福:舒婷爱情诗中的意识形态空地
四、舒婷:作为在历史与生活中获得平衡的诗人的代表
第三节 重写故乡重认自我身份的源头:论叶舟的诗歌写作
一、化“兰州”为“凉州”:叶舟诗歌中历史对于地理的重写
二、“凉州人”的后裔:叶舟诗歌中民族身份的重构
三、“龟兹之子”与“汉唐使者”身份的合一:叶舟诗歌中民族融合历史的重现
四、民族国家的建构与历史的恩情:叶舟诗歌中的想象与记忆
第二章 求索与挖掘:当代汉语新诗与主流观念反思和对话类型
第一节 对原有语言象征体系的挑战:食指诗歌中日常生活经验的恢复与寻找
一、食指及朦胧诗诗歌写作的历史前提:以“新北京”象征为例
二、食指诗歌的基本内涵在于对既存主流诗歌语言象征体系的疏离
三、对个体生活和意义的追寻:作为当代汉语新诗原型的食指
第二节 用眼睛去看世界本身:岳重诗歌对美好生活的寻找与呈现
一、岳重:当代汉语新诗的一颗彗星
二、《致生活》:用“眼睛”去看世界的政治现象学
三、从穆旦到岳重:对命运与历史的艰难认知过程
四、《白洋淀》:最美好的文字写的最美好的生活
五、站在历史的另一边:作为朦胧诗与当代汉语新诗原型的岳重
第三节 向历史深处的挖掘:北岛诗歌中的比兴传统与自觉的政治无意识
一、超出“爱情”范畴的“爱情诗”:北岛“爱情诗”再解读
二、“比兴”传统与自觉的政治无意识:北岛诗歌中的内在张力
三、暴露隐蔽的历史结构:北岛诗歌的重要价值
四、与历史进行挖掘和作战的北岛:当代汉语新诗复兴的“长子”
第四节 来自底层精神的寻找与探索:郑小琼诗歌中揭示的现实图景
一、二十年前开始的战争:残酷而模糊的现实
二、作为梦想的诗歌:虚化和减轻现实世界的痛苦
三、二十年之后的诗歌:对现实世界的呈现和揭露及其内在自我的变化
第三章 语言游戏:当代汉语新诗重塑诗学本体的类型
第一节 多多诗歌:从历史生活主题到对汉语诗歌语言的变形与扩展
一、对“前朦胧诗、朦胧诗与第三代诗”代际划分的超越:多多诗歌中历史理性与生活感性
二、对革命的犹疑与惊恐:多多诗歌中的“白银时代诗歌”因子
三、对汉语诗歌语言游戏的拓展:“诗歌正常语言”结构的打破
第二节 借助于词语的距离:欧阳江河诗歌中的词化趣味
一、“词化”式的语言自觉运用作为欧阳江河诗歌的运行奥秘
二、对历史的词化:《手枪》中的词语游戏
三、现实与词语交织的双重世界:欧阳江河诗歌《雪》细读
四、结语:欧阳江河诗学观念的限度
第三节 语言、游戏与实体、抒情的冲突:海子的另一种可能
一、海子的死改变了他的诗歌中的丰富性
二、语言游戏的幸福:以海子《八月尾》为例
三、海子自杀的遗憾:语言游戏传统的延迟
第四节 跳跃、跨越与陌生的困难感:张枣建立自己的现代汉语的努力
一、语言的跳跃:张枣诗歌中古典意象的再生
二、跨越界限的语言:张枣诗歌中古典和异域意象的融合
三、语言的陌生感和困难感:张枣现诗歌中现代汉语的诞生过程
四、在语言中深入个体存在境遇的张枣
第五节 温柔的语言暴力革命:韩东诗歌中的秘密
一、颠覆与重建:韩东诗歌对“语言工具论”的挑战
二、局限与敞开:韩东诗歌语言的跨界越限
三、任意的实体:韩东诗歌语言的创生性
四、对语言自身力量的尊重与顺从:韩东诗歌的秘密
第六节 轻盈与沉甸甸的交织:李亚伟诗歌中的日常生存与享乐境遇
一、李亚伟早期诗歌中的“酒”与“女性”意象
二、李亚伟后来作品中的“女性”意象
三、李亚伟后来作品中的酒及其相关意象
四、李亚伟诗歌的多种可能性
第七节 深入语言不可能之境:余怒诗歌中的“语言游戏”初探
一、“语言本体问题”:余怒诗歌所处的当代汉语新诗历史链条
二、词语的强制偏离与使用:余怒诗歌语言游戏的基本构成元素与出发点
三、语言自语与虚拟主体叙述:余怒诗歌语言游戏的两种基本形态
四、余怒在当代汉语新诗史中的位置与意义
第四章 自主与独立:当代汉语新诗回归个体日常生活与精神建构的类型
第一节 一个人的精神寻觅之路:西川诗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一、对纯粹的追寻:西川早期诗歌写作的目标
二、宏大诗歌词汇的运用:西川诗歌中的生命与死亡主题
三、对生命形态复杂性的探索:以《现实感》细读为例
四、赞美与感激:多种生命在此生中的延续与交织
第二节 从对“当代中国”的确认到在“异国”形象中觅得归宿:柏桦作品中的多重体验
一、宁静与凄清:柏桦诗歌的现代(当代)日常生活书写
二、肯定中的否定:柏桦诗歌中的自我解构
三、“纠葛”的消散与历史的归宿:柏桦诗歌中异国形象的重写
第三节 从“重返自然”到“怀疑自然”:孙文波诗歌语言中的现实与主体
一、《在南方》中的“重返自然”主题
二、《在南方》中“自然”的可疑性
三、现实的混乱导致“语言”本身成为诗歌的主题
四、填满式的语言写作:一个新时代的降临
第四节 在认同之路上跋涉:宋炜诗歌中庞杂的知识信仰体系与空灵之境的生成
一、“整体主义”的幻象及其借助边缘性知识和信仰的认同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