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7-27 16:59:15
封面
版权信息
献给
总序
前言
为什么选这个题目:从几个误解谈起
有什么理论价值
创新和突破面临哪些问题
全书结构有什么理论线索
有哪些创新,提出哪些不同观点
图表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竞争优势与价值链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
1.1.2 选题的意义:政治经济学在竞争优势与价值链领域的拓展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1.2.1 理论选择和研究方法的界定
1.2.2 研究范围的界定
第2章 “中国制造”升级的前期文献与价值链竞争的概念界定
2.1 关于“中国制造”升级的前期研究
2.1.1 关于“中国制造”升级的基本问题研究
2.1.2 比较优势、价值链与“中国制造”升级的策略研究
2.1.3 “中国制造”升级前期研究的总结与评析
2.2 马克思主义竞争理论及其发展
2.2.1 马克思的竞争理论与自由竞争
2.2.2 列宁、垄断资本学派和后续学者的研究
2.3 关于价值链竞争的理论界定
2.3.1 从“资本—竞争”关系与“竞争一般”开始
2.3.2 不同时代的资本主义与价值链竞争的形成
2.3.3 价值链竞争的定义与基本内容
2.4 价值链竞争与“优势—价值链—升级”等范畴的比较与说明
第3章 利润率、垄断条件与价值链竞争的基本模型
3.1 利润率总公式与“三种效率”的“等量齐观”
3.1.1 周转速度与超额利润的关系:马克思的开创与“流放”
3.1.2 加入周转速度后的利润率公式:恩格斯的补充与后续的误解
3.1.3 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市场稳定条件下的“简化”
3.1.4 完整的利润率总公式与影响利润率的三种时间和三种效率
3.1.5 主要结论与两个潜在的应用方向
3.2 生产流通条件、市场价格与超额利润来源的“四维空间”
3.2.1 超额利润来源的困境与发展方向
3.2.2 价格运动与第一个统一:效率差异与结构性稀缺
3.2.3 价格运动的幅度:效率差异和结构性稀缺对超额利润规模的决定
3.2.4 垄断价格、第二个统一与“四维空间”:由生产到流通的拓展
3.2.5 “四维空间”和价格理论的应用及解释力
3.3 基于利润率总公式和“四维空间”的价值链竞争分析框架
3.3.1 价值链竞争背景下利润率总公式的新拓展
3.3.2 “四维空间”转换与价值链竞争的生产方式变革
第4章 “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与困境
4.1 相关评价指标和前期研究
4.2 “中国制造”的出口复杂度
4.2.1 出口复杂度指标
4.2.2 国家出口复杂度及变动趋势分解
4.3 “中国制造”出口的资本有机构成、加成率和成本优势
4.3.1 相关指标说明
4.3.2 数据说明与核算结果
第5章 价值链竞争下“中国制造”升级的生产方式基础
5.1 中国制造业的“半无产阶级化”
5.1.1 何谓半无产阶级化
5.1.2 中国的半无产阶级化
5.1.3 半无产阶级化与经济高增长的关联
5.1.4 阿瑞吉“自我管理技术”与资本积累“安全阀”
5.2 基于“半无产阶级化”的制造业生产方式
5.2.1 从中印比较看调节模式的重要性——从刘易斯到阿瑞吉
5.2.2 法国调节学派关于生产方式的四层次分析框架
5.2.3 中国制造业“半无产阶级化”的生产方式
5.2.4 “半无产阶级化”生产方式下“中国制造”的低端积累
第6章 价值链竞争下“中国制造”升级的结构与总量背景
6.1 制造业升级的宏观“价格—结构”效应:一个协整检验
6.1.1 两个思路的前期文献:比较与综合
6.1.2 结构变动及其价格因素的指标分解
6.1.3 以相对价格为中心的模型设定与经验分析公式
6.1.4 检验结果:服务业份额提升源于制造业生产率的较快增长
6.2 价值链的破坏性竞争、产能过剩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2.1 “破坏性竞争”:基于微观供给侧逻辑的解释
6.2.2 微观供给侧解释的不足与理论拓展的主要方向
6.2.3 生产周期异质性:引入宏观供给侧视角的解释
6.2.4 外部因素的作用机制:对“滞胀”及当前产能过剩的解释
第7章 生产方式变革与“中国制造”升级的动态过程
7.1 价值链竞争的策略升级与连续的生产方式变革
7.1.1 价值链竞争和产业升级视角从离散到连续的演变
7.1.2 空间逻辑和产权逻辑交叉与价值链竞争的生产方式变革
7.2 金融危机前“中国制造”生产方式的演变历程
7.2.1 从“中国制造”早期出口结构的演变谈起
7.2.2 金融危机前“中国制造”生产方式的演变路径
7.3 金融危机后“半无产阶级化”生产方式的演变趋势
7.3.1 金融危机后农民工工资和劳动报酬占比的变化
7.3.2 “半无产阶级化”生产方式演变的原因分析与评价
第8章 竞争优势转换与劳动报酬份额提升:升级的根本出路
8.1 价值链竞争的优势转换:从离散性优势到连续性优势
8.1.1 理论视角的转换与深化: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8.1.2 从离散性“产品空间”视角到连续性“策略空间”视角
8.1.3 新视角下中国困局与出路的重新审视
8.2 发挥非生产性劳动竞争力推动优势转换
8.2.1 重新认识非生产劳动: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
8.2.2 价值链竞争中非生产劳动的“竞争力”:一个比较
8.2.3 从竞争力到竞争策略:非生产劳动的垄断租金
8.2.4 竞争能力的积累与动态:“级差地租Ⅱ”的启示
8.3 发挥知识产权优势,提高劳动报酬份额
8.3.1 优势的“离散性”:工资不能“跑过”劳动生产率的理论依据
8.3.2 初次分配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工资增长能一直慢于劳动生产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