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选题的意义:政治经济学在竞争优势与价值链领域的拓展
解决上述问题,就是本书选题意义的基本指向。
第一,解决当前价值链和制造业升级领域基础理论不足的问题,尝试另辟蹊径,以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基础,为全球范围的价值链竞争和“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转型升级提供一个基于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分析框架。
第二,发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理论和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代研究在收益不均、劳动过程、制度分析、世界体系、不平均交换、垄断租金和超额利润等领域的方法论优势,将全球价值链和“中国制造”升级的相关研究推向深入,尤其是要尝试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总结概括“中国制造”发展的本土模式,在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概括“中国制造”本土模式的形成背景、形成过程、当前困境和未来趋势。这些研究,将尝试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并为既有的研究提供一个源于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前沿视角的新范畴、新思路和新方法。
除上述两方面的具体意义外,本书选题对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用范围的拓展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众所周知,马克思《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考察,深入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尤其是深入考察了其劳动力再生产和劳动过程的技术和制度特征。马克思的大量研究,基于当时的统计新闻和经济学文献,其案例和经验分析也是非常充分的。尤其是《资本论》关于“工厂法”的分析,更是研究产业发展动态和具体劳动过程的经典之作。此外,马克思关于相对剩余价值、部门内竞争与部门间竞争的研究,也将古典经济学的竞争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度,对于不同生产方式和各国不同产业之间的竞争具有较强的解释力。马克思关于“国际价值”的尝试,也为国与国之间的资本竞争与价值转移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然而,在《资本论》之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后续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问题,在现实领域的应用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对既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这一状况尤其体现在国内经济学的学科设置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常等同于经济学学科门类下“理论经济”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政治经济学”,被视为“理论经济学”的构成部分。以此为基础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现代统计指标逐步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的概念和范畴合流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证、经验和案例研究,似乎已经难有作为。近年来,国外数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尤其是以投入产出矩阵为基础的统计核算与计量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宏观总量和经济结构领域的解释力。但是,具体到竞争力和价值链等理论主导的“管理经济学”和战略管理领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应用则明显不足。实际上,深入考察不难发现,上述“管理经济学”领域的方法论取向,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存在明显的相近之处。与发展经济学类似,在上述管理经济学领域,同样存在突破新古典经济学理想化抽象、回归古典经济学包容性分析范式的发展趋势。虽然这一趋势的出现主要源于学者欲摆脱新古典教条、接近现实问题而做出的理论妥协,但是,这种理论范式上的妥协,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一领域相关理论的基本特性。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演化经济学在这一领域的成功拓展,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也开始尝试进入这一领域。中国具有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阵地,同时,也是全球价值链中的制造业大国,竞争力和价值链研究在中国尤其盛行。在这一背景下,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尝试在价值链和制造业升级的主题上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用研究的新拓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