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0 17:16:40
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前言
第一章 “同伴互助”从理论到实践探索综述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从单干到合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高职院校加快发展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三、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发展需要加快“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教师“同伴互助”研究综述
二、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综述
三、教师学习共同体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教师“同伴互助”
二、教师专业发展
三、教师学习共同体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二、终身教育理论
三、群体学习理论
第三章 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问卷的设计、调查的实施与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一、问卷的设计、调查的实施情况
二、回收问卷的实证分析及研究结论
第二节 访谈设计、实施及启示
第三节 高职院校“同伴互助”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科研团队中“同伴互助”的必要性分析
二、教学科研团队中“同伴互助”的合作对象
三、教学科研团队中“同伴互助”的主要形式
第四节 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团队建设中“同伴互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同伴互助”多为任务式互助,缺乏自主性互助
二、“同伴互助”多为指导性互助,缺乏互惠性互助
三、“同伴互助”多为经验型互助,缺乏专业引领型互助
第五节 高职院校“同伴互助”教学科研团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任务重或课时较多
二、学校的互助氛围不足
三、教研组的活动流于形式
四、接受相关专业的资深教授或专家指导的机会较少
五、可供进行信息交流的平台有限
六、教师之间彼此不了解或性格原因造成缺乏有效沟通
七、参加专题研讨会、教材推介会或学术讲座的机会比较少
八、科研经费报销难
九、缺少互助合作制度
第四章 “同伴互助”教学科研团队的建设思路及举措
第一节 “同伴互助”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一、“同伴互助”是教师坚持教学改革,保持教学勇气的力量源泉
二、“同伴互助”有助于教师个人的专业化发展
三、“同伴互助”有助于打造优秀教学科研团队
四、“同伴互助”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
第二节 高职院校“同伴互助”卓越教学科研团队因素分析
一、团队目标
二、团队分工
三、人才培养
四、合作意识
五、制度保障
六、互助氛围
七、信息共享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视角下“同伴互助”教学科研团队凝聚力模型
一、团队负责人的领导力建设
二、团队成员的追随力建设
第四节 高职院校创建“同伴互助”教学科研团队的思路及对策
一、明确团队共同的发展愿景、建设目标和行动计划
二、建设“同伴互助”的团队合作文化,让教师之间互助合作成为常态
三、成员的年龄、学缘、专长等互补,确保团队成员间关系和谐
四、通过团队学习提升团队整体工作能力与绩效
五、完善高职院校传帮带机制,增强教师“同伴互助”活动的实效性
六、进行专家引领下的教师“同伴互助”,提升“同伴互助”的绩效
七、完善“同伴互助”教学科研团队的内部制度,实施团队考核和项目管理评价
八、加快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助力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提升
第五章 “同伴互助”教学与科研团队建设的四大机制
第一节 动力机制——解决教师的自动自发、自主参与问题
一、教师在“同伴互助”中参与度不高的原因分析
二、动力机制的内涵
三、动力机制的形成
四、动力机制的培育
第二节 整合机制——解决校内、校间和校企资源的组合使用问题
一、各项资源使用情况的分析
二、整合机制的内涵
三、整合机制的形成
四、整合机制的培育
第三节 激励机制——解决各方在“同伴互助”过程中保持参与热情和积极性的问题
一、需要保持参与热情和积极性的原因分析
二、激励机制的内涵
三、激励机制的形成
四、激励机制的培育
第四节 保障机制——保障“同伴互助”的持续性和有效性的问题
一、保障具有持续性和有效性的原因分析
二、保障机制的内涵
三、保障机制的形成
四、保障机制的培育
第六章 “同伴互助”学习共同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