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单干到合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人的成功是靠团队合作,还是个人单干,学术界目前没有定论。但从19世纪6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截止到2018年5G技术兴起,其间158年,合作署名发表论文的比例,是这么一条曲线(见图1-1)。
图1-1 1860—2018年合作署名发表论文的占比
从图1-1中可以看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通过合作来完成一个项目。以2016年LIGO发表的引力波实验论文为例,署名者多达1 000人。可以预计,即将要取得突破的人造生命、人工智能等领域,合作参与人数只会更多。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面临的问题复杂程度提高、问题的跨度增大、问题的深度延长,更需要我们分工协作。
过去50年来,差不多所有的学科领域都转变了本学科的现实观——从单打独斗观转向群体合作观。
以物理学的发展为例,该学科之所以被人信服,不仅在于其是最受尊崇的一门“硬学科”,还在于其从最基本的层次描绘了我们的物质实体及其属性。
物理学自肇始时起就深受苏格拉底哲学中的原子论的影响。到了现代,以原子论为基础的物理学又有了新意义。因为当代物理学家正是通过将物质世界简析为各个组成部分而获得了预测能力甚至政治影响力。一旦用简化主义的科学观来解释当代的社会疏离现象,“原子主义”就被用来喻指当今的主流文化:我们及我们生活其间的世界呈现的整体不过是一种幻影,后面隐藏着四分五裂的现实。
不过,物理学最近展现的现实观使这种“原子主义”难以自圆其说。物理学家通过一系列重大实验证明,亚原子粒子即使在彼此之间“看起来相隔太远无法进行联系的时间内”也表现出“好像有某种相互联系”。这些所谓的粒子,无论时空相隔多远,似乎都有联系起来的各种途径,它们的行为看起来不像“离群索居”的个体,而像是一个群体中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成员。
当物理学家试图依据实验结果来描述世界时,最易脱口而出的便是共建共享之类的比喻。澳大利亚物理学家戴维斯(Panl Davies)说,实验结果表明,“一种令人惊异的各系统相互联系观,各系统都曾一度相互影响,不管他们以后是否可能相隔甚远”。美国物理学家斯塔普(Herry Stapp)说得更加斩钉截铁:“基本粒子不是独立存在、不可分解的实体,究其本质,它是向外关联其他事物的一套关系。”
再比如,百科全书的编写模式演变。
第一种模式:个人努力时间长、效率低、知识陈旧。创建权威知识库一开始就是学者们的事,古代挑战这一难关的是一些独立的博学家: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罗马贵族老普林尼、中国学者杜佑;18世纪狄德罗和他的几个伙伴用29年时间完成《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
第二种模式:技术团队合作。工业革命后个人的努力逐渐衍化成了更大范围的团队合作,合作更有效率。18世纪后期,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几位成员开始把工业界的科学管理和装配线原理运用于百科全书的编写,1788—1797年出版了《不列颠百科全书》。其创作过程耗时费力——专业编辑、学者撰写、同行评审,使得《不列颠百科全书》刚开始印刷就开始陈旧。
第三种模式:开放式的集思广益,借助互联网技术在线共同编写,有了更大范围的合作。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2001年,富有的期权交易商吉米·威尔士开始编撰网上大百科全书《维基百科》。Wiki(维基,快捷、迅速之意),是一种在网络上开放且可供多人协同创作的超文本系统,由沃德·坎宁安于1995年首先开发,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沃德·坎宁安将wiki定义为“一种允许一群用户用简单的描述来创建和连接一组网页的社会计算系统”。Wiki站点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
《维基百科》的非凡之处在于它能自我完善、永远更新,它能长期不断地改进自己,是一部与众不同的百科全书,一部完全不受空间约束和生产限制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就是所有“大热门”和大批“利基产品”的结合体。
百科全书的编写变革说明团队的合作效率远远高于个人。
合作和独干的利弊分析见图1-2。
图1-2 合作和独干的利弊分析
选择合作还是独干,不仅是一个to do or nor to do的问题,更是一个to be or nor to be的问题。选择合作,需要包容合作者的不适;选择独干,则要承受低效、格局的限制。总体来说,合作能有力地协调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
知识改变命运,合作改变人生。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三国志·吴志·孙权传》注引《江表传》云:“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