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 礼
中国从古至今被誉为“礼仪之邦”,传说周公制礼作乐,自“礼”诞生之日起就对百姓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古代的“礼”不仅是约束我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对整个社会而言,也是等级身份的一种体现,在皇家宴会中等级性是其最大的特点。首先,宴会宴请名单的确定是根据官员的品级拟定的,文官多于武官。品级较低以及未入流的官员没有资格参加宴会。其次,在有幸前来赴宴的官员中,座位也是严格按照官员品级排定的。《明会典·宴礼》一节详细记载了关于宴会时,百官应当遵从的各项礼仪,可以说文武官员在赴宴时神经都必须保持高度紧张,不能大声喧哗,仪容仪表要得体,稍有不慎,便会被记录下来。
凡文武官遇筵宴。洪武初,令四品以上官,文东武西,各照品级上殿侍坐。五品以下,于殿下丹墀内文东武西①,各照品级序坐。……如在奉天门②,则四品以上官坐于门上,五品以下官坐于丹墀内。务要容止恭肃,不许搀越喧哗③。二十年,令百官于奉天、华盖、谨身④、武英等殿筵宴奏事,须穿履鞋⑤,方许上殿。违者,从礼部官、监察御史、礼仪司纠举⑥,送法司如律。嘉靖二十五年题准,光禄寺专掌贴注该宴职名。鸿胪寺专掌序列贴注班次。每遇筵宴,先期三日,光禄寺行鸿胪寺查取与宴官班次贴注。若贴注不明,品物不备,责在光禄寺。若班次或混,礼度有乖,责在鸿胪寺。(《明会典》)
【注释】
①丹墀:指宫殿的赤色台阶或赤色地面,因其以红色涂饰,故名丹墀。
②奉天门:皇帝接见大臣议事的地方,即“御门听政”之所。
③搀(chān)越:越出本分。
④奉天、华盖、谨身:这三大殿合在一起往往被人们称为前朝,是皇帝举行重大仪式、接见外国使节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其中,奉天殿最宏伟,是皇宫的正殿,俗称金銮殿。
⑤履鞋:指鞋。
⑥纠举:弹劾,揭发检举。
参加皇家宴会,除却要注意仪容仪表等外在礼仪等级之外,文武官员宴会所用菜品也等级分明。宴会菜品除专门进御的外,分为三等:上桌、中桌和上中桌或者上桌、中桌和下桌。不同等级的饭桌菜肴的区别主要在酒的种类、果子的种类、茶食的有无、主食的种类上。上桌的酒、果子、茶食的提供比中桌和下桌都丰富得多。下面一例是对元旦节宴请的记载,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明代宫廷宴饮的等级性在菜品方面的反映。
永乐间,上桌茶食像生小花,果子五般,烧炸五般,凤鸡,双棒子骨,大银锭①、大油饼,按酒五般,菜四色,汤三品,簇二大馒头,马、牛、羊胙肉饭②,酒五钟③。上中桌茶食,像生小花,果子五般,按酒五般,菜四色,汤三品,簇二大馒头,马、牛、羊胙肉饭,酒五钟。中桌果子五般,按酒四般,菜四色,汤二品,簇二馒头,马、猪、牛、羊胙肉饭,酒三钟。随驾将军按酒,细粉汤,椒醋肉并头蹄,簇二馒头,猪肉饭,酒一钟。金枪甲士、象奴、校尉双下馒头。教坊司乐人按酒,熝牛肉,双下馒头,细粉汤,酒一钟。(《明会典》)
【注释】
①大银锭:做成大元宝样式的糕点。
②胙肉:祭祀时供神的肉。明朝常将祭祀完毕的祭品作为宴会的菜色。
③钟:酒器。
“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能够称得上筵宴的会食,酒是必不可少的饮品,而行酒之礼则是宴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规范的饮酒礼仪,明朝筵宴中的每一次行酒始终伴随着音乐,音乐响起,内官和鸿胪寺序班为皇帝和群臣斟酒,饮讫,音乐停止。行酒的次数取决于筵宴的级别,大宴行酒九次,中宴行酒七次,常宴行酒五次或三次,行酒间除音乐外,还穿插着舞蹈。从《明史·礼志》中关于“大飨”礼仪的记载来看,明代宫廷宴饮的礼节是十分烦琐的,皇帝入座、出座、进膳、进酒均有音乐伴奏,仪式庄严隆重,处处体现出君尊臣卑,使得宫廷宴饮呈现出浓厚的礼乐文化氛围。
大宴行九爵礼,中宴仪同大宴,但进酒七爵,常宴仪同中宴,但百官一拜三叩头,进酒或三爵,或五爵而止。
光禄寺进御筵,大乐作。至御前,乐止。内官进花。光禄寺开爵注酒,诣御前,进第一爵。教坊司奏《炎精之曲》,乐作,内外官皆跪,教坊司跪奏进酒。饮毕,乐止。众官俯伏,兴,赞拜如仪。各就位坐,序班诣群臣撒花①。
第二爵,奏《皇风之曲》。乐作,光禄寺酌酒御前,序班酌群臣酒。皇帝举酒,群臣亦举酒,乐止。
……
第九爵,奏《驾六龙之曲》,进酒如初。光禄寺收御爵,序班收群臣盏。进汤,进大膳,大乐作,群臣起立。进讫复坐,序班供群臣饭食。讫,赞膳乐,乐止。撤膳,奏《百花队舞》。(《明史》)
【注释】
①序班:明清鸿胪寺之属官。掌殿廷行礼侍班、齐班、纠仪及传赞之事。
在皇家举行的各种宴会,都十分注重礼节。在明朝,鸿胪寺这一机构就担任了宴会的侍者这一重要角色。鸿胪之名,始于汉朝。汉武帝时设大鸿胪,“鸿”是声,“胪”是传,传声赞导,就是鸿胪。梁置十二卿,鸿胪为冬卿,去大字,改署为寺。隋朝设鸿胪寺,掌蕃客朝会、吉凶吊祭,统典客、司仪、崇玄三署。唐初一度先后更名为同文寺和司宾寺,至唐中宗神龙年间复名鸿胪寺。鸿胪寺卿“掌宾客及凶仪之事,领典客、司仪二署,以率其官属,供其职务”。卿“掌四夷朝贡、宴劳、给赐、送迎之事及国之凶仪”。明朝鸿胪寺的设置和职务也与前代基本相同,在明宣宗所制的《鸿胪寺箴》以及《明史》中皆有体现鸿胪寺在宫廷宴饮礼仪中发挥重要作用之内容。
祗祗万邦,咸统于一。朝觐会同,其仪有秩。咨尔鸿胪,卿贰暨属。
时惟尔官,必庄以肃。必考于度,必协于中。无简无烦,周旋雍容。
惟动以周,惟一靡慝①。敬慎尔仪,庶光尔职。(《鸿胪寺箴》)
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凡国家大典礼、郊庙、祭祀、朝会、宴飨、经筵②、册封、进历③、进春、传制④、奏捷⑤,各供其事。外吏朝觐、诸蕃入贡,与夫百官使臣之复命、谢恩,若见若辞者,并鸿胪引奏。岁正旦、上元、重午、重九、长至赐假、赐宴,四月赐字扇、寿缕,十一月赐戴暖耳,陪祀毕颁胙赐,皆赞百官行礼。司仪典陈设、引奏,外吏来朝,必先演仪于寺。司宾典外国朝贡之使,辨其等而教其拜跪仪节。鸣赞典赞仪礼。凡内赞、通赞、对赞、接赞、传赞咸职之。序班典班、齐班、纠仪及传赞。(《明史》)
【注释】
①靡慝:不变更。
②经筵:御前讲席。
③进历:进呈日历。
④传制:传达制令。
⑤奏捷:报告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