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何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文学史视野中的“大学叙事”

文学生产与教育制度,二者的关系极为密切,这一点,谁也不会否认。相对于“科举与唐代文学”或“书院与宋明理学”来,现代大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之间,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谈论“大学”与“文学”之间良好的互动,一般关注的是大学教育对于文学生产、风格流变、潮流兴替的影响(比如文学史课程如何建立批评标准、美育何以成为可能、文学社团之于校园文化、“学生腔”与“新思潮”的关系,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文类的升降起伏等)[1],本文则转而探讨作为文学想象的“大学校园生活”,如何投射着一个时代的思想变迁,滋润着当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甚至制约着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主要以钱锺书刻画“三闾大学”的《围城》,以及鹿桥描写西南联大的《未央歌》为例,讨论抗战中不同类型的大学想象。以杨沫《青春之歌》中的“余永泽”在五六十年代文化语境中如何大受贬抑,而作为原型的张中行八九十年代出版追忆老北大的“负暄三话”,又如何获得巨大成功,讨论意识形态的转移以及大学形象的改变。至于以北大百年校庆为契机,出现了大批“老大学的故事”,这里所体现的“大学想象”,不仅仅是怀旧,更是自我反省,指向大学历史以及大学精神的重新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