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PA教育发展报告(2011-201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北京理工大学 十年风雨兼程路,凝心再谱新篇章

MPA教育中心 杨艳

2015年,北京理工大学MPA教育迎来了自己10岁的生日。回首十年历程,我们始终秉持学校“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践行“兼容并蓄,淬砺致臻”的价值观,牢固树立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立足基本国情和现实所需,充分发挥院系协同优势,形成了符合我校发展现状的MPA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一、理顺结构,制度先行

(一)注重院系协同

我校MPA项目依托管理与经济学院,拥有公共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和应用经济四个一级学科,同时拥有MPA、MBA、EMBA、MPAcc、工程硕士等七个专业学位。在学校“理、工、管、文”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下,举全学院之力,打通院系和专业学位之间的壁垒,在多学科融合的背景下举办MPA教育项目,无论是在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方面,还是在教师配备、师资培养方面,抑或课程设置、案例建设方面,以及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等方面,全院一盘棋,学院和各专业院系、各专业中心协同一致,各种学科和专业,各位老师以及同学之间,都在学院统一的大平台上取长补短,共谋发展。

(二)明确项目治理结构

完善的治理结构和组织机构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学院专门设立MPA教育中心,指定专任教师担任中心主任,具体负责MPA的招生宣传、教学培养等日常管理工作。同时,充分依靠并接受校内外各方资源的指导、支持和帮助,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项目治理结构(见图F9-1)。

图F9-1

(三)完善各项制度

制度是教学培养质量的保障。我校MPA项目先后规范和完善了覆盖教学培养管理全过程的相关制度,主要包括:《MPA招生面试流程及规定》《MPA研究生入学报到流程及规定》《MPA研究生学籍管理制度》《MPA研究生休学及请假规定》《MPA研究生课程授课教师聘任制度》《MPA研究生课程主讲教师责任制度》《MPA研究生课堂纪律》《MPA研究生课程评估制度》《MPA研究生课程考试制度》《MPA学位论文评审制度》等。同时,为确保制度的落实,学院还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推行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建立学生评教机制等,确保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常态化。

二、师生为本,人文至上

(一)以教学为中心,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

我校MPA项目在全校范围内选聘优秀教师担任专任教师和指导教师。此外,中心还聘请著名行政学者、政府官员、知名企业家为学生开课或者担任社会导师。本院老师主要从事课程教学、课程开发、案例研究与开发、学生指导等工作,外聘老师主要承担教学、社会实践指导、联合指导论文等工作。截至目前,我校MPA任课教师和论文导师共85人,其中专职教师49人,兼职教师36人。MPA教育中心积极创造条件,在课程安排、课程设计、课堂管理、课后辅导、论文指导及评审等方面提供细致服务,让教师把更多精力投入教学培养中,充分保障和发挥教师在教学培养中的主体作用。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中心每年组织召开至少一次教学研讨会,选派并支持任课教师参加全国MPA教指委及其他类似的课程培训和研讨。

(二)以育人为目标,确立学生的中心地位

针对MPA学生的特点,一方面学校在教学管理、招生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将MPA学生纳入学校研究生体系统一管理,在校生参与全校奖学金、助学金的评选,毕业生参加优秀毕业论文、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评选。另一方面学院有较大自主权,能更加灵活地为MPA学生服务。MPA项目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实施MPA研究生班主任制度,注重开辟第二课堂,与相关部门联合成立学生实践基地,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主要有校外拓展训练、课堂小组、流动课堂、课外活动等,每年举办新生入学与毕业生离校联欢活动、新年联欢、班级体育对抗、校际间友谊赛等活动,搭建不同学生群体之间交流的平台。

(三)以校友为纽带,发挥校友会的凝聚功能

2013年我校MPA校友会成立,制定了校友会章程、工作计划。MPA教育中心与MPA毕业生之间的联系被正式纳入学校对外工作委员会以及学校校友办公室的工作之内,并利用微信、微博和手机报、杂志等多种形式,随时向MPA毕业生通报学校的重大事件和新闻。校友会成立两年来,在中心的支持帮助下,与在校生紧密合作,先后承办了母校七十周年校友返校、健康公益讲座、专家义诊、体育健身等活动。

三、立足传统,凸显特色

(一)设立特色方向

北京理工大学主要以军工特色为主,在MPA项目依托的管理与经济学院,国民经济动员学是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和工业与信息化部特色学科,拥有“985”工程“国防科技管理与国防动员研究中心”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以及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围绕这些资源,我校MPA项目专门设立了国民经济动员与公共危机管理、城市与区域管理两个方向,并在课程设置上专门安排了国民经济动员与公共危机管理、城市与区域管理两大模块。

(二)打破专业壁垒

MPA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和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并根据学员特点和需求,设置针对性强的课程,同时允许学生在不同模块之间根据自身工作需要选择学习课程。同时实行学分互认,允许学生在保证核心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在征求导师组意见并取得导师组同意的情况下,跨平台选修学术型研究生、MBA、MPAcc、工程硕士的一些课程。此外,在其他培养环节,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课外活动等方面,实行跨专业联合,统一安排,加强专业间学生的交流互动。

(三)设立案例基金

2010年,学院专门成立“案例基金”管理委员会和秘书处,出台《案例基金管理办法》《案例基金章程》《管理与经济文库出版资助基金实施办法》等。学院每年投入20万元用于鼓励和支持教师编写、出版案例集,并针对案例教学设置专门的教学成果奖,每年评选一次,由学生推荐选举产生。

尽管我校MPA教育经过十年发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比如招生方面,生源质量和MPA品牌认同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著名高校的生源数量占生源总数的比例还不够高,招生渠道比较单一。又如在案例教学中,有些老师还没有意识到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运用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仍有待提高,案例教学形式比较单一,课后案例的调研还不够。当然,面向未来,在全国MPA教指委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兄弟院校及各位专家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克服种种困难,力争将我校MPA教育事业推向新的高度,为我国MPA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