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破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与师资短板
——社科MPA实操型课程的探索路径和经验总结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蔡礼强 白玲玲
一、当前我国MPA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国MPA教育十余年的发展实践来看,目前全国办学院校超过200多所,培养MPA研究生数万名,中国已经成为MPA培养院校和培养人数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国家之一,可以说中国MPA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成效。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深入思考当前MPA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一步提升中国MPA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
作为以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MPA专业学位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应用能力培养训练的缺乏和不足。具体而言,主要包括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授课师资过于学术化和学员学习实战化不足三个方面。
(一)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
目前大多数MPA办学院校都开设了体现复合型要求的课程,但课程内容大多是学术化的理论体系,缺乏实用性的操作技能。譬如,学了《公共管理学》不懂管理,学了《公共政策分析》不会决策等现象比比皆是。以至于不少院校的学员反映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听不懂、记不住、用不上的“三不会”状况。而造成“三不会”状况的根源就在于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
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既是当前MPA培养课堂中的常见情况,也反映了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不易。
(二)授课师资过于学术化
与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高度相关的就是授课师资过于学术化,或者说因为授课师资过于学术化导致了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由于当前MPA专业学位教育授课师资主要来自教学科研的学术性专家,这些学术专家虽然有很高的理论造诣,但往往缺乏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与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
授课师资过于学术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MPA办学院校老师的考核标准重在学术导向、科研导向,授课老师缺乏提升实用性内容的动力。另一方面,授课老师缺少公共领域实践调研或者挂职锻炼的机会。只有解决动力不足和机会不多这两个障碍,才能有效引导授课师资增强自身操作技能与实用性的授课内容。
(三)学员学习实战化不足
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以及授课师资过于学术化导致大多数MPA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学员参与不足,往往停留在灌输式单向传授的被动学习阶段。
学员学习实战化不足一方面是因为在授课过程没有设计学员主动和积极参与的教学环节,另一方面没有采取加强学员实际操作和训练的实操项目。就像学习游泳一样,既要让学员听听概念性的理论指导,又要让学员准确理解便于操作的“动作要领”,更要让学员真正地“下水游泳”。
二、破解MPA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短板的三大体系建设
破解MPA专业学位教育中的课程和师资短板,需要着眼于以下三大体系建设:一是以能力导向为核心进行课程体系建设;二是以领导力技能训练为核心进行师资体系建设;三是以综合评估和动态调整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推动课程与师资体系建设。
(一)以能力导向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
1.“两步走”步骤改造提升现有课程
MPA教育作为一种应用型专业学位,强调突出实践导向、能力导向。目前MPA教育之所以没有摆脱学术型学位教育的窠臼,是因为没有找到能力导向的有效抓手。社科MPA在办学过程中认识到,能力导向应该以课程为切入点。为此,社科MPA以能力导向为核心全面优化调整课程体系。
具体的调整步骤分为两步:
第一步:对现有课程通过课程质量提升措施来打造系列精品课程。这项工作中,调整、提高、优化是三个关键词。即对现有课程进行实用导向的调整,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如果有些课程无法满足这一需求,我们将对此进行优化,淘汰部分课程,新增实用性课程。
第二步:是新增能力训练系列课程,这部分课程完全围绕实用性领导力课程来设置。这项工作中,聚焦、实操、管用是三个关键词。设计开发的课程主要聚焦能力导向,课程内容便于学习和实操,学习训练后获得的办法能在工作中直接运用。
2.“四有”导向引领授课内容实用化
在调整优化、改造提升现有课程的同时,树立“有用、有趣、有益、有理”的“四有”授课要求,用“四有”为标杆引领课程内容的实用化,具体内容见表F9-6。
表F9-6
要达到课程内容的实用化,MPA课程第一位的要求就是有用,按照有用、有趣、有益和有理逐级递升。
“有用”就是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提炼,重新梳理哪些知识是MPA学生应该掌握的,可以提升其哪些能力。
“有趣”就是在授课内容上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在授课方法上提高灵活性和多样性,便于学员理解和接受。
“有益”就是注重授课效果的持久性,是传授的知识和理论能经得起长久的思考和能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
“有理”就是在有用、有趣、有益的基础上,也要注意授课内容的理论化和系统性,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
根据“四有”的导向和要求,社科MPA成立了“课程质量提升小组”,由中心管理人员和任课教师一起,逐门课程进行改造。并要求老师在授课内容与授课形式上探索逐步实现三个结合,也即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理论传授与能力训练相结合、老师单向传授和学生主动学习相结合。
(二)以领导力技能训练为核心的领导力师资体系建设
1.设立“领导力研习营”带动师资体系建设
为开发实用性领导力训练课程,社科MPA采用“领导力研习营”的方式打造掌握实用技能的专家授课团队。研习营专家以领导力为核心研讨主题,邀请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较强表达能力的各学科中青年学术骨干,组建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专家团队,定期研讨交流领导力相关课程,逐步开设领导力专题讲座与系列课程,培育高端授课与培训师资。
“领导力研习营”定期、分主题对领导力以及核心管理技能进行研究探讨和经验分享,正在形成领导力课程教学、课堂大众传播、教材配套等一整套成果转化机制。目前“领导力研习营”已顺利举办了多次研讨会,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领导力研习营”核心成员主要来自授课团队,以及今后要重点培养实用的中青年教学骨干。通过这种形式团结凝聚并推动了师资体系建设。
2.开发领导力实训课程构建互补型师资体系
“领导力研习营”主要着眼于专家授课团队,而要增强学员的使用技能训练,还必须有一定的实训课程和督促组织实训老师。
与领导力系列课程相结合,社科MPA逐步开发推出了领导力训练实操课程,以中心优秀员工为主体打造领导力实操督导团队,把这批实操型督导团队逐步培育成能够担负实操课程导学、组织的培训讲师。
实操课程主要围绕MPA学生需要提升的各种能力展开,采取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充分实操的机会,通过讲授——实操——评估反馈这样的环节来提升学生的领导力。
领导力研习营专家团队和领导力实训督导团队共同组成一支功能互补的高水平领导力师资队伍。
(三)以学员为中心的综合评估与课程师资动态调整体系
1.建立以学员为中心的综合评估体系
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学员期待、授课师资是否令学员满意,需要建立一套以学员为中心的综合评估体系。这套综合评估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的评估主体:学生、班主任和课程负责人。
这三个评估主体各有侧重,但学员的评估居于主导地位,学员的评估是最主要的指标,占整个评估得分的70%。负责教学管理的班主任评估占15%,主要侧重于对老师前期课程准备、后期作业批改方面。课程负责人评估占15%,是专门了解评估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教学辅助人员,侧重于授课内容是否适合公共管理学生特点,是否达到了要求的“四有”和“三结合”。三方面的评估表依据上述不同侧重点各有差异。
2.依据评估体系实施课程与师资的动态调整
综合评估体系设立的目的就是掌握教学效果,并依据教学效果对开设课程与授课师资进行动态调整。
每门课程结束之后会形成一个评估报告,在课程结束后的一周内应将课程评估反馈给任课教师,以供他在下次授课时改进。
评估结果除了反馈给老师作为下一步改进依据外,还是奖励和惩罚的依据。对评估结果较好的授课老师,会依据评估分数高低评选年度优秀授课老师,并在毕业典礼上对优秀任课教师进行表彰。对评估结果不太好的老师,如果不能根据评估反馈意见有效改进,则该老师将不再继续聘用。今后,还可以考虑依据评估结果给老师发放鼓励课酬,对于评估授课效果好的老师,在现行课酬标准的基础上,再增发一部分授课酬金酬劳,专门作为评估优秀的鼓励。
3.走出一条管理教育本土化、实操化的发展路径
师资的质量直接决定着课程质量,进而决定着教育质量和培养效果。领导力师资体系和实用课程内容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在MPA教育培养中发挥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目前社科MPA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形成了一整套推进思路和操作办法。
中国的MPA教育只有十余年的历史,实用性课程体系与实战性师资体系建设的探索才刚刚开始,还缺乏成熟的经验。尤其是中国的国情和国外不同,如何将国情与理论结合并设计出管用的实操课程,对MPA授课教师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此外,如何将公共价值和公共伦理融入实操性课程,也是一个难点。但与此同时,我们更要看到,管理教育本土化和实操化是我们的必经之路,也充满了光明和希望,因为这是一条适合MPA教育发展规律和培养特点的光明大道。我们相信,这样的课程将会给中国MPA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曙光。
除了采用评估体系促进实用性课程体系与能力导向的师资体系相结合之外,社科MPA还在授课形式上下工夫。要求老师的授课要实现“三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理论传授与能力训练相结合、老师单向传授和学生主动学习相结合。其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理论传授与能力训练相结合”是对“有益、有用”的具体化,而要达到“老师单向传授和学生主动学习相结合”,不但需要课程变得“有趣”,还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我管理能力训练。
破解MPA教育发展中的三大问题,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风格的本土化、实战化管理教育模式,今后我们的路还很漫长,面对的挑战和困难也很多,需要全体MPA同仁戮力同心、携手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