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 地方高校培养机制创新中的MPA教育模式重构
郑州大学MPA教育中心
长期以来,MPA教育中存在的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单一、教育的“专业性”不足、培养院校特色不鲜明以及国际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高层次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问题。全国MPA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孙学玉指出,MPA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调整结构,有针对性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培养一批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高层次的治国理政、服务公众的人才,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自教育部MPA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以来,郑州大学深入推进培养模式创新和管理体制改革,紧扣河南实施“三大国家战略”对高层次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重构教育模式,在探索地方高校MPA教育如何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路子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
一、逻辑起点:MPA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遇到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多元化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与MPA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院校一样,郑州大学也对MPA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深入反思,深深认识到,十年来“中国高校的MPA培养方式基本上是‘填鸭式’的课程学习+少量的专家或者官员讲座+简单的参观式考察,这样的培养方式既不能满足来自不同领域和不同岗位学生的求知需求,也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章丽萍等,2011)。所以我校在制订和实施MPA改革方案中,坚决革除传统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注重案例教学,采取了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引导研究生参与教学研讨,倡导师生互动式教学。但在实际运作中我们发现,案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占学时很多,而要达到MPA研究生的有效参与和积极互动的效果,必须建立在对所涉相关理论和知识基本了解和初步掌握的基础上,否则很难互动。而让MPA研究生对所涉相关理论和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的有效手段则是课堂教学。这就形成了一个十分突出的矛盾:教学时间的有限性与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需用学时的大量性冲突。我国“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作为研究生教育而言,既要给MPA研究生传递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实现“高层次”,还要使MPA研究生适应新形势下公共管理现代化和专业化要求,突出“应用型”。显然,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教学方法多元化如何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导向如何实现教育教学的“双强”效果
师资水平是MPA办学水平高低的关键,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MPA的教学质量也无法保证。作为一个专业化程度高、集人才培养目标高层次与应用型于一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它要求MPA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和理论功底,还要有丰富的公共部门实际工作经验,能够同时胜任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双重要求。为此,郑州大学加大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但为MPA研究生配备了学校专任教师担任学术导师,还聘请符合条件的政府部门领导干部担任实践导师。但是,由于我国干部体制的特殊性,如何使公共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克服时间精力和指导学生连续性等方面的障碍,充分发挥实践导师的作用,真正让专任导师的学术优势和兼职导师的公共管理实践优势有机衔接,实现强强联合,提高培养质量,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基地实习实践如何有效衔接校园教学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不仅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要求,而且对教学时空的超越和教学资源的整合也形成了挑战,这要求MPA的教学必须走出校园,实现基地教学。与其他专业学位不同,MPA研究生80%以上都是公务员,脱离自己工作的公共管理岗位到实践基地学习,从课堂到社会,从校园到实习实践基地,教育教学资源的变化和空间的变化,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实习实践基地如何建立?基地教学的主体如何选择?教学内容如何确定?教学效果如何检验?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就会弱化实习实践基地的教育功能,很可能会使基地教学与实践教学呈现“两张皮”的不良局面。
二、创新举措:培养机制创新中重构MPA教育模式
针对MPA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郑州大学在MPA培养机制创新中重新构建教育的模式,通过MPA教育模式的重构推动培养机制创新,不断提升高层次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重构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
一是“课程结构改革计划”。改革MPA课程体系平台,打破现有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的平面化课程结构,构建“公共管理平台课”“公共管理实务课”和“公共管理实践课”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其中“平台课程”由学校按照全国MPA教指委的要求实施,MPA学术导师负责讲授;“实务课程”的设计,在公共管理部门参与下,与学校合作实施,主要由学术导师和实践导师共同讲授;“实践课程”的设计,主要由学校和实践基地联合设计,基地实践导师负责实施。从新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看,MPA课程和教学贴近公共管理实践、贴近MPA研究生实际需求、紧扣公共管理前沿问题,较好解决了MPA专业教育中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二是“实践教学改革计划”。针对不同课程,分别采用课堂讲授、专家报告、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角色扮演、项目研讨的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目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平台课使用案例教学的课程达到100%,公共管理实务课使用案例教学的课程应达到80%,从2010级全日制MPA研究生开始实施“挂职学习计划”,创新了实践教学的方式。
三是“MPA研究生自主选课计划”。推出了“MPA研究生自主选课菜单”,整合全校优质师资资源,与干部培训中心、法学院、商学院合作,建立综合性、跨学科的MPA课程菜单,供学生选修学习,进一步扩大MPA教育内容体系,改善MPA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术视野。
(二)重构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胜任能力
一是构建高水平MPA“双师型”师资队伍。重新研究制定MPA实践导师标准,积极从省直机关和地方政府中聘请高水平领导干部担任兼职教授,从县级以上具有丰富公共管理经验的领导干部中聘任MPA研究生的实践导师,形成了学校专家、党政领导共同构成的双师型导师团队。自试点方案实施以来,新增信阳市委副书记乔新江,开封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魏治功等实践导师12人,实践导师总量已达36人,与学术导师数量已接近1∶1。按照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践导师积极参与基地教学、项目研究、论文考评等工作,深得MPA研究生好评。
二是探索“双向互动”的研究生指导形式。实施“项目入学计划”。对于已建立合作实践基地范围内的研究生,鼓励其把基地已经立项的公共管理课题,利用学校研究资源,边学习边研究。实施“导师合作计划”。积极吸纳MPA研究生加入导师科研课题研究,引导MPA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与导师课题对接,实现师生合作,教研共进的目的。这种“双向互动”型培养模式,有利于针对研究生培养中遇到的问题,采取集体会诊、师生研讨的方式,实现了团队培养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目前,已有《焦作市“三化协调”推进机制研究》等12项入学研究项目正式启动,参加导师研究课题的MPA研究生31人。
(三)重构培养平台,强化实践基地建设
一是搞好实践基地规划,强化基地功能。在现有12个实习实践基地的基础上,依据“有问题值得研究、有条件开展研究,有路径转化成果”原则,在郑州市公安局、洛阳市老城区政府、焦作市孟州市、信阳市平桥区、兰考县焦裕禄纪念馆重点建设了5个示范性实习实践基地。MPA研究生第一年在校学习,第二年实践基地完成实践教学,形成了“培养方案基地参与制订、实践课程在基地教学、研究项目在基地产生、学位论文在基地完成、论文答辩在基地举行”的合作培养格局。
二是实施“挂职学习计划”,强化基地教学。按照“双向选择、分片划区”原则,选派MPA研究生到实践基地“挂职学习”半年,每个基地进入8至10名MPA研究生,从项目选题、项目研究、项目评价到成果转化,由基地的实践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完成。目前,2010级全日制MPA研究生已成功完成了“挂职学习”任务,张皓等13名同学的研究报告已被基地公共管理部门采纳。
三是实施“公务员职业胜任力提升计划”,强化实践效果。坚持以公务员职业发展为导向,为MPA研究生提供领导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的理论与实践培训,提升其职业胜任力,赢得MPA研究生的一致好评,收到良好实效。截至目前,已有86名MPA研究生分别走上了厅、处级领导干部工作岗位。
(四)重构论文标准,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一是明确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以应用价值或社会成效为主,重在考查MPA研究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论文选题上,规定学位论文选题要以从公共管理实践中来,研究成果能用到实践中去为标准。在2009级、2010级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中,我们结合各实践基地的意见,按“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地方政府治理与改革”“社会管理创新”“经济社会发展与公共安全”等专题制订了选题指南,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度,能否被相关部门采纳作为重要评价标准。二是明确了学位论文的体裁,即以公共管理实践中的问题为导向,可采用行政诊断、调研报告、案例分析、规划方案、咨询报告等多种论文形式,并明确了每种论文体裁的结构、写作要求和技术规范。三是明确的考核评价主体,在学位论文的开题、预答辩和答辩等环节,全部由学校专家、实践导师以及项目来源方等共同参与组织实施。按照MPA专业学位特点来构建的学位论文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从根本上摆脱了学术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考核模式,实现了考核主体、考核手段的多元化,保证了学位授予的质量。
(五)重构管理体制,完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一是成立了MPA专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按照“三三制”原则,分委员会由校内专家、资深公共管理者、实践导师组成,负责制订MPA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标准,如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水平、学位授予等工作。二是完善郑州大学MPA教育中心职能。设立了教学办公室、行政办公室、辅导员办公室、实验室和信息情报室,形成小分工、大合作的MPA研究生综合管理服务机构。三是严格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和评估制度。针对MPA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制订了教学评价标准,建立了事中评价、事后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这些,为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形成完备的质量保障体系。
本文参考文献
[1]章丽萍,徐林.以培养机制创新推动MPA教育改革.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9)
[2]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中国MPA教育发展报告(1999—2009).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