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感言
曲福田
中国MPA教育大规模、快速度、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的适宜环境。发展于本世纪初的MPA教育是对中国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有力回应,通过MPA教育对研究生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知识框架和行动指南,强化了MPA研究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愿景,加深了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并不断探讨和解决来自政府实践层面的政治意识形态、行政体制改革以及制度创新等问题。MPA教育通过不断的探索与积累,明确了自己的定位与选择,制定了MPA教育人才的选拔标准与方法、合理设置了课程体系,使MPA教育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各具特色与优势。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MPA研究生在管理理念、思维方法、知识和管理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获得了较大的提升,拓展了视野,是实现中国梦的“潜力股”。中国MPA教育在学习世界政治文明和传承中国政治文化、培养治国理政思想和智慧方面填补及发展了中国研究生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能力的关键是人的素质,特别是干部素质。MPA教育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将MPA研究生的能力训练与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结合起来。政府、市场和社会对政府官员能力的要求就是MPA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公共管理学科优势,因为公共管理所具有的分析框架是从人类社会运行的宏观层面观察公共事务管理的运行,而不囿于管理的技术层面。这样的视界使人们能够真正深刻地把握公共管理的本质及其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活动的关系,认识其对整合社会公共资源并进行优化配置的重要性及其功能构成。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曾经对推动和协调经济社会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传统行政学模式和官僚制理论,在现实的运行中陷入困境。公共管理依凭强大的理论整合力与实践创新性在其发展之道路上强势突进:以引入市场机制、绩效管理和公民导向等方式回应传统公共行政的权力本位、规则导向、竞争缺失和低效率等问题;以民主治理、协商民主等方式回应当代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迅速发展以及社会不可治理性问题的挑战;以全球治理的理念和方式回应全球化的挑战;以知识密集型治理、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的方式回应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挑战。所有这些MPA教育新理念与新方式的实施成效卓然,引领时代之风标。
大规模、高规格的MPA教育的发展,催生了高等院校和政府实践层面对MPA教育的需求。MPA教育从2001年第一批24所试点高校到现在的第七批223所高校,录取人数达到15.6万人,获得硕士学位人数已达8.3万人,涉及从乡镇政府公务员、大学生村官到中央政府领导干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较早建立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高校在成功试办MPA教育后,进一步完善了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推动着应用型人才培养,填补和提升了政策研究、咨询研究,回应了来自实践层面的问题,尤其是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又熟悉本土化的公共管理学者,给中国智库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些具有政治学、经济学等优势学科的高校也乘势而上,中国公共管理教育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高质量、创新性的发展要求,赋予了全国MPA教指委更多的责任担当和使命。秉持着高标准、高规格、高要求的治学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将MPA教育合格评估和未来的质量认证作为审视和推动MPA教育的法则,MPA教指委成立了招生培养、师资培训、战略发展、评估认证工作委员会,建立了MPA案例库、校外导师库、基础数据库3个平台,完成了师资培训、合格评估等五项教学培养工程,先后颁布和实施了《MPA教学基本要求》等指导性文件,通过合格评估规范高校MPA教育办学,通过组织专家评审优秀论文,抽检论文,严把质量关。各高校MPA教育中心组织有力,指导教师认真负责,促进MPA办学和论文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应用性是MPA教育的基本特点,在增强MPA教育的应用性方面,各高校都有着自己的做法并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如南京农业大学积极推动与政府部门的师资互动,支持教师参与政府课题研究,选派教师到政府部门挂职锻炼,以取得实际经验。加强MPA教育中心兼职师资队伍建设,聘请政府官员讲学和合作指导MPA研究生,以促进MPA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教育理念上,实现“严进宽出”向“宽进严出”的转变。解决录取选择有余、毕业择优不足的问题,严出就是要确保毕业生的质量,若想取得学位,则必须考出去,以确保学位的含金量。从教育内容上,从偏重理论传授向实施案例教学转变。解决课堂理论有余,实践训练不足的问题,任课教师带领MPA研究生开展学术沙龙和组织社会实践,并结合他们在政府工作的实践,收集和开发了大量的案例,案例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育评价上,从统一规范向突出专业特色转变。解决教学内容空泛化,价值培养与技能训练两头不足的问题,学习美国NASPAA评估认证标准,在强调评价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同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MPA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环节方面更具应用性和多样化。
中国公共管理教育和政府的需求,必将推动中国DPA教育的进程和大发展。目前中国公务员群体具有硕博士学位的比例还不高,很难形成专家型的群体,表现在政府政策制定的理论和技术性的不足。我国公务员法没有设置对非公共管理教育人才报考政府任何岗位的限制条件,这就使得具有任何学科背景和专业知识的人才均可通过考试进入政府,他们是在日积月累的实践中慢慢学会和逐渐领悟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并熟悉和掌握了公共管理知识的。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训练和政策制定的理论及技术,这就使得DPA教育具有了迫切性和必要性。探索MPA教育和DPA教育的有效“接轨方式”,参照美国相关法律制度,要求政府官员以达到“法硕”和“法博”要求,作为政府人才队伍法治化建设的标准。加快我国DPA教育和高水平的质量认证工作,以适应我国建立法治国家,并为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
中国MPA教育的发展,还需要不断总结和解决一些问题。如招生制度改革问题,2015年是中国MPA教育(单证)招生最后一年,是否可以试行单证计划并轨双证,成为许多高校师生心中的期盼。对高校而言,要解决如何加强MPA组织文化建设和MPA研究生行政伦理教育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干部要带头坚守正道、弘扬正气,“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在课程建设方面,要解决如何更好地建立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结合的课程体系的问题,将第二课堂建设与MPA的社会实践和学术沙龙联系起来。针对MPA研究生,如何解决他们的经验有余、科学研究不足的问题以及应用研究的理论支撑匮乏问题、短期政策作长期化研究问题、政策制定技术性以及打好经济学基本功的问题。针对教师实践少的难题,能否像台湾地区一样,引导和鼓励政府高级公务员一周有半天的时间去高校上课,并形成国家层面的制度,建立一个政府高级官员的师资库,政府能否给我们的教师提供政府挂职,尤其是县级政府挂职或在高校行政岗实践和锻炼的机会,以使MPA师资队伍建设既有理论的素养又切实了解政府管理实践。当然,中国的MPA教育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迎来公共管理教育更美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