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翻译中的西化表达法

一、西化译法概述

以译入语为依归是翻译的总的方向。但这并不排除西化译法在英译汉中存在的地位。

1对“西化”的界定

(1) 西化主要体现在表达方面,而与内容无关。

(2) 西化翻译,主要是由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所造成的。西化是由译文中引进的异质成分造成的。

2语言各个层面上的西化翻译及原因

(1) 语音层。如laser译成“镭射”(现已通译成“激光”)。

(2) 词语层。如bottleneck译成“瓶颈”(也可译成“障碍”)。

(3) 因短语内词与词之间语义修饰关系不同造成。如linguistically polite译成“语言上有礼貌”(说话有礼貌)。

(4) 句子层。由语法结构的不同造成。例:

The decrease in his income changed his life style.

[译文]他收入的减少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

[分析]汉语表达这个意思一般会用“他收入减少,因此改变了生活方式。”

(5) 由成语表达法的差异造成。例:

All roads lead to Rome.

[译文]条条大路通罗马。

[分析]汉语表达体系中原来没有这种说法,一般用“殊途同归”。

(6) 由话语结构(如套语)的差异造成。如晚上睡觉前说“晚安”。

二、从读者可接受性角度看西化译法

1在日常交流中,西化翻译法带来的西化表达方式很容易妨碍交流,降低它们在语言使用者中间的可接受性。

2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还是文化的载体,本身也会有意义。极度的归化译法会抹去许多风格、艺术、文化的特征,从而影响某些译文的真正价值。

因此只照顾到读者的可读性,只从可接受性的角度来看西化翻译法会显得片面。

三、从语篇价值角度看西化译法

语篇不同,读者的可接受性也会不同。

1在语篇连续体(continuum)中,语篇价值的持续时间越短,对西化翻译的可接受性越差。例:

在日常交流用语、公函文件等只有一次价值的语篇中,为了产生好的交流效果,最好是使用译入语系统中最常用的地道的表达方式,达意流畅为首要目的,切忌晦涩难懂。

2语篇价值的持续时间越长,翻译时越容易接受西化翻译法。例:

如在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中,保留一定的西化表达方式,有利于反映原作的精神,介绍外国文化,使中国人能通过语言了解外部世界。读者也可在阅读中花些时间品味洋腔异调。

3在一开始接受性较差的西化表达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有更多的人接受。但也有不少西化表达法由于与译入语体系的结构水火不相容,不久就被淘汰。

4可接受性不是以不可接受为对立面而存在的。应在可接受和不可接受之间寻找最佳点。

四、从文化符号角度看西化译法

1有些西化表达方式更能反映源语文化的特征,更能表达原文的真实意义,而归化会抹去这些特征,使译文失去源语文化的特征。例:

A pretty face has ruined an empire.

[译文1]多少人间佳丽曾经倾国倾城啊!

[分析]这句话出自林语堂的《京华烟云》,林语堂在用英文说中国,这一文化背景正是归化译法的依据。

[译文2]美人儿曾使帝国王朝覆没。

[分析]在西方的文化背景下,若用传统语言中已有的表达法(倾国倾城)就会产生与源语文化背景不同的联想,因此采用接近原文的译法更符合西方的文化背景。

2在很多场合下(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字),表达本身就反映了源语思维模式的特征和特定的文化内涵。

归化法虽容易“懂”,却可能丢失不少东西,甚至歪曲原文的意义。例:

democracy已经普遍译成“民主”。

[分析]中文里“民”和“主”两个字各有其意思,合起来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但democracy一词毕竟是西方先用的,指的就是西方那一套民主制度,中国人在领悟democracy一词的意义时,也会较难把握该词的精髓所在。

若一直沿用西化译法,如译成“德蒙可来塞”,而自己仍保留“民主”一词,也许能避免后来不少的混乱。

3从符号学的角度看,翻译是在两个语言符号系统间进行符号转换。对于不同的概念表达法,有两种处理方式:

(1) 舍弃原文的形式,因为原文中的符号生硬地搬过来就失去了它在源语系统中的意义。这是归化翻译的基础,类似于奈达的同构(isomorphs)理论。

(2) 在考虑到可接受性的前提下把原文的符号照原样搬到译入语中。这是西化翻译的基础。

4从一次性交流的角度看,西化弊大于利。但西化译法会促使读者去了解源语符号体系,进而促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五、从历时(diachronical)文化角度看西化译法

1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扩大和加深,文化间的差异在缩小,对西化语言的可接受性将会提高。但在表达层面上,各民族问仍然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2从历时的角度看,所有从翻译中引进的西化表达方式在译入语中的命运并非仅是随意选择的结果,而是与其他文化领域的变化平衡一致。

六、从社会文化运动看西化译法

在社会运动中,人们总是会对文化和语言等问题持较偏激的态度。

1“本土化运动”

一个长期受到外部文化影响的民族在保护本土文化和语言的“本土化运动”中,会对外来的东西保持高度的警惕,排斥外来语就可能成为主流意识。

2一个民族长期奉行锁国政策,需要接收新的事物,此时就会对外来的语言和文化采取拥抱的态度。如本世纪早期发生在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接使白话文登堂入室。

七、人类未来可能的语言格局

1让全球说一种语言是对抗英语一统天下的下下策。

我们不能用一种无文化依附的人造语言来取代任何自然形成的语言,因为我们反对无差异性。

2在未来人类操两种语言,在工作中使用一种语言,在家庭中使用母语。这种语言的双轨制很可能成为未来人类语言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