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语言前景概念在翻译中的应用
翻译中到底哪些语义之外的成分需要在译文中保留这一问题与语篇的文体或风格有关。
杰弗瑞·李奇在他的《小说文体分析》中借用了语言前景(Linguistic foregrounding)这个概念来界定文体,描写了各类文体的共同特点,即偏离常规。
一、语言前景或突显
1“自动化”(automatization)和“前景”(foregrounding)
Bohuslav Havranek创造了“自动化”(automatization)和“前景”(foregrounding)这对概念来描写语言。
(1) “自动化”就是指语言表达法在表达意思过程中只是被使用的工具,本身并不引起别人的注意。
该语言表达法是常用的手段,属于一个语言系统内广为接受、频繁使用的手段,特点是平淡无奇。例:
I love you.用在英语的语言环境中,就属于自动化的表达法,因为这是习以为常的说法,别人不会因之大惊小怪。
(2) “前景”不是某一语言体系中广为接受,经常使用的说法,即“不落俗套”,甚至是语出惊人。例:
一位中国小孩在打完电话时对妈妈说“我爱你”,就会引起大多数中国人的特别注意,因为中国人在这种场合不用这个说法,这个说法本身突显于中国语言体系中。
2只要一个语言表达法在所处的语境中格格不入、与众不同,就造成前景。例:
在一篇科技文章中某一技术用语并不在语篇中突显,不构成前景,而是自动化。但将同样一个科技用语突然用到一次日常生活的谈话中,就构成了前景。
3李奇认为一个作者要创出自己的文体与风格常会在写作手段上偏离常规,从而造成前景。偏离常规可以是“质量性偏离”,也可以是“数量性偏离”。
“质量性偏离”(qualitative deviation),指表达法本身偏离语言常规表达模式,违反了“语言法”。
“数量性偏离”(quantitative deviation),即某些用法本身不偏离常规,但其使用的频率超出读者的预期。
4任何常规都是语言系统中被公认的用法,属于索绪尔所说的langue(语言)。
任何偏离造成的前景都是作者个人所为,是对语言体系的反叛和挑战,属于索绪尔所说的parole(言语)。
二、前景概念在翻译上的应用
1如果照原文的语言结构将原文译成中文,大部分的句子都会偏离汉语的常规,造成前景。译者要做些适时的调整,使译文不偏离汉语的常规。
2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有必要区别两种不同的前景。
(1) 由于英汉语言体系不同所造成的前景,它属于语言体系。例:
“他死了昨天”就是英语语言体系和汉语语言体系不同造成的前景。
(2) 由于原作者刻意安排语言材料所构成的前景,它属于言语表达,是原作者有目的地安排语言材料造成的汉语中的前景。例:
Talent Professor Smith has. Money Professor Smith has not.
[译文]才能,史密斯教授有。钱,史密斯教授没有。
[分析]Talent和money两个词前置于句首,显然偏离英语的常规。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为了表示强调,这种前景就有其特别意义。因此原文突显,译文也应突显。
(3) 处理方法
①对于因语言体系不同所造成的前景,在原文中并不构成突显或前景,所以在汉语中也不应该造成突显或前景。
②对于因原作者故意违背源语常规所造成的语言前景,译者有责任还源语前景为汉语前景。若因英汉语言差异,不可能照搬到汉语中,就必须“忍痛割爱”。
③是否在汉语中保留原作者的前景表达法要看两个因素。
a. 这个前景的表达法是否重要。若为有关作品主旨的表达形式,译者就应该尽可能在汉语中偏离汉语常规,造成语言前景。
b. 汉语的可接受性。地道的汉语始终是译者要努力追求的最高标准。
三、一些前景(突显)的实例
大多数翻译中的语言前景都源于英汉句法的差异,但前景可能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次。
1联合国文件中每段开头的斜体字。
[分析]一般每段开头不用斜体。所以斜体就偏离了常规,造成前景,表示强调。这是作者有目的安排,所以在译成汉语时也有必要用斜体或粗体突显每段的第一行。
2在一本电脑操作手册中有几个语法错误的句子。
[分析]这些错句显然偏离了源语的常规,造成前景,但这些错误并不是作者故意造成的,所以在译成汉语时,译者有必要用语法正确的表达法来译。
3小说家在作品中用了几个错误的句子,以表示小说中某个人物未受教育。
[分析]这种偏离原文常规造成的前景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所以在译成汉语时就有必要造成同样的前景,用不符合汉语语法的句子译。
4被动句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使用的频率不同。
[分析]在英语中被动句使用的次数要比汉语中多,特别是科技文章中,常可见到很多被动句,而且在英语中,当主语不明确时就只能用被动句。这属于英语语言体系中正常的用法,没有特殊的意义,所以在译成汉语时可以转换成主动句。
但如果小说家在作品中大量使用被动结构,译者就有必要考虑一下,这是否有某种意义,是否有可能用汉语的被动结构译及这样译是否影响汉语的表达。
5句子的长短
[分析]从理论上说,句子不长不短才是常规。但短句方便记忆,人们一般还是倾向用较简短的句子,所以短句接近常规,并不偏离常规。但一般情况下短句本身也无特殊意义,翻译时不一定要用短句译短句。如果汉语行文要求几个短句合并,也完全可以。
但如果原作者大量使用很短的句子,而构成一种写作的风格,如海明威的“telegraphic sentence”,那么短句本身就有文体特征(前景),翻译时就应考虑以短句译短句。
6文化色彩浓的用语
(1) 译者必须决定一个文化色彩浓的用语,如比喻或成语,是否偏离源语的常规,再决定这个用语放到汉语中是否偏离汉语的常规,造成前景。
(2) 普通描述性的用语属于常规,而比喻或成语之类的表达法是文化的添力成分(cultural addition),常常突显于普通描述性语言。
(3) 即使是文化色彩浓的表达法,也有必要区别是作者使然,还是语言文化体系使然。
(4) 在英汉翻译时,是否要保留原文的比喻、成语等表达法,造成译文中的前景,要看情况而定。例:
How to dodge the life's edge in a cut-throat world.
[分析]作者使用了cut-throat和life's edge这种表达法,使得描述形象生动。译成汉语时如果保留原文相同的形象,则可能显得十分不自然。Cut-throat这种说法毕竟是英语里常用的表达法,是语言体系中固有的表达法,再加上本句选自一篇科普性的文章,语言本身的价值不是翻译的重点,所以最好只译出其中的意思,如“残酷的世界”(merciless)。这样可以避免造成语言前景。
7在目前这个国际化、全球化的时代里,提倡在普通翻译中不强调源语语言体系中的形式特征,更有利于保护汉语。
8语言因时而异,语言是否偏离常规也因时代和社会环境而异,其重要性和是否保留要由译者定夺。
9译者要从语言偏离常规,造成语言前景这个角度看跨语言、跨文化交流,这样译者在选择翻译方法时把握就更大,进而能提高译文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