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关系现状与前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中国话语体系中“民族”“族群”概念的由来

14.什么是“民族”?这个汉文词语在西方语言体系里的对应词语究竟是哪一个?英语中的“nation”“nationality”这些概念所对应的是一些什么性质的群体?各自具有什么样的政治内涵和文化内涵?这几个词语和今天人们所理解的对应内涵何时、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出现在西欧国家的话语体系中?又是何时、在什么样的关系模式中传播到世界上其他地区的?类似词语和概念在斯拉夫语、阿拉伯语、印地语、日语等语言中是何时出现的?这些词语的出现对各地区的社会政体构建和群体认同意识演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15.在中国,汉语中的“民族”是本土自生的概念,还是在近代从西方社会引进的概念?如果是自西方引入的概念,那么它何时、在什么情境中进入中国话语体系并逐渐被中国各群体所使用?其他语言(如日语)是否在其传播到中国的过程中扮演了中介的角色?“民族”是一个政治性的概念,还是一个主要偏重血缘和文化特征的概念?在中国,人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在传统的汉文、蒙古文、藏文、满文、维吾尔文、朝鲜文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中是否有相应的“民族”概念?中国的各个群体在古代和近代时如何在口头和书面文献中称呼中原群体和其他群体?如何称呼中原政权和其他地方性政权?今天中国各少数民族语言如何翻译汉语中的“民族”一词?为什么会发生用词方面的变化——包括出现新词语或原有词语的内涵发生变化?谁主导了这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于各群体认同意识的演变产生了哪些影响?对于族际交往带来了哪些社会心理后果?

16.什么是“族群”?“族群”所对应的英文词语是不是“ethnic group”?这个词语在人类历史上是何时出现的?有人说这一词语的出现至少要比nation晚200年,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人们认为有必要发明一个可以区别于nation的新概念?Ethnic group与nation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是什么?Ethnic group最初出现在哪些国家并用来表示哪些类型的特殊性质的群体?它的政治含义和文化含义分别是什么?这个词语的历史起源和发展、传播过程是怎样的?这一概念何时进入中国的话语体系?这一概念与汉语中常用的“民族”概念有什么不同?今天,在世界其他国家,这一概念主要被应用于哪类群体?这一概念的学术意义、应用性意义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美国等许多工业化国家把国内属于不同种族、来自不同祖籍国、使用不同语言、信仰不同宗教的各类群体都称作“族群”(ethnic group)而不称作“民族”(nation或nationality)?

17.如何理解起源于近代西欧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概念?这个概念与欧洲思想界出现的启蒙运动、民主共和思想、“民族主义”思潮以及社会上发生的“民族主义运动”之间是什么关系?“民族国家”作为一种新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体制,所对应的是“一个民族建立一个国家”(one nation, one state)的原则,还是建构一个现代公民社会的共和政体?如果一个政治实体承认本国内部存在许多“民族”,宣称自身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那么这个国家能否开展真正具有现代公民社会意义的“民族国家”构建?世界上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符合“一个民族建立一个国家”原则的“民族国家”?

18.近代以来人们追求“民族国家”的政体建构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与这种政治组织方式的变革相呼应的社会和经济层面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当代世界范围内“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发达西方社会和发展中非西方社会在这方面有什么异同?为什么有些人提出“后民族国家时代”这一概念?20世纪后期西欧国家组成的“欧盟”和东欧、苏联的国家分裂分别代表了“民族国家”的哪些发展趋势?各自背后的道理是什么?今天人们在国家政体建构进程中所面对的核心问题有哪些?处在这种发展趋势中的中国社会各族群应当如何认识这种历史趋势?应当如何判断并选择真正符合本族群长远利益的道路?

19.在一个多族群国家内部,各族群成员与生活在身边的其他群体成员之间存在哪些共性和差异?人们之间的族群差异(语言、宗教、祖先与历史记忆、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是本质性的还是表象性的?每个群体文化的传承是靠群体成员的后天学习来完成,还是因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就先天地遗传了本族群的文化?个体的价值观念、行为特征、生活方式和语言能力是与生俱来和一成不变的,还是会因时因地根据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族群的文化特征和认同意识是如何在自身与周边人群的交往中凸显出来的?

20.在一个传统多部族帝国(如沙皇俄国、中国清朝)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共和制国家,在为本国的现代民族构建(nation-building)进程设定一个总体目标时,是应当把内部具有不同族源、历史记忆、语言、宗教和社会组织特征的各群体引导成为各自具有现代政治意识的“民族”(nation),建设一个以“民族”为单元的多民族(联邦制)国家?还是应当把各群体引导成为保留各自文化特征和历史记忆的“族群”(ethnic group),并把国内所有群体在政治和文化上整合成为一个现代“民族”(nation)?这两种路径各自的利弊是什么?在现实发展中的可能性如何?

21.在西欧工业化发源地国家和东欧、亚洲传统国家的“民族构建”模式的比较中,安东尼·史密斯提出了两种相互对应的“民族模式”,即“公民的民族模式”(civic model of nation)和“族群的民族模式”(ethnic model of nation),菲利克斯·格罗斯提出了“部族国家”和“公民国家”这一组对应的概念。格罗斯提出的两种“国家”概念与史密斯提出的两种“民族模式”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两组模式的典型代表分别演绎出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这两组对应的概念和两个理论框架对于我们思考中国在鸦片战争后的民族国家构建是否具有某些启示?

22.最早衍生出“公民的民族模式”的西欧国家在转变之前是属于世袭多层级封建国家还是属于高度集权的皇权专制国家?它们的发展历程是否能够使用从传统“部族国家”到现代“公民国家”的演变这一理论框架来加以解释?中国的清朝是否应当被归类为菲利克斯·格罗斯定义的“部族国家”?推翻清朝以后建立的中华民国是否可以被归类为“族群的民族模式”?“公民的民族模式”和“公民国家”是否应当成为中国民族构建的目标?中国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23.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是否存在一个“中华民族”?如果存在,那么它是如何形成与演变的?作为组成部分的各族群之间、各族群与作为整体的“中华民族”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模式?今天,中国政府识别出来的56个“民族”与“中华民族”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56个“民族”与“中华民族”各自具有的政治和文化含义分别是什么?费孝通教授在1988年提出了理解中华民族基础性结构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框架,在这一理论框架中,他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过程?“多元”和“一体”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