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关系现状与前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对于发展滞后地区与群体而言,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7.一国内部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使各地区达到大致相近的发展水平?一些地区之所以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相对滞后,通常受到该地区地理(高原、荒漠、山地、海岛等)和资源(适合耕种的土地、淡水、地下资源等)条件的限制,这些条件今后仍将继续制约当地现代化农业、工商业和城镇的发展。那么,这些受到地理和资源条件限制的地区将通过什么途径、需要哪些条件才能真正走向现代化?一个发展滞后地区为了在经济活动和基础设施方面达到发达地区的水平,主导的因素和力量是什么?生产力是由人和人所发明的工具组成的,生产关系也是在人们实践的推动下不断演进的,一个地区在“硬件”方面的现代化与当地劳动力基本素质和能力的现代化之间是什么关系?

8.如果要使一些地理条件恶劣、资源贫乏的地区在基础设施(住房、能源、交通、通信、市政公共设施等)、公共服务(城镇管理、治安、消防、教育、医疗、住房建设等)和消费模式等方面达到与发达地区同样的水平,必然需要巨额资金的长期投入。况且,在地理条件恶劣和人口密度很低的条件下,建设和维持高水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所需的人均支出,要显著地超过地理条件优越、人口密度高的经济发达地区。如果这些地区现有经济活动的产出(人均产值、税收、居民收入)无法提供建设和维持这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消费模式所需的经费,那么,这些地区推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巨大经费将来自哪里?

9.第一种可能性是,发展滞后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社会福利制度所需的经费、物资和人才主要来自本国发达地区和中央政府提供的财政支持和人力支援,但这很可能会导致该地区在各方面特别是资金方面对发达地区和中央政府的高度依赖。即使建设和发展资金主要来自境外财团,也同样会重复20世纪80年代在拉丁美洲各国出现的“依赖型发展”(dependent development)模式。所以,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发达地区是否愿意长期向发展滞后地区提供巨额资金和人力、物资支持?这种“依赖型”经济关系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这种关系可持续的条件是什么?

10.假如发展滞后地区利用发达地区和中央政府在各方面的支援,特别是资金支持,在一定时期内能够使本地区劳动力素质得到普遍提高,使本地区人力资源和本地区新兴经济成为财富创造的重要来源,这将有可能逐步降低本地区对外部资金和人才的依赖性,并使本地区民众在新的经济基础上享有自尊和自信。但是,这一过程一般需要多少年?需要哪些必备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需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世界上其他国家是否有这方面的成功经验?这种区域间发展水平的相互持平在社会、文化等层面又意味着什么?

11.一些地理条件恶劣地区(沙漠、戈壁、山岭、冰川、冻土地带等)曾因不适合发展传统农牧业而发展滞后。如果科技知识和工业能力(勘探、开采技术)达到一定程度,这些地区有可能勘探出丰富的地下资源(石油、天然气、矿藏等)。这就是第二种可能性,即发展滞后地区及居民有可能以新发现的地下资源换取财富,从而提供本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资金来源。但是,任何地下资源都不是取之不尽的,这种“资源换财富”的模式能够持续多少年?如果本地人口没有在地下资源枯竭前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那么一旦地下资源枯竭后,现有的社会体系与经济运行将如何维持?

12.考虑到以上两种可能性,我们能否认为,在近代工业化发展中相对滞后的地区和群体最终扭转自身不利地位并使本地区与发达地区具有相同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努力提高本地区的人口素质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生产贸易和社会管理技能,参与工业化进程并发展出繁荣可持续的地方经济,从而在平等交流、相互贸易、互补互利的基础上实现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一度发展滞后,但在明治维新后积极学习欧洲文明,培育出本国优秀的人力资源,形成了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产业,通过进口资源、本国加工和对外贸易成为先进和富裕的工业化国家。日本的发展经历能够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目前我国教育体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离大城市越远、生活条件越艰苦的地区,当地学校教师的收入和福利越低,这造成了在学校师资队伍、教学效果方面悬殊并仍在不断恶化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在现代公民国家,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是公民平等权利的基本内容,为了吸引并留住优秀教师,偏远地区的教师通常享受更高的工资和福利。如果目前我国教师工资待遇的基本格局不能得到扭转,那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的相对竞争力呈现的是一个不断提高还是持续下降的趋势?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对此负有什么责任?

13.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极具多样性的大国,不同的地区发展出不同的经济模式和地域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伴随着区域间的政治整合和全国性市场(资金、原材料、能源、技术、劳动力等)的形成与完善,各地区之间必然出现经济整合的发展趋势,孕育和发展出一个新形式的产业布局与功能分工体系。在新经济体系的孕育和发展中,各民族如何发挥各自在传统经济活动中积累的经验与优势,通过“优势互补”来推动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在这一过程中,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之间、中央政府与边疆地区之间的资金、人员、物资交流是否应当被称为“援助”并要求边疆地区民众“感恩”?列宁曾多次提到“大国的好处”和“无可争辩的进步作用”,同为中国公民,无论是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还是各少数民族,在考虑自身的发展模式和生存前景时,是否需要突破本族人口的传统聚居区和本族群利益的局限性?在面对全国性共同市场时,中华各民族应当如何在相互协作中“优势互补”,在共同繁荣的基础上推动“多元一体”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