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关系现状与前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十三 因地制宜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87.现代化通常被人们理解为工业化和城市化。但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模式(人口密集的城市、交通网、发达的制造业、新型工业园、开发区、高能耗等)在西部地区是否同样适用?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系统能否承载这样的发展模式?世界各国根据自己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发展出多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我国西部地区是否也应当根据本地的地理条件、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人口密度、文化传统等特点,探索出具有不同产业结构、文化特色的多种发展模式?

88.自鸦片战争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学习和吸收西方工业文明的“现代化”的进程,还是一个“汉化”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中原汉人的传统文化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同样,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琉球人和阿依努人的发展是不是“大和民族化”的过程?沙皇和苏联治理下中亚等国的发展是不是“俄罗斯化”的过程?英属印度时期的印度上层人士是否经历了“不列颠化”的过程?今天我们能从这些“大和民族化”“俄罗斯化”“不列颠化”的主动施予者和被动承受者两个方面的历史中汲取什么经验和教训?

89.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各国的传统文化和各国内部少数族群的传统文化将在各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进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在各国关于“本土化”、“民族化”和“全球化”、“国际化”的讨论中,这两种发展导向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一个国家能不能既做到大量吸收欧美工业文明的知识成果并以此建立一个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国民经济,又做到比较系统地继承和发展本国、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

90.现代民族国家(nation-state)通常建立统一立法、政治制度高度整合、行政管理体制同质化和经济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但是一国(特别是领土辽阔、族群众多的大国)内部各地区在历史上的发展很可能并不同步,不同地区的居民可能属于不同族群,讲不同语言,有不同的传统经济活动(如农耕、游牧、渔猎等),历史上与中央政权的关系也各有不同。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从传统部族国家、专制国家演变为政治、法律、经济、文化高度整合的现代民族国家,无疑需要相当长的过渡时期。那么,在这个过渡时期里,是否需要因地制宜在不同地区实施与核心地区有所不同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政策并使一些地区具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这些制度和政策是出于尊重历史、照顾现实、实事求是、仅适用于过渡时期的权宜之策,还是永久性的基本原则?如果是属于过渡时期的制度和政策,那么,把这些制度和政策固定化、不断强化甚至上升到国家基本价值理念的高度,这种“多元体制”对于过渡时期的社会整体发展方向和国家的统一会产生什么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