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是否需要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族理论和政策进行反思
91.有人认为,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民族理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民族制度和政策,其基本思路和框架承袭了斯大林的民族理论和苏联模式,除了以“民族区域自治”替代联邦制、宪法没有授予自治地方政治分离权之外,在开展“民族识别”工作、确立公民法定的“民族身份”、建立民族自治行政区、实行民族优惠政策等方面,与苏联实行的体制大致相同。由于这一民族理论和制度的创立国苏联已在1991年解体,一些西方学者和俄罗斯学者认为苏联的民族理论和制度是导致苏联以“民族共和国”为单元发生解体的主要原因。因此,解体后重组的俄罗斯在界定“民族”定义和相关概念术语、取消身份证上的“民族”这项内容等方面已经做出重要政策调整。俄罗斯在民族理论和制度、政策上发生的这些变化,可以为中国反思民族理论和政策提供哪些启示?
9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学校教育和文化宣传中长期坚持“政治挂帅”,突出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要求全民“统一思想”。这种文化氛围和“一元化”思想方法使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精英普遍缺少理解和处理多元文化的基本素养。当这种思维定式被用于思考和处理少数民族问题时,会带来什么影响?是否会使我们容易忽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语言、宗教等)的特殊价值和意义以及缺乏尊重多样性的文化伦理?今天,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各种企事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和其他行业的从业者,尤其是进行社会、历史、文化研究和从事话语生产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都是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氛围和话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对于这种思维定式,我们是否需要反思?由于这些被我们反思、检讨的理念、政策和话语本身就是塑造我们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基础,我们是否需要在自己的工作或职业活动中反省自己,理清楚自己的价值追求、立场、情感和目标?
93.打倒“四人帮”以后,“拨乱反正”的主要阻力来自对“文化大革命”时期党的最高领袖和政府文件的观点持“两个凡是”的僵化立场。邓小平同志组织了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解放思想”。今天,我们在如何看待斯大林民族理论、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制定的民族制度和政策方面,是否也存在一个“解放思想”的问题?提出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民族工作中的实践过程和社会效果,是否等同于要简单否定这段历史?如果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努力跟上时代和中国社会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结历史经验,这样是否可以使中国今后的发展道路更加平稳?
94.我国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推翻了三座大山,翻身当家做了主人,我国民族关系进入中国几千年来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一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包括汉族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共同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今天有些少数民族的政治精英和知识分子不赞成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民族理论和政策进行反思和检讨,这与我们曾经共同经历过的这段历史之间有什么关系?“文化大革命”是汉族迫害少数民族的政治运动,还是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族民众共同经受的一场政治大劫难?在回顾各民族共同走过的这段历史时期时,各民族是不是都应当在忠实于历史的前提下各自反省自己在解放战争、社会主义改造和“文化大革命”各时期的所作所为?是否应当把自己作为参与者和行动的主体来反省我们对待这段历史的态度?我们当中是否有些人存在某种“受害者”的弱者心态?我们是否存在某种为了回避现实而将过去理想化的心态?
95.在计划经济时代,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发展领域里的各项工作都是在各族干部、知识分子和广大职工共同努力、密切合作的状态下完成的,其中汉族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普通职工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初期,在民族工作的“拨乱反正”过程中,根据当时的政策,大批汉族人员撤出了民族地区和各项以少数民族语言为主要工作语言的领域。今天,少数民族干部和知识分子是不是应当认真评估汉族人员大批撤出对于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影响?是否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对当时人们的普遍心态及其带来的后果予以正视?我国各少数民族的干部和知识分子是否应当站在为本民族文化和未来发展着想、为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着想的出发点上来考虑如何以更加自信、包容和开放的态度来对待愿意加入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其他各项事业中的汉族人员?
9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我国各民族的历史叙述都是以本民族的意愿为基础的,各民族都根据自己的历史理解和现实追求书写着自己的历史,有的民族建构了与汉族历史同构的本族几千年的“民族史”,有的民族一直沉浸在祖先的某个辉煌时代而忽视了此后复杂的社会演变和族群交往史。对历史的叙述向来影响着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和对未来的追求。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是不是应当反思各族自身的历史观和历史教育?我们是否应当面向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认真检讨我们今天的历史叙述到底会制造出什么样的族群关系现实和社会发展导向?97.政府在思考应当如何对民族制度、政策做出调整时,能否参照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时的做法,如同把深圳作为“经济改革试验特区”那样在西部选择一个县(自治县)或地区(自治州)作为“民族发展试验特区”,试行一些具有新思路的做法,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中国人走的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是没有先例可循的,当年经济体制改革时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做法是否可运用于我国的民族工作当中?
98.我国宪法中明确提出“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为什么特别强调“主要是大汉族主义”?我国总人口中汉族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地区是汉族聚居区,国家领导人主要是汉人,作为中国社会的主流群体,汉族肩负着维护民族团结的主要责任,中国社会首先需要克服的就是“大汉族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中华民族进行“民族构建”的关键在于:汉族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能否在内心真正尊重少数民族干部和知识分子?是否虚心学习当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经济活动中的知识?是否认真学习当地民族的语言?在涉及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各项事务中是否认真倾听当地民族干部和民众的意见?是否把少数民族民众真正看作自己的同胞兄弟姐妹,关心他们的疾苦困惑和喜怒哀乐?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中有多少人做到了这一点?今天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各级汉族干部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一点?目前汉族民众中的“大汉族主义”观念和行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其危害是什么?
99.近几十年来,欧洲出现了强劲的一体化趋势,虽然这种趋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出现挫折,前途未卜,但欧洲民众对于一体化的认同度依然很高。美国虽然已经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强国,但还是在不遗余力地关注和捍卫美利坚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影响力。苏联曾经是一个能与美国相互抗衡的世界强国,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虽然继承了苏联的政治遗产和大部分国土,但其实力至今仍然没有恢复到俄罗斯民众期望的那种状态。这些发生在我们生命周期内的世界大事反映出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和发展趋势?维持一个具有多样性和宏大规模的统一国家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和每个族群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10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兴起了反对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在“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中,人们普遍追求国内各个种族/族群/部落的人口边界和地理边界的清晰化,并将其视为实现公平、正义、自由、民主、富强的社会和政治理想的首选手段和必要条件。但是国家在政治上获得独立是否能够确保这些国家的各族民众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自由、民主、富强?这些清晰化了的族际边界对各族民众的相互交往和互助合作起到了什么作用?对他们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自由、民主、富强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在今天的文明程度下还会在欧洲的前南斯拉夫和非洲的肯尼亚、乌干达等国发生大规模的族群清洗事件?这些族群清洗血案和宗教冲突事件给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