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认知偏差
不正确的认识会使人出现意想不到的失控行为。
一个学者告知朋友们来参加一个聚会。学者先带领他们来到一间办公室,让他们稍加等候,一段时间之后,叫他们出来,并询问他们记得办公室里面有哪些东西。许多人表示并没有怎么注意,但当让他们进行选择时,他们均选择了“书”,然而实际上学者的办公室里面根本没有书。
当我们的直接记忆并不深刻,或者我们等候中并没有刻意留心屋子内的摆设和物品时,我们通常会依靠之前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进行推理。学者的办公室里最应该看到的东西是书,在人们没有刻意留意办公室的情况下,便会想当然地依据经验或固定的常识来进行推断。
这些经验假设往往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所谓“心理定势”指的是一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所形成的一种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趋势。即一个人在其经验假设的影响下,心理上通常会处于一种准备的状态,从而使其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与专注性。
当这种心理定势应用于判断与分析某种对象时,便不可避免地会形成“偏差”,使我们忽视存在的多种可能性,而对自己所推断的唯一的可能性过分信任,从而形成不公正的评价与失实的推断。
“认知偏差”在我们解决包括情绪问题在内的所有问题时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很多时候是不好的影响。许多认知偏差会将人们的思维导向错误的轨道,并使人们作出决定与解决问题。因此,进行有效的情绪评析与情绪调控,需要努力克服认知偏差。尽管认知偏差很难完全消除,但至少可以减少它的发生。
受心理定势的影响,人们的认知与判断往往只从局部或表象出发,经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即常常以偏概全,形成认识或判断误差。这种效应犹如大风前的月晕逐步扩散,形成一个更大的光环,所以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为“晕轮效应”。
我们所熟知的“智子疑邻”的故事便是这一效应的典型。农夫丢失了一把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去的。于是,他觉得邻居家儿子无论从走路的样子,脸上的表情,还是言行举止都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贼。后来,农夫在自己家找到了丢失的斧头,再看邻居的儿子,竟觉得他没有一点儿像小偷了,连农夫自己也觉得很奇怪。这便是心理定势对人的思维结果产生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