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论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9章 英国19世纪前文学与基督教文化略论(1)

第一节 基督教文化概说

一、基督教的产生及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基督教大约产生于公元1世纪,即罗马帝国将犹太国划归叙利亚行省管辖至犹太民族大起义这一历史时期,开始在巴勒斯坦和小亚细亚一带下层犹太人中间传播。最初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和犹太教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犹太教是人类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大约产生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由于巴勒斯坦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道,加之犹太民族的内部分裂和强国的入侵,先后遭受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和罗马等国的统治。公元前6世纪,犹太亡国时,曾有大批犹太人被掳往巴比伦,未被掳的也纷纷逃散,人们期望“救世主”降临,重建以色列,使国家复兴。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这一地区被希腊文化所统治,犹太上层人士大部分已接受希腊文化。公元前63年,罗马军队攻占耶路撒冷,屠杀犹太人。在罗马的统治下,犹太人从未停止过反抗,公元66年,爆发犹太民族大起义,尽管大批起义者惨遭杀害,但反抗的烈火越烧越旺,直到公元135年,由巴尔·科赫巴领导的最后一次民族大起义遭罗马人镇压,希伯来民族的历史至此结束。犹太人被迫流亡到世界各地。这一苦难经历使犹太人的宗教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弥赛亚复国的期望演变为宣扬末世论的启示文学。由此可以看出,由于罗马统治者的残酷镇压和疯狂迫害,犹太人生活在极端痛苦中,在现实生活中陷入困境,一些人试图从精神上寻求出路。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各阶级中必然有一些人,他们既然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就去追寻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的绝望处境。”他们只能从宗教中寻找精神寄托和安慰。

在反抗罗马人的斗争中,犹太民族内部也在不断斗争和分化,主要是由于对罗马统治和人民起义的态度不同而造成的,逐渐形成了撒都该派、法利赛派、艾赛尼派和奋锐党等不同派别。撒都该派代表犹太祭司贵族的利益,犹太人是政教合一的民族,祭司贵族非常富有,他们用税收去放高利贷,作为统治阶级,他们维护律法,自己却不遵守,身为祭司,却热衷世俗事务。为了保护自身利益,站在罗马统治者一边,镇压民族起义。法利赛派是中产阶级和宗教知识分子的代表,受人尊敬,他们是犹太教的维护者和宣传者,把民族解放的希望寄托在弥赛亚身上。艾赛尼派对祭司贵族非常不满,他们实行财产公有,严禁蓄奴,遵守律法,过着严格的禁欲生活,主张为人正直,仇视恶人,敬奉上帝,民族要复兴,只能等待弥赛亚的降临。奋锐党是犹太下层民众的一个派别,成员很复杂,有游民、乞丐、手工业者和小商贩等,是民族解放运动的激进派。他们狂热宣称弥赛亚即将来临,主张用暴力推翻犹太贵族的统治和罗马帝国,建立新的大卫王国。这些不同的派别,政治态度各不相同,但都是犹太教徒,所有的政治活动都在宗教的形式下开展。他们认为罗马帝国太强大,只有依靠上帝干预,派遣弥赛亚来到人间,摧毁罗马的统治,建立由大卫子孙治理的国家,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能够回到祖国,过上幸福的生活,让犹太教成为世界上唯一的宗教。对弥赛亚的期盼在犹太人中演变为一种运动,弥赛亚运动成为民族团结的一条纽带。到了公元2世纪中期,犹太人对弥赛亚的信念发生变化,大部分虔诚的犹太教徒坚信弥赛亚一定会降临,另一部分人认为弥赛亚已经降临,他不是为复兴以色列王国而来,而是要建立神的国度,他就是拿撒勒人耶稣。

据有关史料记载,在犹太教众多的小派别中,有一个拿撒勒派,他们和艾赛尼派使用相同的经书,他们坚信弥赛亚的拯救和末日来临。有学者认为,拿撒勒派可能是艾赛尼派的分支,耶稣可能是它的创始人。拿撒勒派反对犹太教祭司贵族的腐朽生活,倡导改革,信奉上帝,对穷人要有爱心,不要被世俗生活所诱惑,等待神的“千年王国”的来临。因而赢得大批追随者,信徒认为耶稣就是人们期待的弥赛亚,把他描绘成神奇人物,逐渐成为人们崇拜的耶稣基督。

耶稣在世的时候,罗马人把他看成是煽动犹太人造反的危险人物,在犹太人内部,人们害怕因为他的行为,使罗马统治者更加残酷压迫犹太人。为此,耶稣被定罪,判处死刑,据说年仅33岁。关于耶稣的一些传奇事迹,都是由他短暂的生平演化而来,耶稣的生平事迹最初是通过口头讲述传播的,有的是由门徒讲述跟随耶稣的经历,有的是别人的见闻,其主要内容是告诉人们,耶稣是上帝的儿子,道成肉身是为了拯救世人,他受难、复活、升天后再次降临,对世界进行最后审判。他就是弥赛亚,人类的救世主,人们应该知罪悔改,信奉耶稣。由于社团不断扩大,加之第一代基督徒相继去世,基督教社团感到用文字记载口传福音的必要,现在基督教会承认的《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都是耶稣身后至少50年才写成的。加上《约翰福音》,这4部福音书,人们认为是在上帝默示下写成的,具有经典地位。除福音书之外,还有一些包含讲道、训诫内容的书信,大多是当时著名的使徒所写。这些书信常在基督徒聚会时和犹太教的《圣经》一起宣读,并在社团之间抄送、传播,认为它也是在神的默示下写成的,于是取得了经典地位。除4部福音书和21篇书信外,《使徒行传》和《启示录》也被确认为经典,《使徒行传》是在福音书之后,记述耶稣门徒的传教活动,记载了把福音从耶路撒冷传到罗马的过程。《启示录》运用犹太教“启示文学”的体裁写成的寓言式著作,作者通过异梦和异象而受到启示,用隐喻手法表达道成肉身、救赎、善与恶的斗争,以及末日审判等神学思想。福音书、书信、《使徒行传》和《启示录》组成《新约全书》,意为耶稣诞生后神与人新立的约,与犹太教的《旧约全书》一起构成《新旧约全书》,简称《圣经》,成为基督教的宗教经典。

源于犹太教的基督教,除了通过犹太民族的历史传统吸收了古巴比伦、埃及、波斯、希腊、罗马等外来文化,还直接继承犹太教传统中的许多典型特征。基督教兴起之时,信徒和犹太教徒一起在犹太会堂举行崇拜仪式,他们自认为还是犹太教徒,犹太教徒也默认,在共同的崇拜后,基督教徒还有自己的圣餐仪式,圣餐在晚餐结束时举行,表示有福同享,是社团生活的组成部分。一些犹太教观念对基督教产生过深远影响,如一神观、救世主观念、信仰先知和“启示”观念等,使基督教成为一神论宗教,信奉救世主和相信启示的宗教。此外,基督教承接犹太教的全部经典,作为《圣经》的《旧约》。对犹太教的节日和礼拜仪式也有所继承,如将安息日演变为礼拜日,逾越节演变为复活节,做礼拜时遵循祈祷、唱诗、读经、讲道等程序。

基督教社团诞生之初发展很快,不久,地中海东部各大城市都有其组织,大批非犹太人参加社团,由于这些外邦人在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方面与犹太人差异很大,崇拜仪式难以继续在犹太会堂举行,尤其是在犹太人与罗马统治者的斗争中,他们拒绝与犹太人站在一起,116年至117年的犹太民族起义,一部分基督徒袖手旁观,132年至135年,犹太民族最后一次起义,外邦基督徒不愿参战,一些犹太人基督徒也拒绝参与战斗。双方隔阂不断加深,基督徒社团不得不另建聚会场所。基督徒的聚会所在形式上与犹太人的会堂类似,信徒的聚会是自由的,采纳了一些犹太会堂的做法,诵读犹太教《圣经》的经文,讲解经义等,后来福音书和《使徒行传》也成为诵读的经典。

在各种教派的斗争中,基督教发展迅速,公元2世纪后,传遍地中海周围和罗马帝国全境,使罗马帝国逐渐具有基督教色彩。罗马人信奉多神,罗马帝国在对外扩张中,每征服一地,只要当地的教派不反对它的统治,就接受其宗教。罗马人除了拜自己的神外,其他的神也拜,在征服的地区,什么神都拜,一些连名字都不知道的神也拜。在崇拜多神的社会背景下,罗马统治者对崇奉一神的宗教有所警惕。

早期的基督徒过着严守律法的禁欲式生活,反对骄奢淫逸;每天三次诵读《主祷文》,每周两天禁食,不但要悔改,还要广行善事。当时施舍、周济穷人之风盛行,有人为了济危救困,甚至卖身为奴。富人救助了穷人,穷人为他祈祷,他就有了善功,就会得到分外之赏。教会也出钱赎买奴隶。这样教会对富人和上层人士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对社会底层的人们就更有吸引力。正如恩格斯所说:“基督教最初是奴隶和被释放的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当然还有救赎永生的说法,每个信徒,不论罪过多少,都有基督为他舍命,使他得救,基督徒就和人格化的神建立了联系,就能够忍受现世的苦难。基督教告诉人们,在神面前,人人平等,突破“特殊神宠论”的局限。犹太教中,犹太民族以上帝的选民自居,排斥其他民族,阻止其向外传播;基督教强调凡信上帝者都是选民,使其具有很大的包容性,超越民族限制而与希腊罗马文化相融合,在罗马帝国传播和发展。基督教在发展中,废除了犹太教的烦琐礼仪和戒律,有利于更多的人掌握。基督教认为,神根据人的行为进行审判,人只要信奉基督,就能成为神的儿女。这种普世信仰对人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基督教于1世纪初在巴勒斯坦地区产生,最初是犹太教中主张弥赛亚降临说和世界末日论的非正统教派,从1世纪中期开始在罗马帝国的一些主要城市传播,越来越多的非犹太人接受基督教。2世纪中叶,基督教完全脱离犹太教,发展成为一种新宗教,并在安提阿、亚历山大里亚、罗马等地建立了传教中心。到3世纪以后,基督教逐渐传遍罗马帝国全境。

基督教从犹太教的异端发展成罗马帝国的国教经历了近四百年时间,起初,罗马当局并不把基督教当一回事,认为它不过是又一种没有思想的教派。不久以后,他们发现基督徒拒绝敬拜皇帝,于是加以镇压。

基督教在早期的演变过程中,罗马帝国当局对它的政策也在相应地调整,从迫害、镇压逐步转变为扶植、控制和利用。初期的基督教会是下层人们的宗教团体,在罗马多神教盛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下,不存在合不合法的问题。但对基督教的一些行为认识有偏差,造成罗马政府与社会的误解。如基督徒不向罗马神庙献祭,而皇帝是神庙的至高大祭司,因而被认为是蔑视政府及皇帝;基督教会最初是一个非常“封闭”的团体,引起统治者的警惕与防范,害怕他们打着宗教的旗号从事反政府活动;基督徒吃圣餐以为是吃真人的血和肉;基督徒的“集体生活”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等。正如菲力克斯所说:

一小批贱民攻击诸神……并不令人骇怪。这些人,或者是最无知的底层贱民,或者是追求神异、从来轻信的妇女。他们在夜里偷偷集会,或禁食,或吃野蛮的食物;不是举行神圣的仪式,而完全是亵渎神灵——这是一伙诡秘的人,躲在黑暗里,在众人面前不说话,他们自己在一起时则滔滔不绝地说。他们蔑视神殿……对神像啐唾沫,讥讽我们拜神的仪式……把我们的祭司不放在眼里。他们自己衣衫不整,却蔑视衣冠楚楚的官员。真是又愚蠢,又狂妄。他们不怕酷刑,却怕未来的刑罚;只怕死后的灭亡,却不怕今生的死亡;他们所抱的来世永生的虚幻希望使他们不怕眼前的恐怖……这个阴谋必须根除。他们彼此间有暗号,信徒之间,还不认识,却已相爱。他们彼此间以兄弟姐妹称呼,却在神圣的名称下做淫乱的事,这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他们认为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罪犯是值得尊敬的。

据说,入教的仪式是把一个婴儿用布蒙上,要求入教的人要用斧猛击被布包裹的婴儿,婴儿被杀后,大家便喝婴儿的血。

这还不算。他们还威胁说,天地星辰都要毁灭……他们自己则要在灰烬中重生。

由于政府和人们缺乏对基督教会的正确认识,更多是出于对基督教的恶意,致使罗马当局对基督教进行多次迫害,甚至宣布为非法宗教。经过教会上层人士的护教行动,收到了一定成效,一些皇室贵族、行政长官和上层人士加入基督教,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势力。但总的来说,罗马政府对基督教的政策,仍然是镇压与怀柔相结合。

公元64年,罗马皇帝尼禄迫害基督徒,起因是罗马城失火,搜捕纵火犯,后来发展为搜捕一切敌视帝国的人,包括基督徒。这次镇压主要在罗马城,其他省也被波及,基督教的活动不得不秘密进行。

基督教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奴隶主和有钱有势的人参与进来,甚至连宫廷官员和军队成员也成了基督徒,地方官员加入基督教的更多,基督教由下层民众扩展到上层统治集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在动荡的社会中,上层人士希望从基督教中寻求出路,得到精神的慰藉;另一方面,教会也迫切需要得到有势力人的支持,对其宗教活动提供物质保证。这些人进入教会后,逐渐掌握教会的领导权,根据本阶级的需要,确立以主教为中心的教职教阶制度,以及体系完善的教规和礼仪,对基督教的教义进行选择性地吸收,要求人们逆来顺受,服从罗马帝国的统治,放弃斗争。要爱人如己,爱仇敌。“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路;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基督教改变了当初对罗马当局的敌视态度,成为罗马帝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