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2-17 18:15:11
封面
书名页
内 容 简 介
版权信息
前言
1 水质综合保障技术研究进展
1.1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进展
1.1.1 水环境与经济关系研究现状
1.1.2 产业结构调整模型研究进展
1.2 水质综合评价研究现状
1.3 河流水生态治理技术进展
1.3.1 生物-生态修复集成技术进展
1.3.2 河道综合整治污染物阻控集成技术进展
1.4 污水厂深度处理技术进展
1.4.1 低C/N污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4.2 以A2/O为基础的内部碳源利用技术进展
1.4.3 低温污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5 面源污染控制研究技术进展
1.5.1 村镇污水处理技术现状及进展
1.5.2 畜禽粪便处置技术进展
1.5.3 化肥绿色替代技术进展
1.5.4 雨水截流技术进展
1.6 梯级电站建设的生态环境效益补偿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1.7 水质预测预警技术研究进展
1.7.1 水质模型技术进展
1.7.2 GIS支持下的水质预警系统研究进展
1.7.3 寒冷地区水质预警预测研究进展
2 牡丹江流域水环境特征
2.1 牡丹江流域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概况
2.1.1 基本概况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水文
2.1.4 水系结构
2.1.5 土地利用
2.1.6 社会经济
2.2 牡丹江流域水资源利用与水功能区划
2.2.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2.2.2 水功能区划
2.3 牡丹江流域水质与污染排放现状
2.3.1 水污染物排放状况分析
2.3.2 干、支流水质情况分析
2.4 牡丹江流域水生态特征分析
2.4.1 大型底栖动物调查
2.4.2 浮游植物调查
2.4.3 鱼类资源调查
2.5 基于底栖动物的河流健康评价
2.5.1 评价方法
2.5.2 评价结果及分析
2.6 基于DPSIR模型的牡丹江水环境安全评价
2.6.1 DPSIR模型基本原理
2.6.2 牡丹江市水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6.3 指标等级划分
2.6.4 权重值计算
3 牡丹江流域水环境问题识别及技术需求
3.1 工业布局不合理、经济增长模式粗放
3.1.1 牡丹江流域产业结构偏水度研究
3.1.2 产业结构分析
3.1.3 经济活动对流域水环境影响研究
3.1.4 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模式调整技术需求
3.2 城市内河污染威胁牡丹江水质安全
3.2.1 牡丹江流域城市内河污染特征
3.2.2 北安河污染源结构及污染特点
3.2.3 北安河水环境问题解析
3.2.4 北安河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需求
3.3 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增加、控制难度大
3.3.1 牡丹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特征
3.3.2 海浪河污染源结构及污染特点
3.3.3 海浪河水环境问题解析
3.3.4 海浪河支流牛尾巴河污染治理技术需求
3.4 不断增多的水电工程导致生态退化
3.4.1 牡丹江流域水电工程建设概况
3.4.2 干支流耦合的水动力-水质模型
3.4.3 水电工程影响下的牡丹江水文过程变化规律
3.4.4 水电工程影响下的牡丹江水生生物变化规律
3.4.5 减缓调峰水流生态影响的技术需求
3.5 牡丹江流域环境监测及预警能力薄弱
3.5.1 牡丹江流域环境能力建设概况
3.5.2 牡丹江流域监测及预警能力分析
3.5.3 牡丹江流域监测及预警能力提升技术需求
4 关键技术研发进展及示范
4.1 基于水质改善的牡丹江流域经济发展模式
4.1.1 牡丹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模型的建立
4.1.2 牡丹江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4.1.3 牡丹江市工业结构调整方案优选
4.1.4 牡丹江市产业结构调整建议
4.1.5 牡丹江主要支流水质保障方案
4.2 典型城市内河水质保障技术研究与示范 ——北安河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4.2.1 河道植被多样性的恢复
4.2.2 河流底栖生态系统的恢复
4.2.3 近自然河滨带的构建
4.2.4 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技术及中试示范
4.2.5 北方污染河流生态恢复技术
4.3 面源污染型河流综合整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海林农场牛尾巴河流域综合整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4.3.1 小城镇污水处理
4.3.2 畜禽废弃物处置
4.3.3 化肥减量及绿色替代
4.3.4 雨水高效截污
4.3.5 面源污染综合防控体系
4.4 梯级电站建设的生态补偿关键技术研究
4.4.1 减缓调峰水流生态影响的应对措施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