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价值星丛
——突破中西二元对立思维的一种理论出路
阅读提示:民族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二元对立思维,在中国是中西二元对立,它坚持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和不可通约性,而拒斥、抵抗西方的文化和文化霸权。这种思维方式如果说从前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因为弱者的强大在于其特殊,强调弱者不可整合的特殊性是打破普遍性专制的不二法门,那么在全球化的今天,在中国日益成为全球性大国的新时代,它则变得不仅有悖情理,而且实践上非常有害:它将中国绑缚在弱势、另类和边缘的位置上,使其无缘、无分于国际话语体系的建构,从而在国际斗争中出师未捷“理”先输。作为对二元对立思维的一种替代方案,“价值星丛”理论将各种价值符号之间的关系视作一种动态的对话,它们彼此界定、阐释、探照而绝无压制和臣服。在价值星丛中,各民族的利益将获取最充分的实现,其文化特殊性亦将得到最充分的展现。
“全球化”,顾名思义,就是全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融合、整合乃至统一。但这似乎经不起推敲,与此针锋相对的一种观点是,全球化并非带来文化的同质化,而是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文明冲突的加剧、文化身份的凸显和强化,等等,如果不是世界的分崩离析的话。有无数的事实支持这一点。欧美的动向不说它,伊斯兰世界最新的变化也不去管它,以中国为例,仅以中国近来所发生的一些事件和围绕着它们的争议为例,我们就能深深地感觉到为全球化所引发并被愈益激化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意识、民族审美意识、民族价值观,一言以蔽之曰,“民族主义”。近期较为吸引眼球的论争有两场:一是关于北京大学开办燕京学堂,二是关于传播西方价值观的教材是否可以在中国学校使用。前一论争主要涉及中国学术能否用外语讲授,激进的批评者坚持中国学问只能用中文讲授,这种说法在学术层面上还真不好说错:翻译对于原文几乎就是一场浩劫,如本雅明所看到的。后一论争的焦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西方价值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在这些喧闹的论战中,民族主义无疑是其中的最强音,至少其情绪最显慷慨激烈。
笔者不拟在技术层面上评判这样的论争,更不拟选边站队,因为无论全球主义、世界主义抑或地方主义、民族主义都是有待重新考量和界定的概念,而是抱着同情、理解的态度肯定双方观点的合理性,将它们整合起来,并尝试提出一种超越其对立以至于对抗的新的理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