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老子学管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上善若水:管理修养的底层逻辑

如果我们比较儒家和道家,会发现两者很不一样。儒家是理性的,道家是感性的;儒家是积极的,道家是消极的;儒家是入世的,道家是避世的;儒家是肯定的,道家是否定的;儒家关注朝堂,道家关注自然;儒家推崇现实世界,道家幻想神仙世界;儒家讲仁义道德,道家却说失去大道就追求道德,失去道德就追求仁,失去仁就追求义。对于儒家来说,“善”是要花大力气求得的,比如儒家的格物致知,因为朱熹说一草一木都有真理,通过“格”草木可以得到真理。于是王阳明二十多岁的时候拿竹子来格物致知,他对着竹子一连“格”了七天,这七天就在竹林中坐着看竹子,最后也没“格”出什么道理,反而生了一场大病。对道家来说,“善”是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像水一样自由流动。同样面对奔腾而去的河水,孔子会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叹时间像流水一样日夜不停,一去不复返;而老子则会说“上善若水”,在老子眼里水是最高的“善”。“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1]

林语堂把《道德经》第八章译为:“合于道体的人,好比水,水是善利万物而却又最不会与物相争的。他们乐于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卑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他乐与卑下的人相处,心境十分沉静,交友真诚相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国泰民安,行事必能尽其所长,举动必能符合时宜,这是因为他不争,所以才无错失。”[2]

《道德经》第八章蕴含着老子最有代表性的学说:如水。如水,就是像水一样不争,像水一样谦恭,像水一样往低处流。如果我们从管理的角度,可以把《道德经》第八章翻译为:最好的管理者像自然界的流水一样。管理者善于呵护大家,不与大家争夺利益;管理者停留在大家不喜欢的地方,承担大家不愿意承担的责任;这样的管理者最接近于“道”。最好的管理者善于选择所处的位置,善于保持心胸宽广、含而不露,善于真诚待人、与人为善,善于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善于令行禁止、提高效率,善于发挥长处、随机应变,善于审时度势、开展行动。最好的管理者不与大家争夺利益,所以既没有过失,也不会埋怨他人。“上善若水”可以作为管理修养的基本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