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企业的“不自生”:为社会而存在
企业的“不自生”是为社会而存在。有人说,这听起来不对,开公司是为了赚钱、为了自己的利益才对。这种观点是陈旧的“私人资本”和“私人企业”的观点。“私人资本”和“私人企业”的观点认为资本和企业是从属于个人的,核心价值在于追求个人的利益。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提出了“社会资本”和“社会企业”的概念,为人类社会的福祉指明了发展的前景。马克思提出:“那种本身建立在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并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社会集中为前提的资本,在这里直接取得了社会资本(即那些直接联合起来的个人的资本)的形式,而与私人资本相对立,并且它的企业也表现为社会企业,而与私人企业相对立。”[3]
马克思所说的“社会资本”与“私人资本”相对立,“社会企业”与“私人企业”相对立。“私人企业”是在“私人资本”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企业”是在“社会资本”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资本”可以避免“私人资本”的弊病,“社会企业”可以超越“私人企业”的局限,避免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马克思反对“私人资本”和“私人企业”,肯定“社会资本”和“社会企业”。他提出要把“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把“私人企业”转化为“社会企业”,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的福祉。这两个“转化”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提出的天才设想。但是,关于如何转化,马克思并没有进一步深入地探讨。在地球的另一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东方企业家却在自己的实践和思考中,似乎找到了这种转化的途径,这种途径就是老子所说的“不自生所以长生”,资本和企业为社会而存在,甚至为人类福祉而存在,这样的资本和企业才是社会资本和社会企业,这样的资本和企业才能长久。我们可以看看国外的 例子。
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所说“利他之心”就是为社会而存在的正面案例,而日本柯达公司就是负面案例。100多年前,第一台柯达相机研发成功,随后柯达相机迅速占领行业75%的市场份额,获得了90%的行业利润。柯达公司在鼎盛的时候,占据全球2/3的市场份额,在全中国就有8000多家专卖店,超越当时麦当劳、肯德基的总和。当时在任何一个城市,哪怕是一个县级市的大超市旁边,都会有柯达相机的广告。
然而1997年,整个行业出现拐点,柯达公司的市值从310亿美元持续下降到1.75亿美元,蒸发了90%以上。2012年,柯达公司破产。为什么柯达公司会破产?有人说是因为柯达没有进行改革,错过了产业的数码转型机会,柯达公司是被数码相机浪潮给打败的。但是数码相机技术最初是谁发明的呢?发明数码相机技术的就是柯达公司的工程师。20世纪90年代初数码相机开始流行,然而柯达公司的工程师在1975年就发明了数码相机。1975年,柯达公司的工程师把发明的数码相机提交给柯达公司的高管。柯达公司的高管看了数码相机之后说:“这个东西很好,但是不要跟任何人提起它。”柯达公司,这个后来被数码相机技术浪潮打败的公司,雪藏了自己发明的数码相机技术。柯达公司为什么不使用和推广数码相机技术而选择雪藏数码相机技 术呢?
一直以来,柯达公司认为自己的企业文化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永远以客户为中心;第二,永远致力于追求行业最新的科技水平;第三,重视人才,创立分红机制与员工分享利益。从柯达公司自己阐述的企业文化来看,柯达公司是一个有利他心的企业。如果按照柯达公司“利他心”的企业文化,那么柯达公司的工程师发明了数码相机技术后,鉴于数码相机技术优于胶卷相机技术,以及数码相机技术有助于社会进步,那么柯达公司应该选择推广数码相机技术。但是从柯达公司雪藏数码相机技术的行为来看,柯达公司不是一个真正有利他心的企业,而是一个实际上从利益出发的公司。
我们知道,巅峰时期的柯达公司在中国就有8000多家店,在全球有几十万家店,占据传统胶卷市场70%以上的份额。如果柯达公司推广数码相机技术,那么柯达公司之前的胶卷相机和胶卷存货很大可能都会变成库存、垃圾、成本,损害公司短期利益。站在获利的角度,柯达公司一定会选择压制自己工程师发明的数码相机新技术,从而继续维持胶卷相机技术的统治地位。如果柯达公司真正坚持它的价值观,以客户为中心,促进社会发展,有一颗利他心而不是利己心,柯达公司不会雪藏数码相机技术。但是结果是,柯达选择了以利益为中心,选择了利己心,最后直接导致柯达失败倒闭,也就是被自己发明的技术所打败。
很多公司也是如此,为什么这些公司会失败?就是因为不以客户为中心,没有利他心,有的只是自己能赚多少钱的利己心。一个企业产生发展、做大做强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问题,那就是企业为什么存在。很多人认为,企业存在是为了利润最大化,因为它们要为股东谋利,因此企业存在的价值就是利润最大化。但是任正非先生说过,企业存在的价值不是为了利润最大化,而是为了让客户价值最大化,要以客户为中心,不是因为有了老板所以企业会存在,是因为有了顾客需求所以企业才能存在。谁对我们最好?顾客对我们最好,因为顾客给我们钱、给我们支持,顾客才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因此公司的战略不是以企业老板和股东为中心,即“利己心”;而是以客户为中心,即“利他心”。公司要真正地为客户创造价值,要有为客户着想的利他心。
梳理柯达的企业文化会发现,柯达公司自述的企业文化跟华为的企业文化很接近,重点都是有一颗为员工、为客户、为社会的利他心。但是柯达公司的失败在于没有真正落实自己的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如果企业文化很好,但你不能坚持,就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柯达公司不是唯一的例子。
无独有偶,当年的诺基亚在整个通信行业和手机制造业中是绝对的全球霸主。当时,人们使用的平均每十个手机中,就有将近七个是诺基亚,但最后诺基亚和柯达公司一样失败了。很多人都知道,诺基亚是被苹果公司发明的智能机打败的,而最早发明智能机的却是诺基亚自己。同样地,后来的谷歌公司崛起依靠的是搜索引擎技术,而最早研究搜索引擎技术的是微软公司的工程师,但是微软公司没有重视搜索引擎技术,反而让谷歌公司抢先了。这是多么矛盾的事情啊,最早研究数码相机技术的柯达公司被数码相机技术打败了,最早研究智能机的诺基亚公司被智能机打败了,最早研究搜索引擎技术的微软公司差点被搜索引擎技术超越,好在微软及时转型,赶上了技术革命潮流。那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呢?很多人可能会大惑不解。实际上,老子早就告诉我们答案了,有利他心、“不自生”的企业才能够 “长生”。
我们还可以看看国内的例子。字节跳动是目前国内领先的互联网企业之一,它的创建者是张一鸣。来自福建龙岩的张一鸣人称“眼镜哥”,2012年的时候,张一鸣已经大学毕业7年了,同时有了很多次创业经验。这时,张一鸣决定再一次创业,创业领域是互联网媒体,创业定位是 “做内容”。这次创业,张一鸣想为人们提供不一样的媒体内容和信息渠道,他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当我们回顾中国互联网媒体的发展史,就要把时间推回到20世纪90年代。那时候互联网从门户网站起步,搜狐、新浪、网易是当时发展势头最强的互联网媒体,这是中国互联网1.0时代。随后互联网进入2.0时代,以博客、微博为代表的互联网媒体崛起,它们主要围绕内容拓展产业版图。当时中国互联网的巨头百度以搜索引擎为核心,主要是深入挖掘搜索内容的价值。看上去,围绕内容做文章,已经没有什么值得探索的空白区域了。但张一鸣闯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在“红海”中找到了“蓝海”。张一鸣创建的今日头条通过大数据算法从大量的互联网信息中搜索、挖掘有价值的内容,然后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整合信息形成定制化内容,并推送给客户。每一位用户在浏览今日头条时,后台都会记录用户的点击、浏览、分享、评论等痕迹和数据。这些用户行为数据又反馈并改进今日头条的算法,进一步通过计算预测出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然后更有针对性、更迅捷地把这些内容推送给用户。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无所适从,不知道从何看起。张一鸣却看到这一社会需求,把人们从信息的海洋中解放出来,提供精准定制的有价值的 信息。
2014年8月今日头条上线,短短三个月用户突破1000万。现在的今日头条已发展成为行业巨头:注册用户数量超6.5亿,文章发布量超1.6亿,视频发布量超1.5亿,日活跃用户近1.2亿,估值超过750亿美元。在内容兴趣上,今日头条可能比用户更了解自己。今日头条依靠大数据算法和技术获得成功,但更重要的是张一鸣看到了人们对价值内容的需求,并且愿意为人们提供价值内容的服务。
纵览世界,不管国内国外,成功的企业都明白一个道理,企业为了社会而存在。不信,你可以马上打开自己的手机,看看你常用的手机应用,你会发现每一个流行的手机应用都回应了社会的需求,解决了人类生活的痛点。这一点从手机应用的宣传语就能看出。比如支付宝的“让生活更简单”,抖音的“记录美好生活”,西瓜视频的“给你新鲜好看”,小红书的“标记我的生活”,大众点评的“发现品质生活”,墨迹天气的“关心天气更关心你”……对于企业来说,或许大家都同意的宣传语就是:企业为社会而存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行业潜力还有待发掘,下一个长存的企业,一定是为社会而存在的 企业。
[1]稻盛和夫.以利他之心为判断基准[EB/OL].稻盛和夫官方网站,http://kyocera.com.cn.
[2]黄卫伟.以奋斗者为本:华为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纲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94-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