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人才培养论文集(2023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浅谈综合类大学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关于“研讨小组”教学模式的借鉴的应用

美术与设计学院 张小龙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内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在课程设置、评价体系以及个性化指导等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笔者在海外留学期间对于发达国家教学制度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学习体验,提出在西华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的艺术专业中引入研讨小组教学方法的建议。该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学科交叉和实践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指导,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建立更灵活、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能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艺术领域的需求,在个性化培养和就业导向之间的冲突中找到最佳平衡点。

关键词:教学方法;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研讨小组

一、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以“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为例

有别于专门的艺术类大学,综合性大学里的艺术专业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艺术专业中,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方面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其中最为显著的问题是:这些学生由于缺乏在公开场合锻炼自我表达能力的机会,表达能力普遍较弱。而“自我表达”又恰恰是现代艺术学习创作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环。造成这一问题普遍存在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反映在课程设置、评价体系、个性化指导等方面的不足。

首先是课程设置较为标准化、模式化。学校对于各个学院基本上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管理和评价的,没有根据专业的不同属性给予充分的自由度,导致了教师在制定课程大纲时受限于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无法根据课程特点制定更为合理的教学大纲。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从学校层面要考虑到对于这么多院系部门的管理、监督以及评价的问题,并且师生比例的严重失衡让绝大多数学校无法提供具体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指导服务,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缺乏针对其个人的专业指导或引导,个性化无法得到充分发展,使得本该是充分挖掘个人潜力、发展个性的大学教育沦为应试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模式的延伸。

其次就是评价方式依赖统一的评价标准,直接导致了本来应该是展现个性的作品看起来都是千篇一律的标准化“作业”。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许多学生还是在习惯性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和喜好进行学习创作,他们考虑得最多的是“这样做老师觉得好不好”“改了之后是不是能够提高绩点”,而不是“根据之前的学习经验,我认为我现在这样做是合适的”。这样的受动思考限制了学生在学习创作时的主动思考和个人表达,因为他们更倾向于按照统一的标准或老师的期望进行创作,学习的最终目的也只是为了得到更高的评价和学分,而完全忽略了专业上的研究和探索。学生缺乏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个性化选择的机会,这使得学生在相似的课程体系中难以进行个性化展现。同时还使得那些追求非传统艺术风格的学生在同一套评价体系中被边缘化,直接阻碍了这些学生迈出探索真正的艺术创作的第一步。

无论是学校方面关于课程设置以及评价方式上存在的问题,还是应试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问题,在客观条件无法满足的情况下,目前解决问题最好的途径就是想办法增加让学生在公开场合进行自我表达的机会,锻炼自我表达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点,在教学方法上,最合适的就是借鉴和应用国外艺术大学普遍实施的小组讨论和公开发表的制度,在学校里面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在集体面前运用逻辑语言进行自我表达的平台。这一点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会在第二节进行详细论述。

此外,建立个性化的导师制度,引导学生在创作中发现和发展独特的艺术语言,也是重要的一环。通过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鼓励多样化的创作形式,以及将实践性项目融入课程,学生能够更自由地探索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这样的举措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艺术领域具备更高的辨识度。

(二)主要矛盾——“艺术”与“就业”之间的冲突

国内综合性大学的艺术专业普遍存在偏向就业而弱化专业培养的情况。学校在追求学生就业率的同时,就会选择在专业培养方面做出妥协。强调就业导向的课程设置可能过度注重实用性和职场需求,而忽视了对学生艺术理论、创造性思维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这就导致了学生在毕业后虽然能够较好地适应职场,但在专业素养方面却存在短板。

很多时候,学生只是一味追求学分和完成学习任务,而没有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对所学专业的深入研究和创新上。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学校通常会倾向于推动跨学科培养。尽管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但过度强调跨学科可能会模糊专业边界,容易导致学生忽视学术研究和理论深度的重要性,缺乏对艺术领域更深层次的探索,使学生在某一领域的深度发展受到限制。

关于综合性大学的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与就业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性与市场需求的矛盾:艺术专业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但就业市场更注重实用性和市场需求。这可能导致一些学生创作的作品即使具有其独特性,但离开学校之后却难以迎合广泛市场的“口味”,造成就业困境。

(2)个性化培养与行业标准的冲突:学校虽然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但就业市场更倾向于招聘符合行业标准和客户需求的人才。毕业生需要在保持个性和适应行业规范之间做出选择和妥协。

(3)实践性培养与职业技能的矛盾:艺术专业强调实践性,通常缺乏对具体职业技能的培养,而艺术专业本身又属于相对边缘的学科,毕业生可能在常见的职业技能方面相对薄弱,使得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相较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而言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和适应。

(4)传统评价体系与艺术实践的冲突:传统的学术评价体系注重理论和学科知识,而就业市场更关注实际创作和应用能力。这可能导致学生在传统评价中表现优秀,但在实际工作中面临技能和应用上的挑战。

诚然,这些矛盾冲突在短时间内看来是不可调和的,但作为以“育人”为主的高校方来说,还是要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EB/OL],(2013-05-16)[2024-06-3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3/content_2412276.htm,一方面,需要通过不断促进学校和行业之间达成更加密切的合作、提供更加具体的实习工作机会等方式来缩小冲突,使艺术专业的学生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还是要以育人为本,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上能够达到不弱于专业艺术院校的水平。专业水平的提升无论是对于将来的升学深造还是就业来说都是有帮助的。

在这样一个注重个性发展却又对生存技能水平提出严重挑战的现代社会中,综合性大学的艺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只有通过创建更为灵活、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既注重创造性和个性发展,又强调实际职业技能的培养,才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如果只是二者取其任何一方,那么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院校而言,都是无法取得长足发展的。

二、在综合性大学的艺术专业实施研讨小组教学方法

(一)国外艺术大学的研讨小组教学方法

研讨小组通常以小组形式进行,鼓励学生共同研究和探讨特定主题。这种合作方式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使其能够在集体中共同成长。学生在研讨小组中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选择符合个人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与创作。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每个小组通常由一位特定导师指导,导师在学生研究和项目实践过程中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这种一对一的指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和专业技能。学生在研讨小组模式中有机会与导师和其他小组成员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这种交流和展示的机会能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同时也促进了艺术创作和思想的碰撞。重要的是,学生在研讨中能够及时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有助于他们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的创作和研究。这种实时的评价机制有助于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和路径,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因为闭门造车而走弯路甚至错路。

研讨小组教学方法在艺术专业学习中的关键之处在于,学生需要在众多老师和同学面前将自己的想法用逻辑语言进行讲述。这个过程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表达,而且是一次深度地重新思考和认知自我的过程。将抽象的思想组织成逻辑语言进行讲述的过程本质上是一次自我反思的机会。艺术创作常常涉及个体内心深处的情感、观念和灵感,这些元素在脑海中可能是零散的、模糊的,而当学生被要求将这些抽象的想法以逻辑有序的方式表达出来时,他们将不得不重新审视、整理和梳理自己的思维。这个过程能够迫使学生深入挖掘自己的创作动机、艺术理念,从而对自己的作品和创作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一旦这种主动思考和逻辑表达形成了习惯,学生个人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极大提升,而表达能力的提升对于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又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重要的是,面对着真实存在于眼前并且注视着自己的一举一动的人群,学生可能会面临对自己创作思路的质疑和挑战。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大家都习惯了在输出自己的想法的同时将真实的自己隐藏在电子屏幕后面,久而久之,面对真实场景和对象进行讲述和讨论的能力也就变得越来越差。这种公开表达的形式能够让学生的想法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审视和评价,有助于学生开放心态,学会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意见。

艺术创作需要得到外在的共鸣,而研讨小组提供了一个分享和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的作品不再仅仅是个体的努力,更成为一个与他人互动、共同建构的过程。研讨小组模式不仅是一次对自己思想的梳理,也是一次与他人深入交流、共同成长的机会。在研讨会中,不确定的想法可以在交流中得到完善,而确定的想法也可能会因为他人的见解而得到重新审视的机会。通过向大家进行公开讲述,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关注和反馈,这对于个体的创作来说是一种积极的激励。

研讨小组模式还有助于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促进学科交叉。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艺术专业往往局限于特定的艺术形式和技巧,而引入研讨小组模式能够鼓励学生跨足不同领域,拓展创作思路,促使学生在多元学科的交汇中形成更为综合的艺术理念、创新思维和实践路径。

另外,研讨小组模式除了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还为学生和老师提供了一个更为正式、专业的互动平台,能够更加深入地实践个性化教学。通过一对一的导师指导,学生能够得到更为专业和有针对性的建议,导师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创作方向和个性化的表现需求。这样的个性化、具体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每个人特有的艺术风格和语言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在国内实施研讨小组教学方法面临的挑战

必须承认的是,考虑到目前包括艺术专业在内的人文社科在综合性大学中普遍处于相对边缘化这一实际情况,引入国外艺术大学的研讨小组教学方法是会面临许多挑战的。

首先,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决定了理工科领域由于其对国家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直接贡献,享有优先发展的地位。相较之下,艺术学及人文社科领域受到的重视程度较低,这一现象在人力资源和资金分配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艺术教育往往面临着资金不足和人才流失的双重困境,这对想要实施教学方法改革的艺术专业来说,构成了显著的挑战。资金不足限制了教学资源的获取和教学设施的更新,同时也影响了艺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人才方面,艺术领域由于拥有相对较低的社会地位和发展前景,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教育和研究人员,艺术研究领域无论是人员还是课题都迟迟没有实现更新换代,又进一步削弱了艺术教育的质量和创新力。艺术专业的教学改革需要克服传统教育体系的惯性,这就需要教育决策者具有前瞻性思维和创新勇气,以促进艺术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其次,需要考虑到的是国内综合性大学的规模庞大和学生数量众多,实施研讨小组模式可能面临组织和管理上的困难。中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的过程中,教师数量增长缓慢导致普通高校的师生比从1990年至2016年下降了70%,由此可能影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邢春冰,许敏波,高校扩招、师生比下降与教育质量[J],教育经济评论,2023,8(1):59-88,。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组织架构和流程,确保每个研讨小组都能得到足够的指导和资源支持。此外,需要培养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让教学团队能够胜任个性化的导师指导工作。

再次,就是在课程设置方面也面临着挑战。传统的学科分隔和课程体系限制了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往往在狭窄的学术范围内学习,难以接触到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这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不利,因为艺术创作往往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和灵感。要实施研讨小组教学模式,就必须打破这种学科壁垒,鼓励并促进不同学科间的对话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和更多元化的学习机会。此外,学校应在制度和政策上也应给予支持,比如为跨学科项目提供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和学生进行跨学科合作。学校应定期评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程度,确保教育内容和形式能够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措施,可以逐步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促进艺术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丰富和开放的学习环境。

最后,由于国内综合性大学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就业问题,引入研讨小组模式还需要考虑如何与就业导向相结合,确保研讨小组的研究项目和实践经验更符合职业市场的需求,使学生在培养个性化的同时,也具备良好的市场竞争力。

(三)实施研讨小组教学方法的益处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中,诸如以上这些挑战和困难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成功的教学改革所能够带来的机遇和益处也同样很多。

研讨小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综合性大学的艺术专业教学实践中引入国外艺术大学普遍使用的研讨小组教学方法,将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深入的学习体验,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和全面素养的提升。

研讨小组教学方法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多交流、多表达。多交流、多表达不仅能从多角度审视自己的创作,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和作品。在定期举行的研讨会上,学生需要在同学和老师面前进行公开讲述,用逻辑语言清晰地阐释自己的艺术观点,能够促进学生对创作的深度理解,在创作中更具自信和独立性。除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之外,也是为了让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不仅局限于考试和作品展示,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

结合国内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况,可以借鉴研讨小组教学方法,设计出更加符合我国大学具体情况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各开设一次研讨会,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有机会在其他同学和老师面前讲述自己的创作缘由和方法以及之后的创作和研究方向,同时也要设立质询和回答的环节促进交流。如前文所说,在研讨会中将自己的所思所想用逻辑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对于专业学习和创作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也就要求学生在研讨会之前的准备阶段认真思考和研究,以应对研讨会上可能遇到的状况。通过定期的公开研讨,学生能够形成开放、合作的学术氛围,并最终推动整个艺术专业的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在国内的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教学中引入国外艺术大学中的研讨小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和更具深度的学术体验,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逻辑表达能力和个性化创作能力,而且有助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和艺术领域的需求。引入研讨小组模式课程需要在国内综合性大学中建立相应的机制和资源支持体系,可能会遇到由文化差异以及资源分配等引发的诸多现实问题,但通过有序改革和不断优化,将有望为国内占大多数的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总结

本文论述了在国内的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中引入“研讨小组”教学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通过分析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比如学生表达能力弱、课程设置标准化、评价体系单一化以及个性化指导不足等问题,突出强调了现有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局限性。其次,在提出问题之后,通过借鉴国外的教学方法,提出了目前最好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

本文列举了研讨小组教学方法的优点,如促进自主学习、学科交叉、实践合作,以及如何通过这种方法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问题。同时还论述了实施这一教学方法将会面临的主要挑战,比如大规模教育环境下师生比例的问题、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的改革需求等,并初步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本文最后强调了引入研讨小组教学方法对于提升艺术专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这些建议不仅适用于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也为其他综合性大学的艺术专业提供了可行的教学方法、模式的改革方向,以期改变现存的主要问题,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EB/OL],(2013-05-16)[2024-06-3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3/content 2412276.htm,_

[2]孙武,提服务拓渠道抓好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J],四川劳动保障,2023(5):103-104,

[3]杨柳,艺术类大学生精准就业的核心意涵与实践路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14):61-64,

[4]刘巍,新时代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6):194-196,

[5]周新虎,刚志荣,大学生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分析[J],江苏高教,2014(5):110-111,

[6]郭栋,师生比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师数量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4,22(8):97-101,

[7]马惠珍,对高校师生比及教师队伍整体结构统计比例数的探讨: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7):123-126,

[8]邢春冰,许敏波,高校扩招、师生比下降与教育质量[J],教育经济评论,2023,8(1):59-88,

[9]高巍,李欣雨,何雨丹,等,小组讨论模式对大学生创造力影响的循证研究[J],教学研究,2022,45(4):70-77,

[10]李辉,王超,小组讨论教学方法的有效性[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7(10):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