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融合、平台贯通”的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马克思主义学院 罗钰 胡家萍
摘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学科融合、平台贯通”已成为当前人才培养的重要趋势。非师范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培育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面临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不够丰富、实践环节不够突出、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完善、动态把握不够充分等困境,本文从社会需求、教学改革、师生水平、校园文化环境等方面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从学科融合的知识理论体系、平台贯通的实践育人渠道、多元主体的协同育人机制以及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系统等方面着手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全方面、多层次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党为国输送新时代专业人才。
关键词:高校;学科融合;平台贯通;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要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必须下气力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高校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不同于师范类。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体、集中,就是要培养政治硬、素质高、能力强的思想政治课师资。因此,更加注重掌握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强化教师职业技能、锻炼良好沟通能力、增强教育情怀。而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以本专业为基础的宣传、组织、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更注重培养掌握正确政治观念、理论素养和思维方法,具备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宽广的视野,掌握相关实务操作技能和学术研究能力,侧重培养全面的综合素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如何培养适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这是当前高校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面临的重要课题。这要求在时代变迁、行业变革中,逐步拓展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领域,从传统板块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质量,从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本文主要研究的就是高校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以下简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具有跨学科、跨界融合的能力和视角,能够独立思考、敢于尝试和创新实践,并具备出色的沟通、合作和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力量和源泉,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对增强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具有深厚知识储备、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一类人才既扎实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等基本理论,又了解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并且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推动理论,不断求索,实现理论水平的提升和现实问题的解决。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一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问题,培养全面、深入的理论素养;二是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能够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新趋势,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养成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能力素养;三是掌握教育技能和实践方法,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技能,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需的具体技能和实践方法;四是具备跨学科融合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素养,使其不仅能以开阔的视野和系统的逻辑探索现实问题,还能自觉融合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不断开拓创新。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定信仰、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一流人才。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困境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在实践中不断改革与发展,成效显著。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则显露困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知识的课程非常丰富,也是当前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但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一是局限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常规知识输出,缺乏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二是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缺乏与专业相关的跨学科领域的实践内容;三是限定于思想政治教育固有逻辑知识体系,缺乏批判性思维的创新知识开拓;四是受限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缺乏教研领域动态信息的时效吸收。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不够突出
理论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实践教学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目前,思想政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不够突出。一是实践环节的指导老师仍以高校教师为主体,没有根据不同学校专业特色发展校内外老师联合指导的“双师制”教学;二是实践环节的内容简单,多以见习、实习为主,没有围绕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及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去更新和拓展实践内容;三是实践模式固化,主要在“理实一体”上下功夫,没有充分探索“产教融合”“赛创结合”等新模式;四是实践各环节关联度不高,环节与环节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没有从整体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上把握实践环节贯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的全过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健全
人才培养必须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主线,在育人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主导、家长主体和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新格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也是如此。当前,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协同育人思路不清晰,没有结合专业特色对学生培养过程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进行深入分析;二是协同育人主体责任意识、责任边界意识不强,没有最大限度地整合三方资源,也没有明确规范三方的责权利;三是协同育人过程监管不够,没有对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管理和调控;四是协同育人平台不畅,没有彻底打通“数字平台”“家校社合作平台”“产学研融合平台”等协同育人平台。
(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动态把握不够充分
学科理论前沿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更需要紧跟时代步伐和前沿动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现象:一是不同高校对理论前沿的整体把握程度不同,使人才培养视野的广阔性不同;二是将理论前沿问题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不及时,使人才培养缺乏内容的时效性;三是对学科理论前沿敏感度不高,使人才培养缺乏一定的前瞻性思考。因此,在一定程度呈现出人才培养的滞后性,这不利于培养能够把握时代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新趋势的创新型人才。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困境,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深刻剖析其中重要影响因素,探究其内在联系,才能更好地把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社会需求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
时代不断发展,经济社会也在发生变化,社会需求反映着当前社会物质和精神的需要。社会需求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诸多影响,最主要的是社会需求影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一是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需要不断提升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从复合型走向创新型;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建设国家一流专业也要求培养创新型一流人才;三是国家对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为国家创新发展贡献更多的人才和智慧。
(二)教学改革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教学改革,教学改革从内容和方式上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从培养内容方面来看,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纯粹的专业知识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这就要求从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在专业知识基础上强化跨学科知识融合,同时加强心理素质、实践能力、团队合作、创新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内容。从培养方式来看,新技术的出现,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加专业化和应用性的要求,这就必须通过教学改革来适应和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整合线上线下教学资源、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畅通交叉学科平台,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激情,提高教学效果,达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师生互动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
师生双方作为高校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师资水平与学生能力双提升表现的是教育体系中正向循环的主客体关系。这个有机整体是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高水平教师拥有丰富的授课经验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帮助学生全面提高专业素养,而高素质学生能自主学习、自觉思考,能够带来高品质的教学互动和良好的社会反响。学校应通过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拓展师生在人文、自然、社会等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平台和多元素的实践平台,激发师生教与学的思考和表达。师生双方互推互助,以此培养更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
(四)校园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经过时间的沉淀后,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学生的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息息相关,一是学校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我教育、自发合作等精神意识,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力和自主性思考能力;二是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融合,从而提高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三是通过师生共建共享创造具有浓厚学习氛围的校园环境。因此,高校通过举办各类校内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力量,打造更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学科融合、平台贯通”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基于“学科融合、平台贯通”的高校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有效融合多学科知识,更加丰富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深入贯通多平台渠道,更加强化人才培养的实践体系,以此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更好满足时代所需。
(一)“学科融合、平台贯通”是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强力支撑
从内涵式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体现着我国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也有了新的变化。以学科融合、平台贯通为抓手,将跨学科知识与前沿动态充分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中,为切实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将对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知识结构、实践基础等有重要意义,这亦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需求的大势所趋。
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对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而言,要在理论研究与实践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力度,创新学科发展方法,拓展学科建设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一是要顺应学科发展趋势、破解学科发展难题,从而回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现实需求;二是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底色,充分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资源、历史资源、实践资源,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三是要打破学科固有的研究格局和思维定式,以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研究范式创新,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研究路径。以学科融合为抓手,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从科学化到系统化的质性飞跃,满足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目前,我国教育的发展已经逐渐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要抓住数字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以高水平的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充分发挥各种平台的作用,融合多种教学资源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是紧密结合信息化发展,通过各级各类平台将教学资源整合于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二是紧密结合智能化发展,通过智能平台辅助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紧密结合数字化发展,通过实践平台充分展现人才培养成效。
(二)“学科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
结合高校办学定位与历史沉淀,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色为基础,与其他类学科交叉融合,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传统内涵,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优势,顺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时代需求。
在理论教学方面,以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等核心课程为基础,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加大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的交叉融合力度,构建“既有知识广度,又有学习深度,既能跨界思考,又能解决问题,既要开放协作,又要自我突破”的多维度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动态适应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成为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写道:“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他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实践成才’的著名论断,认为应该通过实践培养、检验和评判人才。”在实践教学方面,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基础上,借鉴复杂性和综合性强的其他学科领域实践案例或者实践项目,让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实践和协作,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多学科实践基础的专门人才。
(三)“平台贯通”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保障
一是构建校内外思政实践教学平台群,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育部建立的专题实践教学基地,与科技部联合设立的科学精神专题实践教学基地,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设立的工业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同国家文物局联合设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同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设立的乡村振兴专题实践教学基地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宝贵的实践资源;充分挖掘各高校实践教学资源,例如,北京大学红楼的教学基地、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阳光社会科学教育基地”等实践教学基地;充分搭建政府、社会组织、研究中心等多元化社会实践教学平台,比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浙江的中共浙南一大会址、四川的建川博物馆、湖南的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广东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等实践基地。以平台融合贯通为抓手,将这三大类平台串联起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平台集群,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是打造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专业共享平台。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字化平台建设联盟,加强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字化建设的跨区域交流与合作,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一线教师的共同发展,为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南京邮电大学的阳光思政课教学平台、福州大学的翰墨思政课教学平台、昆明理工大学的易思政在线教育平台、西华大学的易班(E-class)平台、西南财经大学思政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平台,这些平台通过平台互通、资源共享,不断拓展教育空间,满足创新型人才成长的需要。
三是畅通课外实践活动平台。“互联网+”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爱我国防”全国大学生主题演讲大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系列主题活动“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等,都对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畅通这些优质比赛和特色活动的组织实施平台,满足创新型人才发展的需要。
充分发挥各平台的纵横联动作用,以现代化、信息化、一体化融合贯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出具备极强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专门人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专业的人才培养有了新的任务、新的要求、新的使命,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跳出传统思维,寻找最优发展路径,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点。
(一)完善学科融合的知识理论体系,强化学生理论素养
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主要内容,构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底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色、以各学科知识交叉融合为亮色、以主题创新课程为特色的知识理论体系,打造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全方位、多维度地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
一是丰富专业基础课程群,强化学生学原理悟原理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与扩展学术视野同频共振。构建“核心课(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等)+选修课(当代全球问题分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通识课(哲学与批判思维等)”课程群;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导读等专业标识课程的课程建设,打造国家级一流课程,使其成为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金课”;充分利用全国高校课程优质资源,建立共享课程资源。丰富专业基础课程群,为学生深入而广泛地学习理论知识提供高质量保障。
二是从“大思政”理念出发,形成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引的多学科协同育人体系。以“大思政”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多学科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交叉融合。将“文、理、工、医、农、艺”学科的立德树人知识点与通识知识点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和实践体系中,使学生在本专业知识领域外,消化吸收多学科知识,逐渐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实现打下基础。
(二)拓展平台贯通的实践育人渠道,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整合社会历史文化资源和信息技术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打造系统化、一体化的全方位育人平台,拓展实践育人渠道,进一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要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构建“U-G-S”(university-government-society)的实践教育平台合作模式,整合三方资源,一体联动,从深度和广度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培育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有效衔接、能力认知与社会现实有序连接、逻辑思维与创新行为的有机链接提供了更大的可能。融合贯通的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提供了大力支持,也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拓展了空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了条件。
二是通过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平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字技能应用大赛、3S杯大学生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三创”大赛、全国大学生组织管理能力竞赛等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激发创新思维,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创新性地运用到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同时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能力。
(三)发挥多元主体的育人机制作用,强化学生情感认同
思想政治专业人才培养的育人主体包括专任教师、学工队伍、社团组织、家企社会,要充分发挥多元主体育人机制的作用,实现主体性与主导性的统一,强化学生的情感认同。
一是多元主体的育人机制凸显了学生的重要性。在多元主体育人机制下,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等各方面的需求都从专门渠道得到帮助和支持,也能最大程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更多的全面发展的机会,并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潜质;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更多彩的活动项目,以文化育人促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主创新思维能力,使其在不断主动探索中实现新突破;建立“一对一”“多对一”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学生对个人、对专业、对学校的价值认同。
二是发挥多元主体育人机制作用,打造协同育人新格局。多元主体育人机制也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行为规范和社交礼仪,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通过全面、系统、科学地进行知识教授和实践指导,以“十大育人体系”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社会通过传递正能量提供环境支持,从而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新格局,使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强化,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更加到位,社会育人资源利用更加有效。对于学生而言,多元主体育人机制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场景帮助他们成长成才,比如以“七一勋章”获得者、“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为主题,家校社融合共育,以榜样力量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和人生反思,使他们更深刻认识自身的价值和使命担当,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情感认同。
(四)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动态,强化学生创新发展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对学科基础问题和前沿问题必须要有清楚认识,对学科基本范畴和原则要求要有明确的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要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研究,不断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不断总结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容历史厚度,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内容内涵。
一是密切关注本学科最新理论成果,通过学习和阐释,强化学生对前沿问题的认识和对学科规律的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三个务必”“归根到底是两个‘行’”“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这些关键词,就是时下本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深入研究这些问题,能探寻学科的发展趋势,找准前沿研究方向;能对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认清学科发展的优势,在深化研究中寻求突破,为创新型人才厚植成长沃土。
二是把握学科发展动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跨界融合引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新发展,多方协作提升人才培养实效。跨界融合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帮助学生在更深刻领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源的同时,能站在更高的层面去思考人类未来发展、思想文化创新等重大价值问题,增强学生责任担当,强化使命驱动,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艺术素养并重,全员、全程、全方位贯穿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引领,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六、结论与展望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科融合、平台贯通为重要抓手,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守正创新,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认同,实现专业基础扎实、理论功底深厚的知识素养,实现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沟通能力有效提高的能力培养,实现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的素质培养,实现高校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加快构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是长期任务,当前如何突破理想与现实的屏障、虚实结合问题、输出高质量创新型人才,仍然是亟待深入研究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2),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3]习近平,切实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N],人民日报,2023-02-23(1),
[4]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5]钟登华,立足新时代培养一流“新工科”卓越人才[J],中国科技奖励,2017(12):6-7.
[6]刘新波,程荣晖,行业特色型高校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2(23):37-39.
[7]张小飞,王凯宗,以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高质量发展:评《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发展新论域》[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6):93.
[8]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29(2),
[9]刘洋,以智慧思政平台建设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改革[J],思想理论教育,2022(8):68-73.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5.
[11]吴蓉,马克思恩格斯人才观的逻辑体系[J],人民论坛,2017(23):110-111.
[12]陈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发展路径分析:评《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发展新论域》[J],中国高校科技,2023(4):104.
[13]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