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良,不要革命
在管理上,我不是一个激进主义者,而是一个改良主义者,主张不断地进步。
在中国古代,天子自称受天命称帝,故凡朝代更替,君主易姓,皆称为革命。到了近代,革命则指自然界、思想界或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深刻质变。革命的显著特点是过程激烈,可以一步到位,但产生的震荡很大,副作用明显。
改良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循序渐进的变革过程,其目的虽然也是为了变革,但过程温和,甚至某些时候可以允许反复。
年轻时,任正非对华罗庚的那句“神奇化易是坦途,易化神奇不足提”印象十分深刻,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把简单的事情一直都做好,其实是很难的。
在华为管理改革过程中,任正非主张大的经营决策要有阶段性的稳定,不能每个阶段都不停地修改,否则容易导致华为一直处于动荡中,难以有稳定的环境发展,因此,任正非主张华为要逐步改进和提高管理水平,不要搞激进主义。
他在《华为十大管理要点》中说:
要处理好管理创新与稳定流程的关系。尽管我们要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但对一个正常的公司来说,频繁地变革,内外秩序就很难安定地保障和延续。不变革不能提升我们的整体核心竞争力与岗位工作效率;变革,究竟变什么?这是严肃的问题,各级部门切忌草率。一个有效的流程应长期稳定地运行,不因有一点问题就常去改动它,改动的成本会抵消改进的效益。
1996年,为解决市场部新老员工交替的问题,任正非煞费了一番苦心。他反复考虑选择什么样的变革模式,将大批市场部干部的撤换对广大华为人心理造成的冲击降低到最小。最终,任正非采取了发动市场部的干部们集体大辞职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先让市场部的干部们全部“归零”,再逐个进行竞争上岗,重新获得工作机会。这种方式,使所有员工又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体现了机会的均等性;而竞聘上岗,则体现了竞争机会的均等,这种看似“激烈”的方式的背后,实际隐含着的是一种“公平”。
市场部集体大辞职是任正非“改良而非革命”观念的重要体现,该次实践充分体现了任正非高超的领导艺术:在顺利实现人员更替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落选员工的面子,也为华为“干部能上能下”制度的推行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他曾经这样总结:华为的各项管理不要求轰轰烈烈,而要扎扎实实,在公司未来发展中一定要避免剧烈的振荡。我们也不能让干部大起大落,对干部可以不断奖励、处分,但不能突然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真正的潜力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看到。
公司的考核制度不是僵化、固定的,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动荡范围。动荡不能太大,太大了房子就会倒下来;也不能没有动荡,公司的各项政策都是动态的,通过动态的不稳定实现不断的优化。公司的授权和分权也是逐步进行的,不能也不可能一步到位,而授权和分权是否有效,最终的衡量标准是实现目标的程度。
度过最危险的创业期后,任正非面对的是一个更为复杂的局面:华为既要继续实现高速增长,维持日益庞大的运转体系,又要开展各项管理变革,提升综合竞争力。此时的华为,公司内外关系错综复杂,改革与发展步履艰难。任正非深知,华为任重而道远,他要求各级干部要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要热烈而镇定,紧张而有秩序,逐步推进,渐进提升。管理既要走向规范化,又要创新,又要对创新进行管理,要形成相互推动和制约机制。
他对华为干部们说,无论在何时,华为都必须努力坚持首先做好自己的工作。只有一层一层把土夯实了,撒上一层,再夯实,华为才能不断稳步前进。华为没有必要刻意去制定一个赶超别人的目标,只要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水到自然渠成,这是华为人真正可以也应该去追求的目标。
任正非自述:
我是主张改良的,一点点地改,不主张大刀阔斧地改革。
华为必须坚持改良主义,通过不断改良,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华为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轰轰烈烈地剧变可能会撕裂公司。所以要在撕裂和不撕裂中把握好度。我们处理发展速度的原则应该是有规律、有预测地在合理的增长比例下发展,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这样做所带来的不稳定。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提高我们的管理能力,不断地调整管理能力所能适应的修补程度,以使我们适应未来的长期发展。
他教育华为人,“治大国如烹小鲜”,华为人做任何事情都要小心谨慎,不要随意把流程破坏了,导致连锁错误。
任正非甚至严厉地指出,华为有些员工,领导交给他一件事,他能干出十件事来,这种创新就不需要,是无能的表现,是制造垃圾,这类员工要降低使用。
在改良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任正非提倡华为人从点滴做起,一点点地改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