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节 汗证
【概述】
汗证是以汗液外泄失常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即止者称为盗汗。汗证的病因主要有体虚久病、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基本病机是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西医学中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低血糖、虚脱、休克及结核病、肝病、黄疸等所致的以自汗、盗汗为主要表现者,均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类证鉴别】
1.脱汗。
2.战汗。
3.黄汗。
【鉴别诊断】
1.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常有多汗、心悸、失眠、情绪易激动、进食和便次增多、体重减少等症,多数患者同时还有突眼等症状。甲状腺分泌的T3、T4、FT3、FT4明显升高,TSH常常降低。
2.风湿热
活动期可有发热,肘、腕、膝等大关节红肿热痛,呈多发性和游走性,实验室检查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阳性、抗链球菌抗体滴度升高。
3.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常有阵发汗出、胸闷、心慌、胃胀、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皮肤发麻、手脚心发热等,常伴随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变化。
【治疗】
1.辨治要点
应着重辨别阴阳虚实。自汗多属气虚不固,然实证也或有之;盗汗多属阴虚内热,然气虚、阳虚、湿热也或有之。治疗应区别阴阳虚实的不同,虚证应益气养阴,固表敛汗;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顾。此外,由于自汗、盗汗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为共同病变,故可酌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瘪桃干、牡蛎等固涩敛汗之品。
2.证治分类
(1)肺卫不固证
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加减。
常用中成药:玉屏风口服液、黄芪口服液。
(2)阴虚火旺证
证候: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主方:当归六黄汤加减。
常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
(3)心血不足证
证候:睡则汗出,醒则自止,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神疲气短,面色少华。舌质淡,苔白,脉细。
治法:补养心血。
主方:归脾汤加减。
常用中成药:归脾丸。
(4)邪热郁蒸证
证候:蒸蒸汗出,汗黏或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
主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
3.其他疗法
(1)验方
①黄芪、浮小麦各15g,红枣5枚,煎服。用于自汗、盗汗因气虚所致者。
②乌梅10个,浮小麦15g,红枣10枚,桑叶10g,煎服。用于阴虚盗汗。
③瘪桃干15粒,红枣15枚,煎服。适用于自汗、盗汗各证型。
④仙鹤草30g,红枣5枚,煎服。用于盗汗。
(2)外治法
①川芎、白芷、藁本各30g,米粉90g,上药为末,用绵包裹,扑于身上。
②麻黄根、煅牡蛎各30g,赤石脂、龙骨各15g,上药为末,以绢袋盛贮,如扑粉用之。用于自汗、脱汗。
③五倍子为末,取少许加水搅拌成膏糊状,填脐中,外用纱布固定之。用于盗汗。
④白矾20g,葛根20g,煎水洗手足,每日数次。治手足汗多。
【转诊原则】
汗证是临床杂病中较为常见的一个病证,也可作为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等病证中的一个常见症状出现。而对于后者的诊治,应在止汗的同时转上级医院检查以明确导致汗多的原发性疾病。
【养生与康复】
1.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避免思虑烦劳过度,保持精神愉快,少食辛辣厚味。
2.汗出之时,腠理空虚,易于感受外邪,故当避风寒,以防感冒。
3.汗出之后,应及时擦拭。出汗较多者,应经常更换内衣,并注意保持清洁。
【健康教育】
1.本病患者,应注意避免过度劳倦,生活起居要有规律。
2.应保持情志舒畅,切勿忧思恼怒。
3.对气候寒温应注意调摄,衣被不可过暖。
4.凡辛辣刺激动火之物,如姜、葱、蒜、韭菜、辣椒、烟酒之类应尽少食用。
5.如汗出衣被沾湿,应及时用干毛巾擦拭,更换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