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黑龙镇纸
弘治六年正月,京畿迎来了数年未见的大雪。天空仿佛被厚厚的灰云永久地遮盖,雪花如同细碎的银尘,无休止地从天而降。紫禁城,这座帝王的居所,被淹没在一片白茫茫的积雪之中,宏伟的宫殿在雪的装饰下变得更加神秘而庄严。
在太和殿前的广场上,雪已积厚数尺。宫廷里的太监和宫女们忙碌地清扫着积雪,铲子划过雪面,发出刺耳的声响。而在一旁的琉璃瓦上,积雪覆盖,只留下琉璃的一角在雪中闪烁,仿佛是被遗忘的宝石。
宫中的侍卫穿着厚重的皮袍,肩上、帽檐上都堆满了雪花,他们的步伐沉重而缓慢,每一步都留下深深的脚印。偶尔有几声犬吠穿透寂静的宫廷,随即又被无边的雪景吞没。
在紫禁城的一角,一位身着黄袍的年轻皇帝望着窗外的雪景,他的眼中反射着雪的光芒,脸上露出了少有的平静和思索。旁边的大臣们低声议论着雪中的征兆,有的说这是天降吉祥之兆,有的则担忧连日的大雪会影响民生。
李东阳,作为皇帝身边的伴读官员,虽然地位不高,但其才学和气度却不凡。他身形中等,不瘦不胖,面容清秀,眉目间透露出深沉的智慧。李东阳穿着讲官的朝服,领口和袖口都绣着精致的图案,既显得庄重,又不失文士的雅致。他的头发整齐地束在冠帽之下,表情平和,举止有礼,总给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觉。
那日,在文华殿的经筵上,李东阳如往常一般为弘治皇帝讲解经文。然而他不禁注意到,皇帝的神情显得有些疲惫。东阳知道,作为一国之君,皇帝每日要处理大量的朝政事务,心理压力极大。他不由得关心起皇帝的身体状况。
经筵结束后,东阳悄悄走到一旁,对一个正在收拾文房四宝的小太监询问:“这几日陛下似乎颇为疲惫,可有何不适?”
小太监看了看四周,低声回答道:“李大人,听说陛下近来夜里常有噩梦,半夜惊醒之后,就很难再入睡。所以陛下这些日子身心都显得很憔悴。”
听到这里,李东阳的眉头微微皱起,他心中不禁生出几分忧虑。作为伴读官员,他与皇帝相处甚密,自然不愿看到皇帝身体受损。
“这事情可得妥善处理,不能让陛下的龙体受损。”李东阳沉思片刻,又问:“陛下有没有尝试过什么方法来改善睡眠?”
小太监摇头回答:“太医们已尝试过多种方法,但似乎效果都不明显。”
李东阳叹了口气,他知道,皇帝的健康关系到整个朝廷的稳定。他决定私下里找机会再向皇帝婉转地提起这件事,看能否提供些帮助。
第二天,当阳光透过华丽的窗棂洒在文华殿的地板上时,经筵再次如期举行。李东阳,身着朴素的讲官常服,站在殿内,他的目光不时落在皇帝的御案上。今日的经筵上,皇帝依旧显得有些疲惫,但仍旧专注地听着东阳的讲解。
经筵结束后,东阳注意到御案上放着一个黑龙镇纸,它造型奇特,颇具古朴之美,似乎与常见的镇纸大不相同。他的好奇心被勾起,便转向刘建和谢迁询问。刘建,身材高大,面容严肃,是皇帝身边的一位鹰眼般敏锐的大臣。谢迁则相对瘦削,面带微笑,总是一副从容不迫的模样。
“刘大人、谢大人,你们是否注意到了御案上的这个镇纸?”东阳问道,眼中透露出好奇。
刘建转过身,他的目光如同犀利的刀刃一般扫过御案,然后缓缓摇头:“我之前并未留意到这个镇纸,不过看起来确实有些与众不同,应该是个古物。”
谢迁也走过来,他眯着眼睛仔细观察了一番,然后笑道:“宾之,你对这些小物件也太敏感了。朝廷中的物品多不胜数,这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
东阳皱了皱眉,他感觉这个镇纸似乎有些不寻常,但看到两位大臣都不以为意,也只得作罢。他心中仍旧有些忐忑,但也无法再继续追问。
刘建和谢迁相视一笑,转身离去。他们作为皇帝的心腹大臣,平日里处理的都是国家大事,对于这种小物件自然不会太过在意。
李东阳站在那里,目光再次落在那个黑龙镇纸上。他的心中充满了疑惑,不知道这个镇纸是否真的如刘建和谢迁所说,只是普通的物件。然而,他的直觉告诉他,这个镇纸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一个月后,春意渐浓,紫禁城内的景致也随之焕然一新。在这样的日子里,弘治皇帝任命李东阳为当年会试的主考官。李东阳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他知道这次会试对于许多士子的一生都极为重要。
为此,李东阳召集了一群翰林院的翰林,他们都是学问渊博的士子,现在聚在一起讨论着今年的考题。翰林院内书卷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众人围坐在一张大桌子旁,争论着考题的方向。有的提议侧重于经学,有的则认为应该增加政治实务的题目。
李东阳端坐在首位,听着众人的意见,不时点头或提出自己的看法。尽管最终没有定下具体的题目,但大家已经确定了一个大方向,考题将更加注重考生的综合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讨论结束后,众人放松了下来,开始闲聊起来。李东阳微笑着听着,他的目光在众人的脸上轻轻扫过,感受着翰林院这个学术殿堂的独特氛围。话题渐渐转向了最近宫中的趣闻轶事。
正当聊天进行得热闹时,李东阳无意间提到了御案上的那个黑龙镇纸,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好奇和迷惑。听到这里,王华,当时的翰林院编修,眉头微微一挑,然后对李东阳说:“李大人,犬子在给我的信中曾提到过类似的东西,也是漆黑的古物,不过他所说的好像是珠宝之类。”
李东阳的眼中闪过一丝好奇的光芒,他渴望了解更多关于这个神秘镇纸的信息。他转向王华,语气中带着探寻的意味:“王大人,您还知道关于这件事的更多细节吗?”
王华摇了摇头,面露无奈之色:“唉,我那犬子总是对这些怪力乱神的东西兴趣盎然,但我作为一位翰林,实在无暇顾及他的这些奇谈异论。关于那封信,我只是大略地看了看,并没有仔细记住其内容。”
李东阳想了想,突然眼前一亮,提出了一个主意:“王大人,如果方便的话,我想拜访您的府上,顺便看一下令郎写给您的那封信。也许其中会有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王华稍显犹豫,但考虑到李东阳作为皇帝钦定的主考官,地位尊崇,再加上他自己也对那件神秘的镇纸略感好奇,便礼貌地回答:“李大人,您能光临寒舍实属荣幸。我会吩咐家人准备一下,以迎尊驾。”
翌日下朝,李东阳便踏上了前往王华府上的路程。他穿过熙熙攘攘的街道,沿着曲折的巷弄,最终来到了王华的宅邸。王华的府邸虽不比其他朝中大员,却也显得雅致宁静,庭院中的松竹依然郁郁葱葱,映衬着院落的宁静。
王华亲自出门迎接李东阳,两人彼此见礼后,便一同走进了客厅。客厅布置得十分简洁而精致,书架上摆满了各种经典著作,显示出主人的文化修养。
李东阳在客厅中坐定,王华随即吩咐下人取来了王守仁寄给他的书信。下人小心翼翼地捧着书信过来,递到了李东阳的手中。
李东阳接过书信,轻轻展开。信纸略显泛黄,上面的字迹工整清晰,透露出王守仁的文采。他开始认真地阅读着信中的内容,心中充满了期待。
李东阳的目光紧紧锁定在信纸上,随着字句的推进,他的眉头越皱越紧。信中,王守仁描述了在南昌新婚之夜遭遇的恐怖经历,如何在梦境般的桃源乡遇见了早逝的母亲,并借助玉佩在危急时刻逃往了一个名为铁柱宫的神秘之地。整个叙述充满了超自然的色彩,与现实世界的常理相悖。
李东阳放下信件,露出深思的表情,然后抬头看向王华,问道:“王大人,令郎所言,确有其事吗?”
王华听了,面露微笑,摇了摇头:“李大人,我儿自幼便失去了母亲,平日里他酷爱阅读各种杂书,对于这些玄幻之事总有莫名的好奇。那日婚礼,他可能因酒后情绪激动,产生了幻觉。这些奇异的经历,我猜多半是酒后的梦境。”
李东阳听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知道在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奇事,但王守仁的经历听起来实在是难以置信。他不禁在心中暗暗思索,这些所谓的神秘事件是否真的只是一场虚妄的幻觉。
当李东阳展开第二封信时,他的眼神再次凝重起来。这封信中,王守仁细致地叙述了他与时名大儒娄谅的会见过程。信中描述,娄谅对于王守仁所经历的诸多奇异事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与王守仁深入探讨。娄谅甚至提出,王守仁的遭遇可能与某种古老而神秘的传说紧密相连。
李东阳边读边沉思,他被信中的内容深深吸引。正当他全神贯注地阅读时,王华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看您这样子,似乎对犬子所写的内容颇为感兴趣。可惜,我那不孝子,竟然在拜访娄谅这样的大儒时,还谈论这些荒唐的事情。真是让我这个做父亲的蒙羞,无地自容啊。”
王华的语气中透露出失望和无奈。在他看来,儿子应该专注于实学和朝政,而不是沉迷于这些玄幻的事物。
李东阳轻轻地放下信件,沉思片刻后说道:“王大人,虽然这些事情听起来确实离奇,但我觉得令郎的经历颇有意思,尤其是他与娄谅大儒的交流,似乎并非无稽之谈。”
李东阳的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他感到,王守仁的这些经历或许不仅仅是空穴来风,而是隐藏着更深的秘密和真理。
第三封信中,王守仁的文字显得更加激动和兴奋。他向父亲汇报了自己考上举人的喜讯,并提到了结识的志同道合的友人,其中最令他敬佩的是孙燧,一位同样有着深厚学问和高尚志趣的士子。
更让李东阳感到惊异的是,信中王守仁提到了收到已故娄谅大儒的遗信。在遗信的指引下,王守仁进入了一种神秘的境界——心斋。在这个超脱现实的空间里,他再次与娄谅相会。据王守仁所言,娄谅在心斋中向他讲解了关于宇宙本源的奥秘,以及格物致知的真谛。
李东阳放下信件,心中震惊不已。他沉思着,感到这些描述虽然玄奇,却又似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他抬头望向王华,问道:“王大人,令郎所述的这一切,您如何看待?”
王华却显得相当怀疑,甚至有些不悦:“李大人,我儿自小体弱,容易生病。这些所谓的心斋之旅,不过是他在发烧时的梦境罢了。他向来好这一口,总是将梦境当作真实。我这做父亲的真是哭笑不得。”
李东阳微微点头,他尊重王华的看法,但内心深处对王守仁的经历依旧充满了好奇。他意识到,这些事情远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复杂得多,或许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真相。
在与王华的对话之后,李东阳的心中充满了对王守仁所描述事件的好奇和兴趣。他站起身,向王华行了一礼,说道:“王大人,我对令郎所述的种种奇异经历颇感兴趣。若有机会,请务必给我引荐。”
王华微微一笑,回答说:“李大人若真有兴趣,等他回京,我定会安排你们相见。”
李东阳告辞离开,步出王华府邸,他的心中早已决定要深入探究这一切。为了验证王守仁信中所提到的内容,他计划寻找信中提及的那几本古籍,看看其中的记载是否与王守仁所说吻合,同时希望能从这些古籍中找到与黑龙镇纸相关的线索。
第二天清晨,李东阳以研究会试考题为名,前往位于紫禁城太和殿前广场东面的文楼。文楼是收藏大量典籍的地方,其中包括了庞大的《永乐大典》。李东阳步入文楼,只见书架上排列着厚重的书卷,散发着沉甸甸的墨香。
李东阳在文楼中搜寻着,他的目光在书架上来回游走。这时,他注意到一位年迈的编修在整理书籍。这位编修姓赵,鬓发斑白,面带慈祥的笑容,显得颇为和蔼可亲。李东阳走上前去,恭敬地问道:“赵编修,打扰了。我想请教您,《永乐大典》中是否有关于心斋或者能影响人心的神奇物事的记载?”
赵编修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轻声回答:“李大人,我在文楼工作了近四十年,这些年来,闲暇之余我翻阅了不少类书。记得在《永乐大典》中,确实收录了一些关于神仙方物的文卷,其中的确不乏一些描述能够影响人心或通灵之物的奇异记载。”
李东阳听后,眼中立刻闪烁出希望的光芒。他急切地问道:“赵编修,能否请您指点一二,我对这方面的内容颇感兴趣。”
赵编修点了点头,微笑着说:“请跟我来。”
在文楼中,赵编修带领着李东阳和几位书吏开始了他们的寻找之旅。他们在书架间来回穿梭,手中持着蜡烛,其火苗在昏暗的光线中摇曳生姿。文楼内充满了厚重的书卷气息,空气中弥漫着纸墨的味道,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他们翻阅着一卷又一卷的文献,书页在指尖间轻轻翻动,发出沙沙的响声。时间一点点流逝,从黄昏到深夜,他们仍然在不懈地搜索着。
终于,在第八千六百二十八卷的文卷中,赵编修发现了一条引人注目的记载。他的眼睛一亮,立即叫来李东阳和书吏们,声音中透露出激动:“李大人,快来看,我想我们找到了一些有趣的内容。”
李东阳赶忙走过去,凑近看那记载。赵编修用手指轻轻指着那段文字,开始朗读:
“唐末朱温,少年时孤苦,好登高望远。一日,游至山中,偶至乱坟,见有物,黑漆漆如龙形。温以为古代珍玩,遂拾而藏之。自此,温夜夜噩梦,惊醒无数,身心渐觉疲惫。一夜,梦中见黑影,对温曰:‘若欲富贵至极,但需以心相托。’温出身寒微,一时贪念,便应之。自此,温果然权势日隆,终反唐而自立为帝。然温性情大变,残暴好杀,国人遭难,哀声载道。终于一日,其子不堪其暴,率兵入宫击杀之。后人传言,此黑龙乃邪物,触之而蚀人心智,温之亡也,皆因此物所致。”
李东阳听完这段记载后,心头泛起了巨大的震惊。他回想起弘治皇帝近来的疲态和施政上的得失,不由自主地将这一切与皇帝御案上的黑龙镇纸联系起来。在他的心中,一种隐隐的担忧开始蔓延——难道皇帝的疲惫和近期的政治变动,真的与这个黑龙镇纸有关?
心怀忐忑,李东阳向赵编修和在场的书吏深施一礼,道谢之后,他急匆匆地离开了文楼。他的心中充满了思绪,几乎没注意到脚下的道路。
翌日早朝结束后,李东阳趁着人群散去的空隙,找到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岳。他小心翼翼地询问关于黑龙镇纸的来由。王岳是皇帝身边的得力太监,对宫中的事物了如指掌。
王岳听了李东阳的问话,略显犹豫,但还是回答说:“那黑龙镇纸原是放在太子东宫的,不过皇上觉得太子年纪尚小,用不着那么精致的书具,便拿来自己使用了。”
李东阳紧接着问:“那这黑龙镇纸最初是谁送给东宫的?”
王岳微微皱眉,似乎有些不愿意提及,但还是咬牙说出:“据我所知,这黑龙镇纸是刘瑾从不知哪里得来的,他说是珍宝,便献给了东宫。”
听到刘瑾的名字,李东阳的心中一惊。刘瑾在朝中的恶名昭彰,他的一切行为都让人不寒而栗。李东阳心中的疑虑更重了,他感到这黑龙镇纸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加不为人知的秘密。
李东阳向王岳行了一礼,感谢之后便缓缓走出了皇宫。他的步伐显得沉重而缓慢。阳光照在他的身上,却无法驱散他心中那层愈发浓重的阴霾。在他心里,恐惧和不安正如滔滔江水般汹涌澎湃。
李东阳的心中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深知,自己所发现的关于黑龙镇纸的秘密,若传于朝中,无疑会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可能被视为荒唐可笑的异端之言。在那些饱学之士看来,这些事情实在是太过离奇和荒谬。
“这一切,恐怕只能由我一人承担。”李东阳心中默默地想着。他知道,必须对刘瑾等人保持警惕,同时也不能让自己卷入朝中的政治漩涡。他决定尽量保持中立,既不与刘瑾等人公开为敌,也不过多涉足宫廷的争斗,以静观其变。
李东阳的心境如同他所踏过的道路一般复杂迂回。他的思绪在纷扰中缓缓沉淀,而他的脚步却在午门的古老石板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天空开始飘洒下细碎的雪花,像是大自然对他心中波澜的无声回应。
他抬头望向天空,雪花在冰冷的空气中轻轻飘舞,落在他的衣襟、发丝上,带来了一丝丝的寒意。每一片雪花都像是承载着他心中的疑惑和忧虑,静静地飘落在这个沉寂的世界里。
走出午门,李东阳的身影显得有些孤单。周围的一切都被即将到来的暴风雪所笼罩,他的心中也充满了未知的忧患。他意识到,接下来他可能需要独自面对这一切的挑战和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