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萨斯:人口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正式开始使用机器生产而发生的巨大社会变化。那么,工业革命让社会逐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以前主要以小规模进行农业生产和运营的小农场,开始逐渐变为大农场,使农业产量开始大大提高。另外,随着以城市为中心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原本在农村务农的人开始涌向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剧增长。人们为了维持生计,开始积极去工厂或其他单位找工作。这样一来,城市里拥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就可以用低工资雇用工人,涌向城市的人口就这样沦为了低廉劳工。

随着各种机器的发明,城市里的工厂制度逐渐完善起来。工业革命之前,工厂里的机器和操作机器的人一起工作,但随着机器工作在工厂生产过程里的占比大幅增大,工厂开始以机器为中心运转。工厂投入了大量资金,增设了大量机器,也就出现了像今天这样的大工厂。

随着这样的变化,长久以来的身份制度逐渐被改变了。

与过去按照主人和奴仆的划分形成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不同,如今有了资本家和被雇用的劳动者这种新型关系。在过去,身份与个人意志无关,自出生起就被定好了,但是工业革命之后的身份是根据合同而重新产生的,并且以资本家和工人阶级为主的资本主义身份制度经过工业革命越来越稳固了。

从棉纺织业开始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革命,逐步扩大到炼铁、机器制造和煤炭产业。另外,随着将生产产品所需的原料运到工厂以及配送产品的需求增加,运输和交通也逐渐发达起来。特别是随着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工业革命的进程有了大幅发展。

但是,英国为什么能够率先开展工业革命呢?

英国很早就开展了面向世界的贸易,积累了资本,并拥有了殖民地。通过殖民地统治,英国不仅容易获得生产产品的原料,也能够确保广阔的消费市场。而且,英国地下资源丰富,市民革命[1]后政治稳定,这些都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行会

是指在欧洲的多个城市里,由工商业者组成的各行各业的组合。行会控制产品的质量和价格等,在销售、营业等方面拥有垄断性的权利,排斥自由竞争,限制个人的自由经济活动。

英国直到18世纪初还主要是从印度进口制作衣服所需的棉织品,但随着棉纺织工业的发展,英国摆脱了行会组织的制约。比起生产羊毛,生产棉织品更容易机械化,更重要的是很容易从新大陆获得原料。因此,棉织品工业领域率先实现了技术革新。

1720年,英国禁止销售印度产高级织品,这样一来就得以提高英国国内棉织品的销售量,推动棉纺织业的发展。英国人重点以西印度群岛的棉花为原料生产棉布。这种手感柔软的棉布既结实又能吸汗,深受人们的喜爱,出口量也逐渐增加。

运往港口的印度产原棉

到了18世纪60年代,英国利用原本制作毛织物时使用的飞梭来制作棉织品,使得棉布的生产率大幅提高。后来,生产棉布的原料——棉纱不足,资本家又不得不发展纺纱技术并发明新的机器。

1746年,纺织工人兼木匠——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发明了珍妮纺纱机;1769年,阿克莱特(Arkwright)发明了水力纺纱机;1779年,曾为纺纱工人的克朗普顿(Crompton)发明了走锭精纺机。英国原本从印度进口棉织品,现在使用走锭精纺机制造了又细又不易断的高品质棉纱,反而开始出口到东方。

随着纺纱机技术的快速发展,1769年,瓦特(Watt)重新改良蒸汽机并开始运用于纺织业。起初,纺纱机以水为动力,工厂也因此建在水边。但是将江水引入工厂的过程倍受限制,而且那种地方交通也不便利,存在很多困难。于是由于需要动力的地方越来越多,瓦特发明了蒸汽机。

纺纱机以蒸汽机为动力后,生产效率突飞猛进。人们意识到,有了瓦特的蒸汽机,只要有煤炭,哪里都能建造大工厂。结合走锭精纺机和蒸汽机的应用,这成了在有市场的城市建造纺织工厂的契机。1830年,借助这种机械化的力量,英国棉织品的销售额占总出口额的50%以上,此后甚至到了80%。

蒸汽机

是指利用锅炉中产生的水蒸气的热能,使活塞往返运动,以此获得动力的装置。1705年,瓦特改良了纽科门的发明。但由于其体积大,会占据较大的场地,所以现在只在小型船舶和火车等部分地方使用。

另外,由于机械化的发展,商品被大量生产,也就开始需要能够快速且远距离运输物品的交通工具。19世纪初,英国的史蒂芬森(Stephenson)发明了蒸汽机车,1830年于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之间通车。之后,各处修建了铁路,交通逐渐快速发展起来。

关注到英国快速发展的周边国家也逐渐开始发明新的机器,正式推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始于棉纺织业的机械化逐渐扩展到毛织品、金属加工业,并逐渐谋求商业领域的发展,形成了近代的金融制度。

由于工业革命,1850年至1914年,英国的人均实际收入增长了约2.5倍,1914年,英国成为欧洲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

但是,正如前文所说,工业革命虽然引领了社会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各种问题。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处于快速变化的时期,许多社会、经济问题完全没有得到解决。在描述当时社会面貌的书中,许多描写了在杂乱的工厂里长时间工作的少男少女的面貌。

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37年发表的《雾都孤儿》(Oliver Twist)中,很清晰地呈现出了这种社会状况。

《雾都孤儿》的主人公奥利弗在孤儿院饱受虐待,长大后逃离孤儿院却又误入伦敦的盗窃团伙,即使经历了种种困难,他也没有失去善良的心,最终成为已逝父亲的朋友的养子。

这部作品的背景是19世纪初英国的大都市伦敦的社会状况,在资本主义缓慢萌发的时期,各阶层的贫富差距巨大。这是工业革命导致的物质万能主义带来的结果。工业革命虽然给人类带来了令人震惊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无形的黑暗面。

就在查尔斯·狄更斯写《雾都孤儿》这本书的年代,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大部分地区对工人都有大量的需求,甚至妇女和儿童也受到恶劣劳动环境的折磨。当时的政府是无法控制动荡局势的无能政府,不仅放任不管,反而推动这样的事情继续发生。查尔斯·狄更斯为了批判这样的社会矛盾,写了《雾都孤儿》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