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香文化
香水的概念来自熏香,随着香料焚烧释放芳香气味。香水则通过溶剂散发,使人们产生美好感觉。了解天然香料如何被应用,有助于提升制作天然香水的广度及创意。世界上许多古文化中对于香料的应用,大多始于祭祀、巫术、医病,人们借助熏燃香料产生的袅袅青烟,与八方神灵沟通。
中国历代都有特制的香炉,盛装香料焚烧,这是中国自古以来驱疫避秽、环境熏香的香文化。图为铜香炉。
用来熏香的香料材,大多取自本土生长的芳香植物,在晾干、裁段或磨末处理之后,做成合香焚烧。
《黄帝内经》也是芳疗圣经
在古老的中国,人们早就注意到了香的妙用,以燃香、煮药草汤沐浴、酿酒或做成香囊佩戴,来驱疫避秽。公元前771年以前的甲骨文、《楚辞》《周礼》以及《诗经》中都看得到。当时,应用的香料仅以晾干、裁段或磨末处理,种类以本土生长的植物为主,像泽兰、白芷、花椒、藁本、肉桂、艾、蒿、郁金、菖蒲等。《黄帝内经》是最早将熏香作为治疗疾病方法的医学典籍,它将熏香称为灸疗或芳疗,相较古希腊运用芳香药草的时期更早。
在西方,有“医学之父”称谓的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前370年),留下了主宰西方医学一千多年历史的著作,里面记载了三百多种药草处方。他提倡每天进行芳香沐浴及按摩来延年益寿。他的所有著作集结而成的文集和《黄帝内经》便是公元前东西方的两大医书。由此可知,芳疗是人类对“香”应用的共通理念。
本是王公贵族玩赏物
三国时期,南方的吴国和东南亚及西方的海上贸易较为发达,迷迭香就在此时经由商人自罗马帝国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经贸开始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许多“真正的香料”,如龙脑、龙涎香、檀香、沉香、安息香、苏合香、鸡舌香(丁香)、乳香、没药等,也大量引进中土。佛教在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后,伴随佛经而来的还有印度的香料。虽然在汉代,外来香料已是王公贵族的玩赏品,但直到宋代以前,这些香料除了应用在祭祀、宗教外,使用得并不普遍,只作为宫廷奢侈品,这和西方世界非常相似。在古埃及、希腊、罗马,也只有国王宗室、祭师、贵族,才能享有香料的掌管及使用权。
汉代开启了中国香文化的大门。在汉武帝之前的西汉初期,帝王皆信仰道家神仙之说,熏香已流行于贵族阶级,且专门设计香炉(博山炉)来装盛熏香料。直至魏晋南北朝的七百多年间,香炉一直盛行不衰,且南方比北方更为流行,还一度漂洋过海去了南洋。此外,用来熏衣物的熏笼、熏被子的熏球等香具,也是汉代王墓中常见的陪葬品。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甚多,其中也发现许多青铜蒸馏器,证明早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的汉代,已经有了蒸馏技术。
唐朝愈玩愈讲究
隋唐时,西域的大批香料由丝绸之路源源不绝运抵中国。唐代开始,阿拉伯人到中国经商、朝贡、学习和旅行,也把当地的玫瑰香水带进中国,称“大食蔷薇水”“大食水”或“蔷薇露”。到了北宋,阿拉伯人的蒸馏萃取技术已流传至两广到闽浙一带。大唐盛世下社会富庶繁荣,为了因应香料贸易,出现专门经营香料的商家。此外,许多文人、药师以及宗教的参与,使人们对香料有更深入的研究,将用香文化提升到更为精细、讲究、专业的境界。
唐代高宗、玄宗、武后等都是著名的爱香人士,也大多信奉佛教。佛事中都要上香、焚香及以香汤浴佛,此时香料的使用量及种类,远远超过前代帝王。对比汉代盛行的香炉,唐代则出现用来熏蒸环境带有金属提链的香球以及供佛的手持长柄香炉(手炉)。这些香具在敦煌壁画中都可以看到。总括而言,由王公贵族引领的这股潮流,为香料普及于民间奠定了基础。
合香极适合作为室外熏香。
日本香道源于唐,再传回唐
唐朝僧人鉴真和尚在公元754年成功东渡日本,不但将佛教的戒律制度传到日本,也将中国的医药、香、茶、字画等带了过去。当初鉴真大和尚带了36种药草,其中如细辛、肉桂、香附子、厚朴、苍术、紫苏等芳香药草,就有近10种。精通医术的鉴真和尚圆寂后被誉为“日本汉方医药始祖”。日本最后将唐代的香文化发展成一门修身养性的香道,与花道、茶道并称日本的“雅道”。日本香道的用香方式,不是直接以火燃香,而是将预热烧红的炭种埋入灰中,再于灰上放一层传热的薄片(云母片),最后将单一香料或调制的香丸放置其上,利用热将香气逼出,有人称为“煎香”。此种用香方式也传回中国,晚唐诗人李商隐的《烧香曲》中有一句“兽焰微红隔云母”,写的就是这个熏香过程。
艾草是东方常用的药草,医书上也多有提及,常作为医疗上的香料使用。
飞入寻常百姓家
到了宋代,香文化已经普及百姓的衣食住行。由于香料的消费量极大,对外贸易中,香料的进出口量占了首位。关于香具,相较于汉唐工艺精美但冶炼耗时的铜制香炉,宋代以后大量生产的陶瓷香炉,更适宜民间使用,这也是香料能够在民间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
普通百姓生活中,居室厅堂时刻要有熏香,各式庆典场所甚至科举考场都要焚香,很多酒楼、茶坊、家庭乃至其他公共场所,也都用香。因此,有一种特殊行业出现了──专责焚香的香人、香婆。市集上专卖香料的店铺也相当普及,人们不仅可以随意买香,也可请专人上门制香,祭祀、熏燃、佩挂、妆容、纸张、铭印、墨宝等,都调入了香料。
为香道著书立说
元明两代的对外经济贸易,仍以香料为主要商品,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录》提到,在欧洲人到达东方以前,香料贸易是以中国人为主的。
中国人对香之喜好,在宋元明清的史料、诗词、小说中,展露得淋漓尽致!文人雅士不仅品香,还能自己炼香,香谱类专书也相继问世。其中明代周嘉胄所撰《香乘》尤为丰富,全书共二十八卷,包括香品、佛藏诸香、宫掖诸香、香异、香事分类、香事别录、熏佩之香、香炉、香诗、香文等,举凡有关香料品名、来由及各种用香方法,一应俱全,集明代以前香文化之大成。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有很多偏重于医疗的香料应用方式。例如:用香附子煎汤沐浴可治风寒风湿;将乳香、安息香、樟木一起燃熏,可治晕厥;将沉香、檀香、降真香、苏合香、樟脑、皂荚等一起焚烧,能预防传染病蔓延;含细辛,可去口臭等。《本草纲目》中提到许多用熏香止瘟疫辟恶气的做法,和中世纪的欧洲是一样的。某些香料如迷迭香、安息香、肉桂、胡荽、乳香等,东西方文化皆通;甘松、泽兰、牡荆、艾、樟脑、麝香、木香、茅香、山柰等,则多见于东方。
清朝的反香之道
清中叶至民初,西方势力在东方进行各种掳掠,内忧外患下,人们广泛接受西方现代文化思潮。曾对香文化发展着力不少的文人,价值观已然改变,用香的闲情逸致,已成为不合时宜、落伍的象征。熏燃香料甚至被认为有害健康。以往香文化所代表的净心明志、修身养性的观念,也被视为态度消极而受到不少贬抑。香文化于是日渐式微。
此外,19世纪末,西方化学合成香料相继问世,工业化生产的香水,也在晚清进入中国,人们接触到的香料种类更胜以往。然而,许多人造香料模糊了人们对天然气味的需求,中国的香文化也因此受到重创。对钟情于天然香气的人而言,化学玫瑰香精的气味闻起来,充其量只能说是玫瑰僵尸。
台湾香
台湾的香文化主要表现为制香、烧香,敬拜祖先神明,或于端午节悬挂艾草、菖蒲等习俗,熏香、品香、煎香等怡情养性的方式,则较为罕见。
纵然如此,台湾早在明末清初就出现了生产樟脑油的香料产业,且在日据时代成立专卖制度,产量全球第一。1912年,日本人引入香茅,于三义、大湖一带种植,开启了台湾香茅产业,到1951年左右,产量达至高峰,台湾成为世界香茅油的交易中心。可惜的是,樟脑油和香茅油最后都不敌人工合成品,于20世纪60年代步入历史。1970年左右,台湾林业试验所曾做过伊兰伊兰精油的萃取试验,但产量并不理想;嘉义地区也曾生产茉莉和夜来香粗制精油,再运至日本精制,却因品质及成本的问题而终止。
反倒是拜近年来芳香疗法盛行所赐,我们得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各式各样的天然香料。怀抱自然和朴素的生活价值,寻着香气,再度找回香文化的记忆。虽然香文化内涵中的新旧思维依然受到考验,但那来自人类天性爱香、追求善美的本质,却是亘古恒常。
《本草纲目》也提到一些医疗的香料应用方式,其中熏香止瘟疫辟恶气的观点和中世纪的欧洲是共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