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讲现代文学名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就当它是一篇寓言或者诗歌来读

顺便说说当今对于《狂人日记》的一些看法,包括一些曲解与否定。最近强调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强调文化自信,这是必要的,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但有人因此指责“五四”的激进造成了中华文化的“断裂”,经常不假思索举出的“例证”便是鲁迅批评礼教“吃人”。对这种远离历史辩证法的简单化思维,这里没有时间去展开讨论。但有一点必须说明,中国古代和近代确实有“吃人”的事实。小说中写的“易子而食”,历史上是有过记载的。大概是饥荒,活不下去了,孩子也活不成了,只好和别人家交换孩子来吃。小说中狂人说“吃心肝”的事,也有所本。1907年反清斗士徐锡麟被清兵抓到后,睾丸被锤子锤碎,心肝被挖了炒着吃。狂人还提到有个成语“食肉寝皮”,割他的肉吃,剥他的皮垫底睡,形容对仇敌的深仇大恨,这是《左传》里记载的。

鲁迅写《狂人日记》揭露“仁义道德”的虚伪,用“吃人”这一惊悚的概括来表达对封建礼教的罪恶的厌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特定语境中的文学性的表达,这种偏激,必须回到历史语境中去理解。10鲁迅自己也不否定偏激,他是有意矫枉过正,直指传统弊病的痛处,以突出问题的严重性,引起注意。小说不是历史学论文,不宜把一篇小说的文学性表达完全等同于整个历史认知的结论,然后用“摘句法”去批判。

其实鲁迅和“五四”那一代先驱者既激烈反传统(主要是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同时又在努力做传统的赓续与转化的工作。11鲁迅在古籍整理以及古代小说史的研究方面下过很大功夫,他们那一代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后来人文学科研究的基础。

再回到《狂人日记》,谈谈文学阅读的一般策略与方法。

《狂人日记》已经有太多的研究文章,不同时期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评论,当然,对作品肯定的文章还是占大多数,但也有很多争议,有很多仍然值得探讨的题目。如果研究《狂人日记》的阐释史,会很有意思。我们可能会注意到许多研究存在的偏误,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有预设的观点或者分析模式,然后从作品中找例子去证明。你说是“现实主义”,我说是“象征主义”,他说是其他什么“主义”,似乎都有些道理,却又不能真正说明这篇小说独特的手法与艺术特征。我们读经典小说,切忌用既定的理论去“套”,如果只是把经典作品作为演示自己理论(还可能是为了“逐新”而找来的)的材料“支架”,那就可惜了。

阅读经典,有一点非常要紧,必须切记:文学经典都是独特的思想和艺术感受的结晶,是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最好的作家作品都很难“归类”,把它装进某个既定的流派思潮的“框框”里,又有多大的意思?阅读经典作品,当然也需要参考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或者评论,写评论也要有理论的提炼,但最要紧的还是从作品自身出发,从“最能引起特别的感受和思考”,也可能就是“最有创意”的那些部分出发,充分尊重自己原初的文学感受。

中小学语文常常指导学生去归纳分析主题和手法之类,也许可以训练思维和表达,但对于文学欣赏与评论,这是远远不够的。阅读作品,不要满足于寻找主题思想和创作手法。小说有不同类型,阅读方法没有万能的钥匙。一般情况是,进入阅读后,会逐渐生成适合阅读这部作品的“策略”和“姿态”,决定如何去读。刚接触《狂人日记》,会感到“混乱”,“不知所云”,对这样的小说样式,也可能感到有些“怪”。这都是“正常反应”。但读下去,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读法,会倾向于边读边思索探究。这种“探究式”的读法,会带来很多思考的“刺激”,阅读兴趣也随之而来。

我们会在渐次展开的阅读中发现《狂人日记》的独特性,“阅读姿态”自然也会调整,不再用读一般故事性或者抒情性小说的“姿态”去读,而就当它是一篇寓言,或者是诗歌,阅读的重点放在思考与探究。我们会格外关注“狂人”形象的多重性,以及“日记”词语背后的潜在含义,读出那种“狂”中有“醒”。“狂人”因为“醒悟”而孤独,这孤独更因周遭人们的麻木而倍增,鲁迅深感这种孤独、寂寞与无奈,所以通篇的寓意和氛围都是“忧愤深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