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9: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金融开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3 主要货币的国际化指数比较

国际货币多元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国际贸易格局、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都会导致国际货币格局发生相应的调整,表现为一些货币的国际使用程度上升,另一些货币的国际使用程度下降。为了客观评估国际货币格局的发展变化,动态反映人民币与主要货币国际化水平之间的差距,本报告还编制了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的国际化指数(见图1-8)。

图1-8 主要货币国际化指数对比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处于深度调整,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国际货币格局也随之变化。通过主要货币国际化指数的对比(见图1-9)可以发现,尽管国际社会认识到过度依赖美元的系统性弊端,但美元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夯实提升;欧洲政经风险交缠,尚未根本走出困局,一体化进程遇阻,实质性削弱了欧元的国际地位;外部环境变化以及脱欧的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人们对英镑的信心,英镑的国际化水平持续双向震荡;日本经济总体回暖,在市场动荡下日元的避险属性进一步得到强化,日元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历经10年发展,人民币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逐渐被国际社会认可接纳。然而,与主要货币相比,人民币国际使用仍与以上币种存在较大差距,国际化进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图1-9 世界主要货币国际化指数变化趋势

1.3.1 美元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夯实

2018年,美国经济先扬后抑,但整体表现强劲,GDP增速达2.9%,为近三年来最高水平。新税法释放了居民消费潜力,吸引了大量投资,刺激了美国外贸和投资增长。2018年四季度,美元贸易结算占比较年初上升了1.4个百分点,全年各季度美元直接投资全球占比均高于往年同期水平。经济向好推动核心通胀中枢不断上移,美国加快货币政策正常化进程,美联储全年共加息四次,推动美元指数全年上涨4.5%。在贸易摩擦与多次加息下,美国股市前景恶化,准普尔指数、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创10年来最大跌幅,企业融资成本上升。2018年四季度,美元债券余额跌幅较大,全球占比降至46.1%,较上年同期减少3.7个百分点。美元国际信贷规模增长停滞,四季度全球市场份额为43.9%,与上年基本持平。保护主义势头上升,拖累了美国乃至全球增长前景。截至2018年四季度,美元国际化指数为51.95,同比降低了0.33%。

10年来,美元国际化水平波动提升,国际化指数从2010年的49.52上升至2018年的51.95。美元国际化地位稳步上升得益于美国相比其他经济体,率先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复苏。在数轮量化宽松的刺激下,美国的对外贸易以及消费投资活动不断扩张,经济增速常年保持在2%以上的水平,通胀率逐渐接近美联储目标水平,美元指数从2010年年末的78.96上升至96.10,失业率从2010年的9.6%下降至2018年的3.9%。从结构上看,10年来国际债券和直接投资对于提升美元国际化水平贡献最大。与2010年相比,2018年美元国际债券总额占比上升了13.6个百分点,直接投资美元占比上升了5.7个百分点。另外,美元贸易结算占比与美元信贷占比也较2010年分别有2.9个百分点和3.8个百分点的上涨。在国际化指数分项考核指标中,唯独美元外汇储备的全球占比较2010年下降了0.5个百分点,一些国家官方对美元储备投下了否决票。总体来说,美元的国际地位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短期内难以撼动。

1.3.2 欧元的国际化程度显著下降

2018年,内外部需求低迷,欧元区经济疲软,GDP增速为1.8%,不及预期。内部需求趋缓,私人消费支出增速降至4%以下;外部需求放缓,进出口增速均不及上年同期,致使2018年四季度欧元国际贸易占比为26.92%,同比下降了0.4个百分点。在全球下行压力突出、内部政经风险交缠、外资审查政策趋严等背景下,2018年四季度欧元直接投资国际占比跌至31.98%,较年初下降15.8个百分点。在国际信贷市场上,欧元表现稳定,四季度全球份额为19.96%,与上年年末基本持平;在国际债券市场上,宽松政策支持四季度欧元债券余额全球份额同比提升了1.4个百分点。欧元全球储备规模总体平稳,国际占比为20.68%,同比增加了0.5个百分点。截至2018年四季度,欧元国际化指数为25.75,同比增加了2.83%。

10年来,欧元的国际地位下滑较为明显,欧元国际化指数从2010年的29.83下降至2018年的25.75。欧洲先后受到债务危机、难民危机、英国脱欧等问题困扰,经济复苏乏力,政局频繁动荡,经济增速并不理想,常年在2%以下,欧元兑美元汇率也呈现长期贬值趋势。从欧元的国际化指数看,除了欧元直接投资占比较2010年上升以外,其余各项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欧元国际债券余额占比下跌了8.36个百分点,欧元外汇储备占比下跌了5.07个百分点,二者成为拉低欧元国际化指数的主要因素。另外,欧元信贷全球占比和贸易结算占比也分别减少了3.75个百分点和1.88个百分点。欧元区经济复苏情况不及预期,政治经济风险交缠,欧元的国际地位10年来趋于下行。

1.3.3 英镑的国际化水平持续震荡

2018年,英国经济增长放缓,脱欧进程一波三折,发展前景尚不明朗。尽管劳动力市场和薪资增速亮眼,但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不足。2018年英国贸易温和扩张,四季度英镑国际贸易占比为2.2%,同比小幅下跌0.1个百分点。在政府推动下,英国全年吸引外国投资1220亿美元,四季度英镑直接投资占比为4.4%,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2018年,英国金融市场随着脱欧进程上下震荡,富时100指数全年跌幅达12.5%,英镑兑美元汇率全年下跌6.15%。在国际信贷市场上,四季度英镑国际信贷全球占比小幅上升0.1个百分点至2.4%;在国际债券市场上,四季度英镑国际债券余额全球占比为11.9%,同比增加2个百分点;英镑外汇储备规模全球占比维持在4.4%附近,与上年基本持平。截至2018年四季度,英镑国际化指数为3.98,同比增加0.16%,但仍处于历史低位。

10年来,英镑国际化指数双向剧烈震荡,维持在4.0左右的水平。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英国在欧洲经济体中率先复苏,但在脱欧不确定性影响下,英国的贸易、消费和投资增长受到抑制。2014年英国经济增速一度涨至2.9%,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危机前水平,但自脱欧公投后,英国经济增速一路下探,2018年经济增速为六年来最低,仅为1.4%。受到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英镑国际化指数10年来剧烈震荡。在直接投资领域,2018年英镑直接投资占比较2010年上升了0.8个百分点,而英镑国际债券余额占比则出现了1.96个百分点的较大降幅。在贸易计价结算、国际信贷以及外汇储备等方面,英镑国际使用份额逐年波动。总之,受到汇率震荡、脱欧不确定性等的影响,英镑国际化水平持续波动,尽管并未遭到根本性冲击,但已经被日元超越,降至全球第四位。

1.3.4 日元的国际地位巩固提升

2018年,日本经济增长低迷,全年增速仅为0.9%。全球贸易摩擦升温和消费税上调计划,致使日本外需和内需疲弱,投资意愿不足,四季度日元国际贸易结算占比与上年持平,维持在4%左右,直接投资占比回落至5%的水平。在国际信贷市场上,日元表现稳定,全年份额保持在4.1%,同比上升了0.2个百分点;在国际债券市场上,日元使用规模稳步增长,四季度全球占比为2.1%,同比增加了0.2个百分点。全球经济金融形势严峻,市场避险情绪上升,进一步助推了日元国际地位上升。2018年四季度,日元外汇储备全球占比升至5.2%,较上年同期提高了0.3个百分点,反超英镑,成为全球第三大储备货币。2018年四季度,日元国际化指数为4.38,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10年来,日元的国际地位持续巩固提升,日元国际化指数较2010年上升了0.47个百分点。自2010年以来,日本经济温和扩张,在经历长达几十年的低迷期后逐步与全球走势同步,居民就业形势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全球金融动荡的大背景下,国际市场上对日元的需求多受避险情绪的推动,这与日元传统的避险货币属性相关。从结构上看,日元直接投资占比和外汇储备占比分别贡献了1.92个百分点和1.54个百分点的增幅,日元信贷占比小幅上涨了0.34个百分点,而日元在贸易结算和国际债券方面则分别跌去了0.17个百分点和0.22个百分点。总之,10年来日元的避险属性进一步凸显,日元的国际地位巩固增强。

专栏1-3 全球去美元化的表现、原因及展望

所谓“去美元化”,是指非美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贸易、投资、金融交易以及储备中减少美元的持有与使用,从而给美元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带来挑战。布雷顿森林会议以来,美元确立国际货币中心地位已有74载,在稳定全球经济金融秩序、提供公共物品的同时,也成为美国攫取利益的工具,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全球掀起了一轮去美元化浪潮。

本轮去美元化国家众多,正在成为集体一致行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去美元化行动,不仅包括饱受制裁之苦的伊朗、委内瑞拉、俄罗斯等传统“敌对”国家,还涵盖深受汇率震荡影响的中国和东南亚、拉丁美洲诸国,以及寻求提升话语权和本币地位的欧元区成员。

众多国家减少美元使用,推进国际贸易本币结算。在亚洲地区,中国自2009年以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印度尼西亚、泰国和马来西亚三国在2017年12月启动了本币交易直接结算计划,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伊朗与土耳其、卡塔尔就使用双边本币贸易结算达成一致。在欧洲地区,俄罗斯与土耳其、印度等国探索使用双边贸易本币结算;在美国单方面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后,欧盟多国宣布与伊朗使用欧元结算。在拉丁美洲地区,巴西和阿根廷签署协议,自2008年10月在双边贸易中使用双边本币支付结算,并计划将其扩大到整个南方共同市场;委内瑞拉在2017年正式与美元了断,在贸易结算中弃用美元。在非洲地区,安哥拉、莫桑比克、加纳、赞比亚等国都在寻求强化本币使用。

诸多债权国大幅减持美国国债。根据美国财政部数据,截至2018年9月末,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的规模为6.22万亿元,较年初仅增长0.6%,但境外持有占比持续呈现下行态势,由2014年8月的34.19%高位降至28.93%。中国、日本、俄罗斯、土耳其、菲律宾、马来西亚、南非、爱尔兰、荷兰、哥伦比亚和德国等均不同程度地减持美债。

多国从美国联邦储备系统运回黄金,或者在市场上加快增持交易,以黄金替代美元储备。随着国际形势变化,荷兰、德国、瑞士、奥地利、比利时、匈牙利、委内瑞拉、土耳其等国家已经从美国等海外金库运回或宣布运回黄金。德国央行于2017年提前三年从美国等海外金库运回黄金743吨;土耳其从海外运回黄金220吨,其中2017年从美国运回28.7吨,并在市场上大量购买囤积黄金,总计黄金储备规模达565吨,创历史纪录;俄罗斯加快黄金采购与开采,过去10年储备量增加了455%。

原油“去美元化”格局逐渐清晰,冲击美元国际信用与计价权。近年来,在美元走强、油价暴跌、地缘政治摩擦增多的背景下,许多石油进出口大国纷纷走上“去美元化”道路。从供应端来看,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卡塔尔、阿联酋、伊拉克、尼日利亚、安哥拉等出口大国已明确表示或推进原油交易以非美元计价结算,约占全球原油出口的四成份额。此外,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委内瑞拉、土耳其等产油国甚至提出或启动数字货币计价,尝试以此绕过美元障碍。从需求端来看,中国、印度、日本、德国、法国等进口国均积极推进原油贸易本币计价结算。

多个经济体着手创建独立的支付结算体系,从基础设施上摆脱美元制约与“长臂管辖”。欧盟在2018年8月表示已经在准备建立欧洲独立结算体系的研究工作,建立一个独立于美元的欧洲支付渠道和银行结算体系,德国与法国进而提出创造一个独立的欧洲或者德法融资工具,以绕过现行的国际支付系统;俄罗斯自2014年以来一直在开发建设金融信息通讯系统(SPFS),至2018年11月末其参与机构数量已超过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并且正在研究与中国、伊朗、土耳其等国系统对接;中国自2015年10月正式投产并逐步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为人民币国际使用打造了高速公路。

本轮去美元化浪潮既源于国际货币格局基础与信用根基的变化,也有时代偶然因素。具体包括四点原因:一是随着世界经济格局变迁,国际货币秩序从美元“一家独大”向多元化体系迈进;二是随着原油供求格局改变,“石油—美元—美债”的循环链条被打破;三是随着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放水与回收,美元价值稳定性遭到损害;四是随着特朗普上台,其推行的政策加剧了全球去美元化的共识和行动。

本轮去美元化浪潮对美元的国际地位具有一定的削弱作用。在国际支付交易中,美元市场份额在2015年后加速下降至39.35%;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持有占比也呈现相似的趋势,2018年二季度末占比由2015年66%的高位降至62.25%。然而,美元国际中心地位在短期内不可撼动、无可取代。纵观国际货币格局,欧元面临自身的制度性缺陷,英镑、日元的经济体量有限,人民币尚处于成长阶段,美元依然稳居全球第一。同时,现行国际组织、金融规则、基础设施、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以及使用惯性,均以美元为中心,在短期内难以被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