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上学辗转印记
风和日丽,我踏着晨曦,在母亲的陪伴下,兴高采烈地去启蒙学校报名读书,学校叫松阳小学。
读书是我儿时梦寐以求的事情,那是文盲普遍,父母没上过学,斗大的字不识一撇,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每当生产队分粮分物,他们不会签字,只会按手印,当时见状,我幼稚的心灵萌动了想法,我要学会签字,我要有文化,我要好好读书。
去学校报名的路上,母亲要我数一百个数,从一数到一百,数一遍又一遍,母亲说,数不出一百个数,就报不了名,学校不会录取,我强记着,下定决心记着,横下一条心,力争报上名,我不仅能从一数到一百,还能从一百倒数到一,报名时,老师抚触我的头,竖起了大拇指。
我去报名的学校很远,离家有六里路,步行需要四十分钟,由一条石板路通往,石板路弯弯曲曲,要经过家门前一条小溪过桥,再旁山而行,路过聂家门口水塘,路过大塘角水塘,上坡路过水库,沿着红旗焦厂,进入阳家冲,进入学校,学校是以阳家冲祠堂为校舍,学校两层,一楼六个教室,二楼两个教室,楼梯和二楼都是木质的,校舍简陋。
下雨刮风时,在上校的路上摇摇摆摆,跌跌撞撞,好几次在回家的路上,我都被风煽动雨伞,连拖带滑,摔入水塘,全身湿漉漉的,冬天冻得直打哆嗦。
那时小学分初小和高小,小学四年,高小二年,小学进高小要经过严格考试,没考上,就没校上了,我在启蒙学校读了四年初小,后来考上了镇上比较有名的完小,叫松柏完小。
在松柏完小读高小,学校较大,学校位于镇中心,位于工矿区,附近有镇人民公社机关,有商贸街,有集市,流动人口多,是镇上最繁华的地方,那时,能读上这所学校,有些荣耀感,到学校读书,走得时间长,学校离家有七里路,步行需要一个小时,每天早晨要早起床,吃点蒸熟的红薯,挟几根萝卜干,就要往学校赶,否则就会迟到,就要挨批评。
一九六八年教育规定发生了变化,我们那里的政策是学生要回原地读书,每个生产大队都要办学校,安置自己的属地学生。我在镇上松柏完小读了一年高小,就被分配回居住地所属的新华大队所属学校继续读高小。
生产大队小学叫新华小学,位于万里坪朱家祠堂,教室六间,课桌断腿缺胳膊,坐上去,吱呀吱呀响个不停,与老师的讲课声汇聚一起,似乎是一堂交响乐,听得云里雾里。
到新华小学的路上,是崎岖不平的泥泞小路,有水田,有高坡,有山脉,一年的求学路上,最难忘的是不同村庄孩子的扯皮斗殴。
记得有一次,邻村的孩子打了我们村鸡乃几,我们村的孩子,商量了好几天,决定要进行报复,选择了日子,那天我们每人书包兜了很多石灰,躲在学校附近高杆禾田里,待他们放学回家路过时,我们齐涮涮地冲岀来,将石灰撒上对方的眼睛,他们看不清了,然后上去把他们一顿暴揍,打完他们,我们就跑了。那年代读书,少不了这样的粗狂。
在生产大队的学校读了一年高小,我尽管没有全心全意投入学习,比较其他的孩子又稍用心些,我还是考起了初中,就读了常宁第三中学。
那时候,初中读两年,高中读两年,在常宁三中读书,可谓是半工半读,半农半读,一天上课,一天拌红砖,一天上课,一天操作机床。放暑假,放寒假,要抽出一半的时间去学校的山上农庄,栽红薯,种小麦,没水洗澡,身上油渍渍的,太阳大,脸被晒得像非洲人,墨黑墨黑。上初中高中,书读得不多,社会知识却长进不少。
辗转求学之路,百败而其志不折。辗转求学让我意识和明白了,良机对于懒惰没有用,但勤劳可以使最平常的机遇变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