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与孙蒙泉论学往来王阳明弟子的思想倾向
长达三十年的居家生活,给了孙蒙泉充足的时间来构建自己的良知学思想体系。他治学主要靠自修自悟,读书精而不杂,专注于《传习录》《大学》的研究,当然也包括对朱子、陈白沙等先儒思想精髓的汲取。从良知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孙蒙泉主要是通过书信、讲学等方式,与其他王阳明弟子切磋学问,从中可见他们思想倾向之异同。这方面问题的探讨,可以王畿、欧阳德等为代表。
王畿,字汝中,号龙溪,浙江山阴人。嘉靖二年(1523)下第后,从学阳明先生。在《燕诒录》中存有不少《与友人书》,其中大部分是孙蒙泉与王畿论学的来往书信。嘉靖四十五年(1566)秋,应唐一庵之约,孙蒙泉与王畿、管南屏、王宗沐、胡石川等百人相聚金波园,有《金波园聚友咨言》。但与王畿良知学思想有所不同的是,孙蒙泉更加注重功夫要着实去做,他批评“自任高明者”会多有所失。仔细分析他们两人的论学书信,不难看出其思想倾向有着多方面的不同。
王畿“一念之微”“意则寂感所乘之机”等命题的阐发,与孙蒙泉所论“良知之几微”颇可比较。从治学特点上看,孙蒙泉在精准把握阳明学精神的基础上,还对“良知与几”的相关问题做了集中而深刻的探讨。这在王阳明弟子中是非常突出的。阳明传“致良知”三字口诀,其弟子、后学或多理解为“依本体”,孙蒙泉特别指出,所谓“依良知本体”并非易事。他由良知谈到“几”,强调了“几”之生生不息、无有乎内外动静之间的特点。良知有时会被遮蔽,但良知之几则“莫见莫显”,故由“几”则人心泯而有以复其道心之微。此外,孙蒙泉与王畿在良知学思想体系的很多细节问题上,都各有创见,值得去耐心梳理清楚。
欧阳德,字崇一,号南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人,中乡试后即从学阳明先生,“不赴春官者二科”,被阳明呼为“小秀才”。欧阳德与谢廷杰都是江右王门的重要人物,两人对阳明学思想的发展、传播,贡献极大。孙蒙泉与欧阳德、谢廷杰等江西籍王阳明弟子深入讨论良知学,传播师说以至风行天下。江西为阳明先生建功之地,孙蒙泉在此地任职时刚直不阿,不依附权臣严嵩,持守气节。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欧阳德与严嵩交往关系紧密。这或许成为两人仕途发展不同走向的一个重要原因。孙蒙泉交游、论学于四方同道,闻其师阳明良知说而深入体究、讲求,个人学有所成之外,还非常自觉地承传、发展了阳明良知学。在与欧阳德的书信中,他表示“忧师传之就晦”,在《责志》诗中又有言“真几厉不息,蚤觉追前贤”,而他确是通过发明“真几”学说,追慕往圣前贤。
刘魁,字焕吾,号晴川,为王阳明弟子、后学中的长者。他与薛侃交厚,多有交游、书信等各种形式往来。据薛侃之弟薛侨所作《研几录跋》,可知此书乃贰守刘晴川(刘魁)命工刊刻而成。因此,刘晴川也是孙蒙泉交游圈的重要成员,值得对其生平与思想做更多的梳理。他的良知学思想主旨,可以归纳为“求其本心”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