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脉:中国儒家学派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 儒家主体思想

对于儒家的整体概念,《汉书·艺文志》称:“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汉书·艺文志》的立场是从官学出发,以此认定诸子之学皆出于某王官,其认为,儒家是出于古代的司徒之官,他们的职责是帮助国君顺应自然,宣传教化。儒家以“六经”为核心经典,故而特别在意仁义观念,他们将道统追溯到尧舜时代,同时恪守周文王、周武王时代的礼法,儒家以孔子为宗师,奉孔子所言为圭臬,故《汉书·艺文志》认为,在那时的各个学派中,以儒学为最高。

关于儒家的立身之本,钱穆在《古史辨》第四册序言中说:“儒为术士,即通习六艺之士,古人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通习六艺,即得进身贵族,为之冢宰小相,称陪臣焉,孔子然,其弟子亦无不然。儒者乃当时社会生活一流品。”

自孔子创出儒学品牌后,儒家思想成为影响中国最大的流派,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表现出的整体姿态是积极入世,这个特点在《论语》中多有记载,最著名的一条是《微子篇》中的“长沮、桀溺耦而耕”。

长沮和桀溺是两位隐者,经常一起耕田。孔子周游列国,由陈国前往蔡国时,被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孔子命弟子子路向隐者打听哪里有渡口,长沮没有直接回答,反问子路车上坐的人是谁,当得知是孔丘后,回答说:“孔丘是知道渡口的人。”这显然是双关语。子路无奈,转问桀溺,桀溺问明子路的身份后,说了一句著名的话:“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桀溺说,而今天下纷乱异常,礼崩乐坏,这种状况有如滔滔大水弥漫天下,所到之处都是如此,你们想和谁去改变这种现状呢?接着他又跟子路说,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还不如跟着躲避整个社会的人呢!说完之后,他也没有回答子路所问,而是继续耕种。

子路无奈,回来把刚才的事报告给孔子。孔子听到后,颇为怅惘,叹息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感叹说,人不能跟鸟兽长居在一起,我不同世人在一起,又能跟谁在一起呢?假如天下安定,我也就不参与社会的变革了。

确如两位隐者所言,他们所处的时代已然礼崩乐坏,面对这污浊的人世,两位隐者采取了躲避的态度,他们不想把自己的智慧贡献于社会,只是希望与这个社会隔绝,离群索居地生活,这就是桀溺所说的避世。孔子也知道社会问题,但他没有彻底放弃,他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希望能找到实现自己社会理想的地方。在两位隐者看来,孔子的这种心态是在躲避不能实现理想的君主,这种做法属于避人。

孔子的治世理想显然难以实现,但他没有灰心,离开一个国家后,又抱着新的希望抵达另一个国家,希望能够遇到一位好的君主来支持他实现理想。孔子的这个希望在隐者看来,是不可能实现的。

类似于这样的对话,在《论语》中还有几处。《微子篇》在长沮桀溺之后,第二段是“荷蓧丈人”,这个故事也是发生在周游列国的途中。某天子路掉队了,遇到一位扛着农具的老人,子路向老人请问,有没有看见自己的老师孔子,老人说,你们这些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知道哪个是你的老师。说完继续锄草。

但是老人说完这段话后,不仅让子路留宿家中,还杀鸡做饭来招待子路。第二天子路赶上了老师,把昨天的事告诉了老师。孔子立即说,这是一位隐士,并且让子路返回去探望老人。子路遵师命返回原处时,那位老人已经走了,于是子路站在那里发了一段著名的感慨:“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从这段话看来,子路虽然奉老师之命去探望老人,但并不赞同老人的处世之道。在他看来,有知识有智慧的人,如果不去从政来治理社会,就属于不义,长幼之间的礼节不可废弃,同样,君臣之间的名分怎么能废弃呢?只想洁身自好,却乱了君臣间的伦理关系。君子之所以要从政为官,就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当然,子路也说,他知道在现实情况下这种理想是难以推行的,这正表明了孔子与其弟子在乱世中,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姿态,继续推行着自己的主张。他们不想为了个人的名节而避世,哪怕被人取笑,也不放弃自己的理念,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入世。

其实孔子并不反对乱世中的隐者,他把避世之人称为贤者,夸赞伯夷、叔齐这类逸民“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正符合孔子所说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处世哲学。孔子在其失意时,也会发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慨。然就总体来说,儒学的主体思想依然是“治世”,归隐只是治世思想的补充,所以儒家从总体而言,是反对逃世的,他们认为只有与人共世,努力地改造社会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

儒家有着怎样的入世思想呢?《论语·公冶长》中有一段孔子与两位弟子的对话,孔子让他们说出各自的志向,子路说:“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子路说愿意把自己的马车和名贵的皮衣,拿来与朋友们分享,即使自己的这些贵重物品被用坏了,也没有怨言。颜渊的回答则是,他希望不夸奖自己的长处,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转问老师的理想是什么,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这句话正表达了儒家的入世观。他希望经过自己的努力,能让老年人过得安康舒适,能使朋友们相互信任,能让孩子们得到关爱养护。总之,孔子最关心的事情,是帮助人们,安顿他们的生命,可见他有着关爱人的大情怀,由此表达了人的使命和责任。

孔子是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方式是有教无类,主体思想则是鼓励弟子学而有成后去从政,以此实现关爱人类的使命。孔门高足子夏曾说:“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在子夏看来,学习好了之后才可以去做官。孔子明确地告诫弟子:“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在孔子看来,熟读经典之人,如果去从政做官却不会处理政务,派他当外交使节又不会办理相关交涉,这样的人读书再多有什么用呢?对此黄宗羲总结说:“古者儒墨诸家,其所著书,大者以治天下,小者以为民用,盖未有空言无事实者。”(《余姚县重修儒学记》)

从总体而言,儒家的入世思想自孔子之后,始终被后世儒者本持。人们所熟知的范仲淹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儒家入世思想的精彩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