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以音释义,训义兼辩
陆德明是南朝至唐之间的著名训诂学家。据《旧唐书·陆德明传》载:他在年少时受学于南朝大儒周弘正、张讥,博览群书,善言玄理,陈后主为太子时,集名儒入讲承光殿,国子祭酒徐孝克与众人论辩,众人皆避其锋,陆德明始弱冠,独起而驳之,得众人赞叹。陈亡,归于乡里,潜心著述。隋大业元年(605),炀帝征陆德明为秘书学士,推举人是许善心。
隋末,王世充于洛阳称帝,任命陆德明为儿子王玄恕的老师,遣其子前往陆家行束脩之礼,陆德明避而不见。及王世充卒,唐太宗征德明为秦府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还命大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为十八学士画像,同时命褚亮作《像赞》,其中谈陆德明时,称:“经术为贵,玄风可师,励学非远,通儒在兹。”可见陆德明在当时已有“通儒”之誉。对于陆德明的经学成就,《旧唐书·徐文远传》则载:“时人称文远之《左传》、褚徽之《礼》、鲁(世)达之《诗》、陆德明之《易》,皆为一时之最。”
陆德明有多部经学著作传世,名气最大的是《经典释文》三十卷,此书乃是为先秦十四部经典作文字注音,但又并不止于此。该书另有释义,兼及辨析异文,被称为六朝音注之大成。唐张参在《五经文字·序例》中称:“陆氏释文,自南徂北,遍通众家之学,分析音训,特为详举。”
陆德明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作品,他在本书的自序中称:“癸卯之岁,承乏上庠,循省旧音,苦其太简,况微言久绝,大义愈乖,攻乎异端,竞生穿凿。”陆德明在整理先秦经典时,看到有些注音太过简单,一些释义也错漏百出,于是在闲暇之时“研精六籍,采摭九流,搜访异同,校之《苍》《雅》,辄撰集五典、《孝经》、《论语》及《老》、《庄》、《尔雅》等音,合为三帙三十卷,号曰《经典释文》”。对于本书的编纂方式,陆德明接着写道:“古今并录,括其枢要,经注毕详,训义兼辩,质而不野,繁而非芜。示传一家之学,用贻后嗣。”
陆德明说,他撰写《经典释文》始于癸卯年,如果按照以前一癸卯算,当是陈后主至德元年(583),但宋李焘、清桂馥认为,此癸卯当为下一个,即贞观十七年(643),四库馆臣则认为:“考癸卯为陈后主至德元年,岂德明年甫弱冠,即能如是淹博耶?”所以馆臣们猜测陆德明是多年后追纪从那时草创此书。但钱大昕经过考证,认为至德癸卯时陆德明已年近而立。余外还有不同的争论。
《经典释文》一书首为《序录》,提纲挈领地介绍了每一部经典的受授源流,正文则依次为:《周易音义》一卷、《古文尚书音义》二卷、《毛诗音义》三卷、《周礼音义》二卷、《仪礼音义》一卷、《礼记音义》四卷、《春秋左氏音义》六卷、《春秋公羊音义》一卷、《春秋穀梁音义》一卷、《孝经音义》一卷、《论语音义》一卷、《老子音义》一卷、《庄子音义》三卷、《尔雅音义》二卷。
陆德明所选的经典以儒学为主,有十二部,另外又选了道家的《老子》和《庄子》,后世儒家质疑他为什么不选《孟子》,其实这是超越时代的想法,因为魏晋尚玄学,早年陆德明身处陈朝,当时玄风仍炽,这也是他选《老》《庄》的原因。而《孟子》是入宋后才得到儒家重视。
对于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后世学者也多有论述。其实陆德明在该书《序录·次第篇》中作过解释:“五经六籍,圣人设教,训诱机要,宁有短长。然时有浇淳,随病投药,不相沿袭,岂无先后?所以次第,互有不同。如《礼记·经解》之说,以《诗》为首;《七略》《艺文志》所记,用《易》居前;阮孝绪《七录》亦同此次;而王俭《七志》,《孝经》为初。原其后前,义各有旨。今欲以著述早晚,经义总别,以成次第。出之如左。”
按照陆德明的说法,他是按照这些经典面世的先后来作顺序,并且举出了前人著录的方式,然后一一解释了这十四部经典的传授源流,虽然用语简洁,却像是一部经学简史。比如,他谈到《周易》时说:“虽文起周代,而卦肇伏羲,既处名教之初,故《易》为七经之首。《周礼》有‘三易’,《连山》久亡,《归藏》不行于世,故不详录。”这段话解释了《周易》的起源,按其说法,虽然名为《周易》,文成于周代,但创始年代可以追溯到伏羲,正因其时代最为久远,所以陆德明将此排在《经典释文》之首。而后他又讲到了易分三支,以及存亡情况。
《春秋》为什么要排在“三礼”之后呢?这是因为“三礼”为周公所制,《春秋》为孔子所作,而孔子晚于周公。为什么《孝经》要排在《春秋》之后呢?陆德明的解释是:“《孝经》虽与《春秋》俱是夫子述作,然《春秋》周公垂训,史书旧章。《孝经》专是夫子之意,故宜在《春秋》之后。《七志》以《孝经》居《易》之首,今所不同。”
《孝经》之后是《论语》,因为《论语》是孔子的“门徒所记,故次《孝经》”。但是《老子》为何要排在《论语》之后呢?陆德明当然知道老聃要早于孔子的门徒,而他给出的理由是:“虽人不在末,而众家皆以为子书,在经典之后,故次于《论语》。”陆德明认为,《老子》虽然早出,但它毕竟不属于经书,而类归子部,所以排在了《论语》之后。《庄子》也是子书,庄周的时代要晚于老聃,故此书排在《老子》之后。但是《尔雅》却排在了《庄子》之后,陆德明说,此书虽为周公所作,但却有后人的增补,它是解释经典的书,所以要排在末尾。
可见,陆德明排列这些书,有着完整的思路,虽然他将儒、道一并排列,但儒在前,道在后,这样既体现出了当时学界的主体思潮,也表达了他对各种经典的看法。
就儒家经典而言,“三礼”他选的是郑玄注,《左传》用杜预注,《公羊传》用何休解诂,《穀梁传》用范宁注,《孝经》用郑玄注,《论语》用何晏集解,《尔雅》用郭璞注。虽然这些注家既有古文经学家也有今文经学家,但大体以古文为主,因此从经学史的角度来看,陆德明观点基本属于古文经学观。
《经典释文》的注释方式,是先从书名注起,然后标注章节,再摘录前人的注释,并且用反切或直音法标出读音。他不仅给原文注音,同时也为注注音,比如《周易·乾卦》,他先解释“周”字:“代名也,周,至也,遍也,备也。今名书,义取周普。”这里的“周”是朝代名,而此字的原义是指完备。对于书名中的“周”字,陆德明借用了郑玄的解释:“易道周普,无所不备。”
对于书名中的“易”字,陆德明先以反切法解释了读音“盈只反”,然后说“易”才是此经的正名。那么“易”为何意呢?他引用了虞翻在《参同契》中的所言:“字从日月。”这是说“易”字的写法上为“日”,下为“月”,该说法本自《周易·系辞》:“阴阳之义配日月。”因为日属阳,月属阴。
陆德明在本书中收录了大量汉魏六朝诸家的注音和训诂,这些原书大多失传了,正是赖《经典释文》才得以保存部分内容,此乃该书的价值所在。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此书说:“所采汉、魏六朝音切凡二百三十余家,又兼载诸儒之训诂,证各本之异同。后来得以考见古义者,注疏以外,惟赖此书之存,真所谓残膏剩馥,沾溉无穷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