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1
恙中撰序,旨在荐书。
辛丑年仲夏,倏然收到路凌霄先生发来一部书稿——《历史的德性》,邀我作序。阅毕书稿,我亦感受到多方启迪。
路先生的作品不仅能够将考古新发掘成果与历史文献相结合,且能将中华文明史演进结合加以系统研究,乃一件极有意义之事。此前并不多见。对于青年学者而言,这种治学态度和求索精神颇值得肯定。
我之所以肯为他作序,完全出于深感如今青年人著书且出版不易,尤其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年代,能够潜心历史和文化研究,实在难能可贵。忆昔数十年前,我发奋“续写溥仪后半生”,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所遇重重艰难可想而知。每当我忆起用十多年如同大海捞针般寻访溥仪身边三百多位晚清以来的历史见证者,甚至后来惨遭剽窃状告无门,孤独地行走在全国政协的大街上时,往事历历如昨。岂料,侵权者居然反过来诬告我,状告结果当然以失败告终。此著作权案被写入大学和中学教科书。每当我忆及最初孤立无援的尴尬往事,便不由发誓要无条件地扶助毫无背景的年轻人。
在二三十岁期间,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先秦和远古文化,最早发表的文章也是关于考证辨析郭沫若甲骨文等研究。此外还有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关于井田制的文章。鉴此,看到路先生在这部书中,对上古史和文明史的源流发展作出一个系统梳理和阐释,我甚感兴趣。恰逢当时我刚刚从仰韶文化遗址考察回来。因为我个人认为在先秦历史方面的研究,最好能够刨根讲透,文物是历史无声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历史研究,最终还是要靠典籍尤其新发现的出土文物来佐证。
近年,随着考古发掘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新出土的文物和文献史料不断刷新世人的历史认知。许多出土文物上的铭文记载和刻画符号,正在挑战人们早已熟知或广泛接受的历史事实和传统历史知识。不可避免的是,在阅读路先生的《历史的德性》时,在思维认知方面难免会受到挑战甚至颠覆。正如路先生所说:“我们以往所接受的那种看兴衰、观成败的思维方式,以及大众传媒中乃至主流文献中强加的那些固化认知,可以适当反思一下。”
王国维先生曾提出二重证据法,提倡“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后人在王国维的理论基础上又提出过三重证据法。至于三重证据法的具体内容则各家自有论述,不一而足。我在此指出两点:一是,希望世人对现在历史学研究的突破性进展背景力求再深一步;二是,希望读者在阅读此书时能够以多元化历史思维分析品评。正如路先生所言:真理并非绝对一元化,学术研究的根本目的并不是向读者提供唯一的正确答案和标准答案,而是在此书的启发下让我们主动去寻找更多的可能和不同的解答。
我历来主张,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尤其是青年历史学者。在学术研究上,青年学者要敢于走出自己的新路,在充分的考古依据暨新发现的史籍依据下勇于创新。这既是学问的本源精神之所在,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历久弥新、历久弥坚的勃勃生机之所在。
兹为序。
贾英华1
辛丑年冬于京
1 贾英华: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著名晚清研究学者。其代表作《末代皇帝的后半生》,成功续补了溥仪《我的前半生》。他还著有《末代太监孙耀庭》《末代皇弟溥杰》《末代皇叔载涛》等十几部晚清人物作品。其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先后被国内外数百家权威媒体评介。其书法作品曾入选《中国首届名人名作展》《当代名人书画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