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痰浊瘀血内生
痰浊与瘀血既是机体在病邪作用下的病理产物,也可以作为病因作用于人体。风湿病大多为慢性进行过程,疾病日久,则病邪由表入里,由轻而重,导致脏腑的功能失调,而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之一就是产生痰浊与瘀血。例如,风寒袭肺,肺气郁闭,则肺津凝聚成痰;寒湿困脾,脾失运化,湿聚成痰;痹证日久,伤及肾阳,水道不通,水湿上泛,聚而为痰,若伤肾阴,虚火灼津变成痰浊;肝气郁滞,气郁化火,炼津为痰;加之风湿闭阻心气,血脉瘀滞,气滞血凝。风湿病日久,五脏气机紊乱,升降无序,则气血痰浊交阻,痰瘀乃成。
痰瘀既成,则胶着于骨骱,闭阻经络,遂致关节肿大、变形、疼痛加剧,皮下结节,肢体僵硬,麻木不仁,其症多顽固难已。
痰瘀作为病因,或偏于痰重,或偏于瘀重,或痰瘀并重,临床表现亦不尽同。若以痰浊痹阻为主,因痰浊流注关节,则关节肿胀,肢体顽麻;痰浊上扰,则头晕目眩;痰浊壅滞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则见胸脘满闷,纳差泛恶。若以瘀血为主,则血瘀停聚,脉道阻塞,气血运行不畅而痛,表现为肌肉、关节刺痛,痛处不移,久痛不已,痛处拒按,局部肿胀或有瘀斑。若痰瘀互结,痹阻经脉,痰瘀为有形之物,留于肌肤,则见痰核、硬结或瘀斑;留着关节、肌肉,则肌肉、关节肿胀疼痛;痰瘀深著筋骨,则骨痛肌痿,关节变形、屈伸不利。由此可知,痰瘀痹阻是风湿病中的一个重要证候。该证候多出现于中医风湿病之中晚期,可见于筋痹、脉痹、骨痹、心痹、肺痹中,西医学的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结节性多动脉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均可见之。故清代董西园论痹之病因曾谓“痹非三气,患在痰瘀”(《医级·杂病》),确是对《黄帝内经》痹病病因学的一个发展。
综上所述,风湿病之发生是内因与外因互相作用的结果,六淫杂感是外在的致病因素,而营卫气血失调和脏腑功能紊乱是风湿病形成的内在基础。六淫杂至,或风寒相合,或寒湿相兼,或风湿、湿热并见,或毒火、燥邪外侵,由于人体禀赋阴阳有偏盛偏衰之异,故感邪后有寒化、热化之别。风湿病日久,复感外邪,内舍脏腑,则脏腑内伤而出现各种脏腑证候,兼之痰瘀内生,留着骨骱关节,致风湿病缠绵难已。
风湿病的复杂性不仅表现为病性的多样,也表现在病位的传化演变上。风湿病是个慢性复杂过程,其病位的传变有多方面的表现。如表现为皮、肉、脉、筋、骨五体痹的传变。张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云:“皮痹不已而成肉痹,肉痹不已而成脉痹,脉痹不已而成筋痹,筋痹不已而成骨痹。”
再如,五体痹向五脏痹传变。《素问·痹论》云:“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此外,还有五脏痹之间的传变。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名曰肝痹。”风湿病的传变是复杂的,不会一成不变,其基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实转虚,表里虚实相间则更为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