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情志失调致痹
情志致痹其机制主要是影响人体正常的气血运行造成不通或者不荣的状态,如气机运行障碍、脏腑功能失常,以及损伤机体阴阳、精血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戕伤五脏、影响气机的升降出入、气血阴阳亏损、形神皆伤。
《医学正传》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谓之七情,七情通于五脏:喜通心,怒通肝,悲通肺,忧思通脾,恐通肾,惊通心肝。故七情太过则伤五脏,喜怒不节则伤脏,说明情志变动可以损伤内脏,情志不加节制会损伤脏腑正常的功能。其中首先是心,心主神,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精神之所舍。“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任何一情必然先伤心神,说明一切不良情绪都能影响心,而由于心受伤,人体的整个功能皆会受损。另外,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又有不同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喜伤心、忧伤肺、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实际上并非是一情只伤一固定脏腑,既可一情伤几脏,又可几情伤一脏。如思虑过度可影响脾的消化吸收功能,同样悲忧太过亦能影响脾,导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情志影响五脏正常的生理功能,营卫气血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导致五体痹、五脏痹及其他痹证的发病。但一般说,情志伤脏,常以心、肝、脾三脏的症状多见。
气机,是气运动的根本形式,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功能活动及相互联系,均有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而情志致病,首先是扰乱气机。情志的变化会影响气机的升降。《素问·举痛论》云:“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这说明不同情志变化对人体气机活动的影响是不相同的,所以导致的症状亦各异。这里的上下,说明气机升降失常;这里的结,说明气机郁滞,运行不畅;此外,消、缓、乱,亦是气的运行障碍。怒则气上指暴怒而致肝气疏泄太过,气机上逆,甚则血随气升,并走于上的病机变化。喜则气缓指过度喜乐伤心,导致心气涣散不收,甚则心气暴脱或神不守舍的病机变化。悲则气消指过度悲忧伤肺,导致肺气抑制及肺气耗伤的病机变化。恐则气下指过度恐惧伤肾,致肾气失固,气陷于下的病机变化。惊则气乱指猝然受惊伤心肾,导致心神不定,气机逆乱,肾气不固的病机变化。思则气结指过度思虑伤心脾,导致心脾气机结滞,运化失职的病机变化。以上论述都说明由于情志变化失常失和,过激过度,由理性的情志活动,转化为致病因素。情志致痹首先影响气机的运行,影响气机的升降出入,导致气虚、气滞、气郁、气逆、气乱、气下,气机运行失畅导致血虚、血瘀、血逆等,气血的逆乱导致皮毛、经脉、肌肉、筋骨、脏腑的不通和不荣,从而致痹。
《素问·举痛论》有“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说明暴怒可致血随气逆,发生呕血。《灵枢·本神》曰:“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时自下”,恐惧太过,五脏所藏之阴精失去统摄,耗散不止。《医学入门》也指出:“暴喜动心,不能主血”,过喜则使气血涣散,血行不畅。此外,过分思虑,既可耗伤心血,又能影响食欲,造成气血生化不足,皆可使精血亏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暴怒伤阴,暴喜伤阳”,说明情志过激,可损阴伤阳。《灵枢·口问》又说:“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阴阳破败,即阴阳失调。而阴阳协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说明七情可以导致气血阴阳的亏损,发而为痹。畅怡情志对于调和机体气血、防病治病具有重要意义。
情志致病,先伤神,后伤形,最终形神俱伤。《彭祖摄生养性论》:“积怵不已,则魂神伤矣;愤怒不已,则魄神散矣;喜怒过多,神不归定;憎爱无定,神不守形;汲汲而欲,神则烦;切切所思,神则败。”情志太激不仅伤神,亦能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满脉去形,即是情志先伤阴阳,后伤形体的结果。七情致病,有别于外感六淫,六淫伤人多伤形体,而情志致病,多先伤人神气,再伤形体。情志致痹同样亦先伤神、后伤形,最后形神皆伤,情志伤神最初不易觉察,情志伤形如若能有效疏导情志,积极有效治疗,能遏制病情的发展,若此时不加以合理干预,最终会形神皆伤,病情反复,顽疾难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