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医消化病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研究范畴

中医消化病学是现代中医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传统中医脾胃病证和肝胆病证等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医对西医学消化系统疾病的认识。当代中医学者融会贯通,从中医角度理解、认识西医疾病,并逐渐提出相应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类证鉴别、治疗方法和预防调护等。由于中、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方法不同,对疾病的命名有其自身的固有特点。因此,本书将中医消化病分为病证篇和疾病篇两部分。

病证篇围绕中医消化系统相关的脏腑进行阐述。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通过脾脏系统和肝脏系统来完成,其相关病证亦可分为脾胃病证和肝胆病证。小肠和大肠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脾胃升清降浊的功能,故脾胃病证中包含了病位在肠的疾病,如泄泻、痢疾、便秘等。口为饮食通道,脾开窍于口,手足阳明经环绕口唇,因此以口腔症状为主症的疾病(如口疮、口糜、口味异常)多与脾胃相关。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统血。脾胃功能正常则气血生化有源,血行于脉道以濡养全身,若脾气虚不能统血则血不循常道而溢出脉外,可见吐血、便血等出血病证;而由脾胃功能异常所致的内热、气滞、瘀血等亦可导致出血病证的发生。肝胆病证则因肝胆功能异常所致,如胁痛、黄疸、积聚、鼓胀等。《诸病源候论》描述梅核气的病机,曰:“此是胸膈痰结与气相搏,逆上咽喉之间结聚。”提示该病发生虽病机为痰气交阻于咽喉,实则与肝脾关系密切,故亦纳入其中。

西医学认为,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消化管是指从口腔到肛门的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消化腺主要包括肝脏系统和胰腺。根据其有无组织结构改变,消化系统疾病分为功能性胃肠病和器质性消化疾病。功能性胃肠病与器质性病变相对而言,是由生理、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包括功能性食管病(如功能性胸痛、功能性烧心、癔球症、功能性吞咽困难)、功能性胃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功能性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功能性腹胀等)。器质性消化系统疾病依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分为口腔与食管疾病、胃部疾病、胆道疾病、胰腺疾病、肝脏疾病、肠道疾病以及上、下消化道出血症。器质性疾病中多为炎症和感染性疾病,如胃炎、胆囊炎、胰腺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炎、肠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肠结核、细菌性痢疾等。由组织结构改变所致的消化系统疾病有贲门失弛缓症、食管裂孔疝、胃下垂、肠梗阻等。此外,还包含其他性质的疾病,如结石所致的胆石症;肝脏病常见并发症如肝衰竭、肝性脑病;手术后并发症,如短肠综合征等。

中医药治疗肝脾病证历史悠久,但在历史长河中,中医肝脾病证的范畴也在不断变化。如“胃缓”一词首见于《灵枢·本脏》,而后历代医籍中并未将其作为专门病症进行讨论,直至1985年6月出版的《实用中医内科学》一书才首次将“胃缓”定为正式病名,并提出该病的临床表型与西医“胃下垂”相似;再如,肝着之病首载于《金匮要略》一书中,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等的论述不尽相同,随着西方医学的发展,中医学者逐渐认识到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特点,全国肝病重点攻关协作组于2010年10月将其统一命名为“肝着”。可见,中医学者在学习和理解现代消化系统疾病基础上,运用中医特有的临床思维对其进行认识和治疗,并逐渐形成中西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体系。因此,本书重要组成内容,即是对中医药治疗具有特色和优势消化系统疾病的阐述。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临床医生的不断实践,中医消化病学的范畴也将不断地更新变化。

(胡玲 张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