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矢志不渝成大业
沈师认为自己的成才和成功得益于一生中多次得到贵人相助,抓住了很好的机遇,同时,自身的努力是抓住机遇的基础。实际上,正是因为沈师勤奋好学,做人踏实,才受到许多师长的欣赏,通过他的勤奋和努力创造出了机遇,从而一步步走上成才之路。沈师从自己和众多名医的成才之路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在日常的工作、教学中向晚辈们言传身教,可谓用心良苦。
“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不然,则如无目夜游,无足登涉。”沈师常用《本草纲目·十剂》中的这句话来教育学生,告诫学生们要想学好中医必须苦读书、多读书,天文地理人事都要洞察明了,更何况传世的中医典籍呢?沈师认为中医学博大精深,只有熟读经典,苦读经典,有了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方能指导临床实践,他的成功就是建立在经典之上的。
沈师虽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但新中国成立初期才小学毕业,那时通行的已是现代白话文,因此他的古汉语水平较差,而没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是无法读懂中医古籍的,当时参加的西医学习中医班也没有“医古文”这门课程,西医出身的年轻医师沈师别说《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了,就连晚清时期用文言文撰写的医书都很难深入理解。沈师自知中医古籍在学习中医道路上的重要性,因此刻苦自学古汉语,从那个节衣缩食的年代就开始不断购买学习古汉语的工具书,例如《康熙字典》《辞海》《辞通》《古汉语常用字典》《古典医籍千字解》等认真查阅。同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阅读医籍的白话文的注解版本,凡是此类有助于他阅读中医古籍的书籍他都视若珍宝,有一本买一本,例如《黄帝内经素问真解》《难经校释》《伤寒论语释》等,他还把当时南京中医学院的《黄帝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金匮要略》等全套教学参考书购齐通读了一遍。
沈师爱书如命,每月必去新华书店看书,生怕错过介绍西医学新进展的书籍。他每到外地出差,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必进书城购书。据沈师讲,在那个工资水平较低的年代,购书的开支占了他所有家庭开支的一大部分。沈师为人谦逊,又勤奋好学,深得许多全国名老中医的厚爱。已故国医大师任继学先生知道沈师好读书,热爱中医,每出版一本专著便一定要寄赠给他。沈师在学习《任继学临证经验集》一书的“卒中口僻论治”的一节中发现介绍治疗口僻的验方有药味而无剂量,便上书求教,请任教授指明,任老不到一周即回函详告。在一次优秀学术著作颁奖会场上,沈师看到了朱兆麟教授的专著《论内经风病学》,书中有“《内经》风病风症治法用药补遗”章节,他阅读后认为对自己的专业颇有指导意义,可惜该书只在香港发行,无法购得,他便将该书借来,利用会议间隙和晚上的时间抄录,朱教授得知此事感动不已,赞叹沈师之谦逊好学,即将此书赠予沈师。
沈师不提倡死板读书。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沈师在读书时,勤学好问,不把书中的内容弄透彻不罢休,在阅读时常常圈出疑难之处,向当时的成孚民、陈苏生、刘仕俊等几位医院的老前辈请教,涉猎众家之长来充实自己。因为边疆地区名老中医少,而老一辈的名医过早离世,导致相关师资力量欠缺,沈师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便在医院给弟子们讲授《伤寒论》,80年代初,在长春中医学院新疆函授班主讲《金匮要略》《内经选读》,1983年给新疆中医学院本科班讲授《温病学》。教学相长,沈师在向学生们授课的过程中,不仅对原著经典的要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促进了他诊疗工作水平的提高。中医学的教学经历和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为他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在课堂讲学和临床诊疗中,不论是解释病情、分析处方,还是创制专病专方,他都能博古论今,引经据典。沈师不仅重视读经典,也重视临床经验的积累。沈师经常向学生们讲述临床实践的重要性,他说:“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实践用来检验理论。没有临床,就没有接触患者的机会,就没有实践,不经实践的理论是不扎实的,理论必须结合实践。”沈师从事医疗工作五十余年来,不论是当医师也好,当主任也好,当院长也好,从来都没有脱离过门诊、查房、抢救患者这些临床工作。正是五十余年来坚持临床诊疗工作,给了沈师验证理论的机会,他把诊治每一位患者都当作一次宝贵的实践机会,将书中所学对照实践积累,活学活用,一边读书,一边实践,记录了十几本厚厚的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主编的《上海儿女在新疆》一书中收录了沈师《为新疆各族人民健康事业奉献终生》一文,沈师在该文中说:“实践出真知,不论什么工作,不论什么环境,只要是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该认认真真地去做,因为工作难是考验,环境差是磨炼,没有经历过考验和磨炼的人不能成才。我在中青年时每次3~6个月的下乡巡回医疗,是我主动实践的见证。”在教学工作中,沈师不断钻研,不断改革,在兼任中医学院临床教学部主任期间,为了加强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除了制定并完善各科室该承担的培训项目外,他还把毕业考试改为除了考理论外再加上了口试和临床技能考核作为实习医师的毕业综合成绩,使学生的临床实习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沈师教导年轻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要勤于总结、善于总结。他要求大家抓住每一次接触患者的机会,不论是门诊、查房、抢救,都要用心聆听患者的病况,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立刻翻书查阅,查到相关的理论知识之后再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多问为什么,多总结经验。沈师认为,收治一名患者书写好住院病历,至少要先后查阅三次相关书籍,才能算做到全面完善、认真负责。
沈师认为学习中医要成才,除了苦读经典、重视临床、虚心求教之外,对中医的坚定信念和悟性也很重要,一个人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地认可中医,热爱中医,是没有办法坚持下去的。因为学习中医很苦,也很枯燥,根据沈师自身的经验来看,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药人才,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同时,沈师认为许多学生确实热爱中医,也很勤奋,却没有取得很突出的成绩,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悟性有差异。想学好中医,悟性也很重要,但悟性不是天生的,要在学习之初就要养成多思考、勤思考的习惯,凡事多问些为什么,才能提高悟性。
沈师在学术上善于博采各家之长,无门户之见,特别可贵的是他能结合现代科学知识,对中医学的许多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如染苔的鉴别方法、房颤和早搏在中医脉象上的区别方法、胃脘灼热痛和胃液酸度异常增高的关系等。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临床带教,沈师的治学态度都十分严谨,乐于提携后辈,愿意将自己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他的讲学和著述的特点是通过研考历代诸家思想,归纳整理融会贯通后,结合自己的见解和临床经验,深入浅出,把实实在在的内容传授给大家,使得学生们易懂易记,学以致用。几十年来,沈师呕心沥血,辛勤教学,培育出不少中医事业的栋梁之材,学生遍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有的调往沿海各省,成为各单位的技术骨干,为中医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沈师要求我们必须刻苦学习,勤于实践。他经常说:“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年轻人必须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刻苦学习,培养勤于实践和务实的作风。”他非常重视临床实践并经常教育学生,年轻时必须多临床实践,谨慎仔细诊治患者,要随时观察到患者症情的变化,才能当机立断提出确切的诊疗方案。沈师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学生总结有关老师学术经验的论文,他都要亲自过目,逐字审阅修改,以保证论文的学术水平。沈师认为,中医学术要发展,主要靠理论上的突破和实践中的探索,他在临床实践中勇于探索,特别在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出了痰瘀同治法,创立了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之心痛宁方,研制出系列脉通片治疗脑中风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西红花康复液并获准生产用于临床,引起了同行专家的关注。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沈师认为自己能够在中医药领域取得一定的成就,离不开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中医学的大力保护和国家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所采取的许多重大举措。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逐步制定、形成了一系列旨在保护、扶持和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1条明确规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根本法律依据。2007年,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国务院16个部门联合发布《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必须加快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全面推进中医药现代化、面向世界发展的战略定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至今已推行了五期“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项目,创办了两期优秀青年人才的培训项目,在全国创建了12个临床研究基地……沈师认为这些举措必将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给相信中医、热爱中医的年轻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年轻人应当放眼未来,抓住机遇,通过努力在中医药领域获得成功。
沈师早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后经分配参加卫生部在北京中医学院举办的全国第二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学习中医。几十年来,在中西医临床实践中,他深深体会到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作为我国卫生事业的一大优势,在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等方面肩负着重任。他认为,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对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思想上要明确认识到,继承是发展的基础,是创新的前提,而继承的根本目的是求得发展和创新。如何继承,怎样创新?必须做到两个坚持,即坚持学好中医基本功,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
沈师时常提醒我们要牢记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教导,要求我们年轻医生必须多读古今医学文献,深入领会经典著作精神,而且应反复学习,深入领会,仔细消化吸收,要防止在中医基本功还没有全面掌握,甚至一知半解,对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还拿不准,某些中药的性味配伍还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在临床诊治中就随便对号入座。如把清热解毒药统作为西药抗菌药物,不辨证地滥用中药来降血脂、平血压,如果用这样的方法来治疗病证,肯定不会得到预期的疗效。他要求临床医生要想打下坚实的基础,必须刻苦学习,要把中医基本理论钻深学透,理论结合实践,从临床学起,从每一个病、每一个方剂、每一味药开始,不断体会中医药精华之所在,这才是正确的继承方法,这样才能达到继承的根本目的——发展和创新。我们要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学,同时还必须要把西医学基础理论学好。当然,学习西医学知识,不只是简单地以西医学已有的理论知识去阐释中医理论,而应运用多学科的、最新的科学技术方法研究中医中药,用现代科学实验阐明其机制,使中医学疗效得到进一步的证实,广为应用,不断改进提高,以期达到中西医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