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沈宝藩治疗疑难危急重症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德艺双馨名远播

沈师说:“一个好医生,应该有高明的医术,更需要有高尚的医德,德重于术,有德才有术,医生只有充分体谅到患者的痛苦才会千方百计钻研医术。”正如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所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沈师认为,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应该遵守相应的职业道德,而医生的职业道德与其他职业相比,更为重要。不同职业,由于担负的任务、职务的对象、工作的手段、活动的条件和应尽的责任等的不同,从而形成自己所特有的道德意识、习惯传统和行为准则。医德就是从医疗卫生这一职业特点中引申出来的道德规范要求,它主要调整医务人员与患者、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三方面的关系,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

沈师在给实习医师作“如何做一个好医生”的专题讲座时,特别强调“诊疗工作时时处处都应认真负责,以此培养自己的优良医德医风”。如沈师要求大家对新入院的患者要仔细问诊,以收集全面的病史,查体时要认真细微,不漏掉任何重要体征,开医嘱时要全面考虑,应最有效地解决患者的病痛,一旦发现处理不当要勇于及时改正,一日至少两次巡视患者,不能走过场。遇到抢救危重患者时更要主动,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根据病情变化思考对策并及时向上级医生报告,随时调整救治措施,争取稳定病情,让患者转危为安。

沈师如此要求学生,自己更是身体力行。20世纪60年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条件非常有限,人力短缺,在下乡巡回医疗的艰苦环境下,他能单独在偏远的山区完成阑尾切除手术、小面积植皮和简单的石膏固定,总之不管是中医西医,内科外科,需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有不会的就现学。有一回,沈师随队下乡巡回医疗至边境伊犁昭苏的天山牧场时,正赶上一位哈萨克族牧民求救,赶到牧民家中,发现一位哈萨克族产妇在孩子娩出几小时后胎盘还不能正常排出,流血不止,已经因失血过多而休克。虽不是专业的妇产科大夫,但是患者情况危急,没有犹豫的时间,沈师随即戴上手套凭借学过的知识用手给她剥离了胎盘,而恰好只有沈师的血型与产妇吻合,情急之下,他毫不犹豫地抽自己的血输给了那个产妇,使得母子平安。

对重症患者,沈师总是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尽全力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挽回。20世纪80年代初,新疆草原研究所所长向启本同志突发急性脑干大面积出血,生命危在旦夕,自治区领导也高度重视,请来多家医院的专家会诊。沈师带着医护人员经过连续37天的抢救才让他苏醒过来,经调治后,康复出院。这30多天里,患者昏迷不醒,自主呼吸停止,高烧不退,靠呼吸机和不断输液维持生命,沈师和全科医护人员不辞疲惫,通宵达旦地工作,攻克了该患者病程中的呼吸衰竭、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应激性溃疡并发消化道大出血等一系列难关。事后新疆广播电台记者史林杰得知后,专访了患者及其家属和有关医务人员,撰写了专题报道,在当地新闻联播中每日5分钟,分段连续播报4天,后《科技日报》也进行了转载。

20世纪70年代,沈师医好了已故相声艺术家孙士达的脑出血,使他不仅能够生活自理,还能再次登台演出。2000年,孙士达的爱人程汝霖女士脑桥大面积梗死导致自主呼吸停止,昏迷不醒,经某医院十余天的抢救恢复了呼吸但仍昏迷不醒。该医院也很负责任,通过网络联系全国各地的专家远程会诊,仍然没有起色。十万余元的医药费用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无奈孙士达要求出院找沈师为他爱人治疗。面对这样的情形,沈师答应孙士达尽力救治。沈师每个星期都带着自己的学生去他家诊治,并叫孙士达在街道诊所里找一位医生为他爱人输液,两个月后,程汝霖苏醒过来,4个月后,可扶杖行走,生活能够自理。对此长达半年的坚持登门诊治成功案例,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还进行了报道。

20世纪80年代中期,沈师收治了一名23岁的女性重症肌无力患者。患者入院时眼睑下垂,情况非常不好,入院后没几天病情加重,呼吸肌麻痹,处于昏迷状态,沈师带领全体医护人员经过连续28天的抢救和治疗,患者苏醒过来并且恢复了自主呼吸。沈师查阅文献资料,得知北医大附院做胸腺摘除手术能防止此病复发,但是这名患者的父母都是工厂的普通工人,承受不起昂贵的医药费,为帮助这名患者彻底解除病痛,沈师通过自己的老领导帮助患者联系北京的医院,并安排科里的姚远医师护送患者前去北京诊疗,沈师向北京的医院详细讲述了这名患者的特殊情况,出院时医院为患者免除了所有的费用。

沈师常对学生们讲:“医德医风,不需要讲大道理,我只要大家将心比心。你把每一位患者都当作自己的父母、亲人来看待,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一切为了患者的优良医德医风自然就表现出来了。”

沈师在日常工作中早已了解清楚了一些常用药的药价,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绝对不开贵重药。同时也要求自己的学术继承人必须做到。外地的患者来乌鲁木齐看病吃饭住宿都是额外的开销,而沈师每次出诊当天的号早在上班之前一小时就挂完了,沈师体谅外地患者的难处,就在初诊时告诉他们下次坐夜班车来乌鲁木齐,凭外地身份证可以补号,尽量让外地来的患者当天看完病当天就坐车回家,能省一分钱是一分钱。过去的各分院门诊部没有电梯,有的中风患者行动不便,沈师就下楼去给他们诊疗。2008年,有关部门批准将沈师的专家门诊挂号费提高到一百元每人次,沈师拒绝了,医院领导也体贴患者,未予执行。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各大医院的专家到别家医院会诊,应由患者支付一定的会诊费,沈师认为要会诊的患者往往是重症患者,住院、抢救已经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家属也沉浸在痛苦之中,这个时候自己应该为病患解除病痛而不应该增加他人的负担,因此给自己定下了不收患者会诊费的规矩。2006年,沈师应邀赴一家医院参加一名已昏迷5天的脑出血患者的会诊,从开始抢救到患者出院前后一共去过十多次,每一次家属给钱都被沈师拒绝,到了年底,患者为表谢意向沈师送上一个大红包说是累计的会诊费,再三说明家里经济条件尚可望收下,沈师谢绝道:“能把你的病治好我就很高兴了,不论你的经济条件如何,我自己定下的规矩不能破坏。”后来,这位患者家属将痊愈后剩下的十盒“安宫牛黄丸”托人赠予沈师,沈师收下之后将这些药丸免费用在了医院收治的两名经济困难的患者身上。

2009年初春,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华医药》栏目名医专栏介绍了沈师用中医中药抢救脑中风患者的成功案例后,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的患者家属希望沈师能够前去会诊。同年,沈师接到北京某医院邀请参加一名脑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会诊,接到通知后沈师致电该患者家属,告诉家属,这不是危重的病证,为了节约开支最好等到自己出差的时候或者北京有其他患者需要会诊的时候自己一起去看,这样可以减轻患者家属的负担。不到两周,北京又有一名患者邀请沈师前往诊疗,沈师前往北京,对两名患者进行了诊治,履行原有约定,诊疗费分文不收。患者全家为沈师之体贴入微深受感动,事后还给医院党委写来了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