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材与教法九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关于“钢琴教材与教法”课程的理论构想与教学设计

“钢琴教材与教法”应该是所有主修钢琴的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也是所有从事钢琴教学的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国外的专业音乐学院已经将“钢琴教材与教法”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方向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连续讲授(主要是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授课,任课教师以研究促教学,每年开设该方向不同主题的课程),例如德国专业音乐学院的Klavierdidaktik und-methodik(钢琴教材与教法)课程。国内钢琴教育界对此专题的系统研究却刚刚起步,目前只有一些有条件的音乐院校为钢琴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此课程。开设该课程的院校和执教的老师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与研究中教学。笔者对该课程进行了理论构想与教学设计,愿以此文与同行探讨交流。

一、课程的定位

按照当前大多数院校钢琴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学生必须同时学习如“钢琴艺术史”“钢琴教学法”“钢琴音乐文献研究”等钢琴专业课程。那么,“钢琴教材与教法”课程与这些课程的内容是否存在重叠交叉?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笔者认为,这些课程存在内容上的重叠交叉不可避免,原因在于它们都必须使用具体的音乐作品,其区别关键是看它们各自的侧重点:

“钢琴艺术史”作为总领性的综合课程涵盖了钢琴音乐、钢琴表演艺术、钢琴教育理论以及钢琴的乐器发展历史,侧重从史学角度对钢琴艺术的方方面面作纵向梳理,是一种纯理论性的课程,它对音乐作品的使用更侧重于作为理论的论据,因而作品只是一种间接的研究对象。

“钢琴音乐文献研究”则是探析具体的音乐作品风格与演奏艺术特色,在理论分析的同时更有对音乐音响的感知分析,并结合亲身演奏实践,以音乐作品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可以局限于个体研究。

“钢琴教学法”则侧重于发展各种钢琴演奏技术,指导各种音乐风格的学习方法,其研究主体是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该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表现为“怎么教”)。音乐作品的运用是为了教学并验证学习的结果,因而作品可以作为直接的或间接的研究对象。

“钢琴教材与教法”则将音乐作品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但不仅限于作品的个案研究,它侧重于整体把握教材体系分类中各种钢琴体裁与风格的教学曲目。“钢琴教材与教法”的重点在于研究如何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这些材料,其研究主体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通俗地说,它是探讨钢琴教学中“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钢琴教学法”与“钢琴教材与教法”两门课程最为相近,但是如果说前者的研究与教学侧重于“怎么教”,后者则必须同时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两方面的问题,而且首先应该是“教什么”,即如何合理选择教材,然后才是“怎么教”,即如何运用教法。这里的“怎么教”不应该局限于钢琴教学法中通常使用的演奏技术指导,而是更大程度上从音乐体裁与风格的整体把握上探讨教学方法,使钢琴教学从技能教学扩展为包含演奏技能技巧训练与音乐史常识、和声、曲式、作品分析等理论和实际运用知识在内的综合性音乐文化教学。

基于以上比较和设想,“钢琴教材与教法”的研究与课程目标可以定为:通过对不同体裁、风格的钢琴音乐作品的整体考察,形成与建立不同的钢琴教材体系(或称为教材曲库),从作品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所蕴含的演奏艺术特色中分析研究其作为钢琴教材的现实意义与训练价值,并通过对教材的比较研究,探寻教材与教法内在的逻辑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培养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合理选用教材与运用教法的能力,以适应现代钢琴教学之多元化需要。

二、课程内容

基于目前钢琴教学惯用的所谓“四大件”教材体系,即练习曲、复调作品、大型作品、中小型作品,可以首先将教材进行分项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对教材的分析与合理选用以及对教法的专题研究。研究内容分两个方面:一是根据技术程度与类型对各类钢琴作品进行分级归类,形成钢琴教学常用教材曲库,方便教师在教学中根据需要随时查找使用;二是对各类体裁的钢琴作品进行教法研究,重点在于如何分析作品与把握音乐风格。

教材的具体内容模块如下:

练习曲:车尔尼系列、车尔尼之外的钢琴练习曲、中国钢琴练习曲、钢琴练指教材、音乐会练习曲,其教法研究在于如何按照演奏技术程度分级以及如何有针对性的使用。

复调作品:巴赫的作品、巴赫之外的复调作品,其教法研究在于作品的多声部结构分析方法,钢琴演奏的多声部思维与手指控制能力的训练。

大型作品:奏鸣曲、变奏曲、协奏曲、组曲,其教法研究在于对作品结构与风格的把握。

外国乐曲:浪漫主义钢琴作品、印象主义钢琴作品、现代风格钢琴作品,其教法研究在于分析各类小品的体裁与风格特点。

中国乐曲:教法研究在于如何表现作品中的民族风格。

入门钢琴教材:为儿童和成年人编写的入门教材,包括国外引进的、国内原创的教材,其教法研究在于对这些教材进行分类,并比较研究其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异同。

四手联弹与双钢琴作品:梳理并整理相应曲目,其教法研究在于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课堂形式与考核方法

鉴于研究生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目标,课堂教学宜采用研讨课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专题,每次课程专题专论。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设计,在每一学期课程的开始,将教学计划以专题提纲的形式提供给学生,并推荐参考文献,介绍研究方法,要求学生能够就每一课的主题做前期准备,例如课外阅读指定的参考文献,完成指定的作业,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

具体可以有以下方式:

——教师以专题讲座形式讲授,学生参与讨论、实践。讲授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设疑法、启发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理解进行课堂讨论。

——教师指定一些研究题目,由学生自选或抽签获得题目并作课堂研究报告,教师对其研究方法与结果进行即时评价,引导其他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进行补充、纠正等。

——递交书面研究报告,作为该课程的考试方式。学习成绩可以根据平时的课堂讨论(20%)、课堂报告(40%)和书面研究论文(40%)综合评定。

笔者目前的实践方式是:每一学期18周的教学时间,每周安排不同的专题,教师主讲前面的12次,给学生作出一个专题研究演讲的样本,同时通过课堂设疑等手段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讨论,训练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剩下的时间安排学生轮流主讲,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对所选专题进行自主研究,在课堂上讲授与讨论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也参与讨论并进行点评,课后学生根据课堂评议情况继续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将其作为考试论文于期末上交。学生的课程成绩按照前文所述方式综合计算。笔者希望实现的教育理念是:改变我国钢琴教学长期通行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知识灌输型教育方式,要求学生课下研究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相对于学生已经习惯了的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而言,倡导一种主动的、知识发现型的学习方式,以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形式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课堂中,他们思维活跃,讨论一次比一次热烈,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与能力大为增强,撰写的相关论文已经初见成果。一些学生更欣喜地说,他们在以前学习中的一些关于教学法理论与演奏实践的困惑,通过课堂讨论得到了解答,而且每个人在讨论中提供了自己的学习体会与思考方式,在这种相互学习中,思维方式变得更加多元。

四、关于该课程的后续研究和“以研究促教学”的设想

第二部分所述的课程内容主要是为了让学习者对“钢琴教材与教法”课程总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有一个大致印象,即课程概述。在此之后,该课程可以进行深入的主题研究,每个主题可自成体系,作为一个学期的课程来讲授。由此,“钢琴教材与教法”便只是一个总的课程名称或者研究方向,每个学期具体的课程名称和教学内容可以变换,对该领域有研究的教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在不同的学期轮流开设以自己研究专题命名的课程,形成一个系列形式,如“莫扎特钢琴音乐研究”“巴赫钢琴音乐研究”“钢琴奏鸣曲教材与教法”等。

这些课程名称好像与“钢琴经典文献研读”等现有课程产生冲突。实际上,目前我国钢琴教育中已有的一些课程名称分类太细,如同在第一节中所述,尽管各门课程之间有自己的侧重点和特色,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若干内容上的重叠与交叉。根据笔者了解到的以及在留学期间亲身经历过的德国音乐学院的做法,即本文开头提到的“钢琴教材与教法”(Klavierdidaktik und-methodik)专业方向,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钢琴教材与教法”作为钢琴专业学生必修的一个专业方向,涵盖了“钢琴教学法”“钢琴经典文献研读”等钢琴专业课程,除了课程概论以外,主要以建立在教师科研基础上形成的专题研究的形式,探讨钢琴的教学方法与艺术理论问题,由此形成该专业方向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即每一学期都有不同的专题,或者几个专题在不同学期轮流主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全程学习或者在培养方案规定的基础上(例如规定每一位学生至少学习两个学期该专业课程)任意选修。

“钢琴教材与教法”属于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领域,与“钢琴艺术史”等理论课程、钢琴演奏个别课等技能技巧课程相结合,可以全面培养钢琴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使其成为既能演奏又能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这些课程的设置与交叉培养,不仅能够使钢琴专业学生,也能够使教师树立既要重视演奏艺术实践又要能够进行教育理论研究的基本思想,克服当前表演专业盛行的“重技轻艺”的观念。

这样一种设想,也符合我国当前高校改革“建立研究性大学”的需要,“以研究促教学”,避免了一门课程中一本教材教几十年所导致的知识僵化、教师惰性等弊端。它鼓励与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研究,以最新的研究成果更新或补充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

倘如此,中国音乐界关于钢琴教育理论的研究必将更加繁荣,进而促进中国钢琴教育事业继续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