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九卷):20世纪的教育思想(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20世纪的政治潮流与教育

在20世纪,世界上出现了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政治事件,经历了各种尖锐复杂的政治动荡。两次规模空前的世界大战,给人类历史进程带来了巨大影响。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较量,全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集团的斗争,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的抗争,资本主义国家被剥削的劳动群众争取和平、民主与发展权利的运动,等等,构成了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深刻地影响着近一百年来世界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与教育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仅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开创了争取解放的先例,提供了丰富的斗争经验,还使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变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开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革命的新时代。

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进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根本变革的同时,把文化革命特别是扫除文盲和实施平等的普及教育作为首批最重要的任务。1918年10月颁布的《统一劳动学校规程》,不仅为创建社会主义新学校勾画了第一幅蓝图,而且在教育史上第一次宣告必须对旧学校进行根本改造,建立一种真正能够接受全体儿童的民主的、平等的、普及的和统一的学校教育体制。列宁在1920年还强调指出,改造旧学校决不意味着要彻底抛弃旧学校,而是应当从这种学校里吸取人类积累起来的一切有用东西,并将其作为创造真正的共产主义文化的基础。

在苏联,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学校教育体系的建立,许多教育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于社会主义教育实践的同时,致力于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的教育思想理论的研究和探讨,构建了所谓苏维埃教育学。这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重要成果的组成部分。苏联这种教育思想理论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力图揭示教育和教学的客观规律,特别是探讨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的基本特点,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必须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服务,对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综合技术教育等一系列重大的教育问题,做出了创造性的论述。这不仅为苏联制定本质上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实施一系列教育改革提供了教育理论依据,而且在世界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开创了新的篇章。

苏联国民教育制度鲜明的人民性、民主性和社会主义方向性,各级学校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取得的惊人成就,无不令世人瞩目。苏联许多杰出的教育活动家和理论家在研究社会主义教育和创建与发展苏维埃教育学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教育思想理论,受到世界教育界的重视,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和亚洲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的另一重大事件。尽管这些国家在传统和具体社会经济条件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但都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的和社会的根本变革。作为社会大变革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国家的国民教育制度以及教育教学思想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对旧制度遗留下来的极端反民主的教育制度进行了改革,对各种反动的教育思想理论(包括法西斯主义教育)开展了广泛的批判,强调以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的知识为基础革新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尽管其中有些国家于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发生了重大转折,但作为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所建立的民主教育制度,在教育的意识形态、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思想等方面所进行的许多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的研究与论述,对丰富和促进20世纪下半期世界教育思想理论的繁荣和发展,无疑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和发展,是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股强大的政治潮流,它有力地推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在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探索及其成就,对20世纪世界教育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西方国家的民主运动与教育

近一百年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运动和社会改革,是20世纪世界教育发展和演进的另一重要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内外矛盾,引发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系列革命运动。1918年,德国爆发了以无产阶级为主力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德国君主专制统治,成立了资产阶级专政的魏玛共和国。1919年7月颁布的《魏玛宪法》规定了一些实质上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公民权利和自由。在教育方面,把建立统一学校、实现教育的统一性、扩大教师在学校工作中的参与等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教育思想,为魏玛共和国时期所推行的某些教育民主化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据。在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和日本等国,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20年代初,爆发过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为争取基本的民主权利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这些运动和斗争,有力地推动了各国社会和教育的改革,促进了民主主义思想包括教育民主化思想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20年代,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时期,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阶级也在所容许的范围内,采取了若干改善人民生活的措施,并努力使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走向完善。在这种形势下,为了适应工业发展对提高劳动者文化水平和培养资产阶级所需人才的需要,为了调整社会阶级关系,为了维护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在进行某些社会改革的同时,也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给予了较大的关注,甚至对教育怀有极大的抱负。一些教育家不仅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而且进行了大量有关教育革新的实践和实验。正是在这种基础上,各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在欧美一时极为活跃,如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西欧新教育思潮和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在这时流传极为广泛。这些教育思潮,实际上都是力图借助教育重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社会,为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的需要而探求教育良策。应该说,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的西方教育思想是充满抱负的,是乐观主义的。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基于对当时资本主义世界(主要是美国)及其教育的考察和分析,力图说明教育与民主主义之间的关系,并期望通过改革教育来改良社会,完善民主制度,使个人得到自由发展。尽管杜威所理想的民主主义,本质上是希图调和个人与社会的冲突,维护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但他对旧时不民主的教育的许多批评,仍是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的,因而受到了全世界的民主主义教育家的重视,并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西方教育思想的主要倾向。

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猛烈冲击了资本主义制度,使欧美各国在政治上也陷于危机。各国资产阶级政府为摆脱危机纷纷采取不同的对策和措施。英、美等国则力图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弊端的修补来缓和矛盾和危机,挽救资本主义制度。与此相适应,一些教育家也对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进行了反思。他们之中有些人强调传统教育的优越性,主张通过所谓“新传统教育”来解决教育危机和社会危机;另一些人则立足于强化教育对改造社会的功能,提出所谓“改造主义”的教育理论,期望通过这种教育来摆脱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困境。而在日本和德国,则由于军国主义和纳粹势力乘机兴起,建立法西斯专政,并企图通过严厉打击和镇压民主进步力量、发动侵略战争来摆脱危机。与此相应地便在日本和德国建立了一套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教育,使教育成了法西斯独裁统治和侵略扩张的工具。

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和接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遭到了巨大的损失和破坏,其广大人民更是深受其害。第二次世界大战虽以法西斯的灭亡而告终,但给人类历史带来了一次空前的浩劫。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大大鼓舞了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硕果而建立的联合国及其宪章,不仅在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国际合作的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战后世界各国的社会和教育改革也具有重要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47年提出讨论的《世界人权宣言》,根据《联合国宪章》的精神,也对教育权利做了明确阐述,其中第二十六条写道:“人人皆有受教育之权。教育应属免费,至少初级及基本教育应然。初级教育应属强迫性质。技术与职业教育应广为设立。高等教育应予人人平等机会,以成绩为准。”“教育之目标在于充分发展人格,加强对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父母对其子女所应受之教育,有优先抉择之权。”[7]当然,教育权利之真正充分实现,取决于一个国家人人都能享受到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的条件。但《世界人权宣言》明确地将受教育的权利视为一种人权,并对其进行了基本的认定,这对推动各国教育的民主化,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注意的是,为推动各国教育民主化的进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取缔教育歧视公约》(Convention Against Discrimination in Education),并得到77个国家的批准。这项公约责成成员国制定促进机会均等和平等待遇的教育政策。在必要时,国家应通过立法以确保教育机构在接受学生方面及在学生待遇方面,不存在任何歧视。这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大人民对受教育权利的要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与此同时,各种新的社会矛盾又急剧尖锐起来。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各国的工人运动,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美国和法国的反越战运动、大学生运动等,风起云涌。这些运动迫使各国资产阶级政府采取了一些社会改革措施,包括完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并提出了一些教育改革计划。

尽管战后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改革计划存在许多差异,但都基于经济的和政治的需要,突出了两种基本的教育观念:一种是所谓的自由教育观,强调教育机会均等和人的自由发展;另一种是所谓的教育的经济主义,强调教育是人力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工具。就前一种教育观念来说,几乎各国都许诺扩大教育制度的民主化,不仅在原法西斯专政的日本、德国、意大利掀起了教育民主化改革的浪潮,而且在英、美、法等国,也把教育民主化作为战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这些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随着社会民主运动的发展,消除教育上的种族、阶级、性别歧视,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一直成为社会的热点之一。“教育是一项人权”“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等口号满天飞。各国政府也颁布了一些教育法案,力图通过某些教育改革措施来促进教育民主化的进展。

但是,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人们对教育民主化的观念也在深化和扩展,所谓“教育机会均等”的含义也在更新。“入学机会”“教育成就”“教育收益率”“教育参与”等新概念的提出,引发了对教育民主化问题的热烈讨论,并涉及一些有关的教育改革措施。

例如,在加拿大的魁北克地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初期,就将教育民主化视为大众教育,视为每个人在各级学校的入学和所有教育资金的使用上都有均等的机会。然而,到20世纪60年代,魁北克的一个调查委员会在总结其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却依据教育民主化原则,提出了以下三项主要目标。

使每个人都受到符合其不同需要的高质量教育,不论其信仰、社会出身、文化程度、社会环境、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和智力水平。

使每个人都可以在最适合其能力、爱好和兴趣的范围内继续学习,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因而可以利用有助于他得到充分发展的一切因素。

使所有的青年为社会生活做好准备。同时尽可能地为成年人提供进修机会。[8]

在美国,1972年曾发表科尔曼及其合作者的研究报告:《论教育机会均等》。该报告认为,儿童所处的环境差别,尤其来自他们家庭方面的差别,对个人的教育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儿童在发展中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是他们学业得以成功的首要因素。这种观点显然否定或忽视了由于教育不平等所造成儿童学业成功上的差别,因而受到众多批评。不过,由科尔曼报告引起的一些探讨也引发了一种观点,即认为,实际上,在美国社会里只有努力解决各社群之间在社会、经济和心理上的差别,“机会均等”、教育民主化的问题才会有意义。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起,教育一直是美国社会最受关心的问题,一则因为在“冷战”中教育被视为美国霸权主义的卫士和根本,二则因为在20世纪60年代教育被视为社会改革的动力。而从1970年起,教育系统面临着更为尖锐的各种问题,以至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国家在危急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

其实,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发展,都类似上述美国的情况,深受国际斗争、国内民族民主运动以及社会改革所驱动。而且,许多教育问题一直处于探索和争论之中。

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与教育

20世纪,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世界各大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汹涌澎湃、高潮迭起并获得伟大胜利的时代。

大致说来,20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三次高潮。

(一)第一次高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战争给被压迫民族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受到严重的打击,力量被削弱,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政治觉悟得到提高,特别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予世界人民以启示和鼓舞,因而在全世界许多地区都掀起了20世纪首次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在亚洲,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也是中华民族民主革命的重大转折点。五四运动以后,马列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19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从此,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便逐渐高涨。1919年至1922年,印度人民不断地向英国殖民当局举行罢工、罢市、示威游行以至武装起义等各种抗争。后来,虽在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影响下,印度这一时期的独立运动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毕竟进一步唤起了民众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意识。

在非洲,埃及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正式沦为英帝国主义的保护国,实际上处于英国的军事管制之下。因此,埃及人民和许多进步人士从1918年开始即不断开展各种斗争要求实现埃及的完全独立。在埃及人民的坚持斗争下,1922年3月英国被迫承认埃及为独立的主权国家。利比亚和索马里人民的反意、反英斗争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直持续到战后。南非人民抗议英国殖民当局的种族歧视斗争更是风起云涌。

在拉美,阿根廷、巴西、尼加拉瓜、古巴等国的工农群众和激进人士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至20世纪20年代,掀起了抗击英、美等外国势力的掠夺和控制或反对本国专制统治的斗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许多国家或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尽管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取得根本性的胜利,但它首次在广大的范围给殖民主义以沉重的打击,标志着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新觉醒。

随着这次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在一些国家也掀起了一次民族教育运动,主张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反对殖民主义的文化教育侵略,要求给广大人民提供民族教育。例如,在印度,即在民族教育思想的推动下,提出了抵制殖民当局控制的官办学校,广泛建立民族学校,普及初等教育等要求,迫使殖民政府对学校教育进行了某些调整和改革,从而使民族教育得到一定的发展。埃及于1922年获得独立后,即在宪法中强调要努力实行一种坚定的和自由的教育政策,竭尽全力维护埃及的民族性,帮助每一个埃及人养成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尊严感。在拉丁美洲,由于受到欧美体制的影响,一些国家则试图推行欧美的教育模式,对教育进行所谓实证主义的改革,扩大学校教育的机会,发展人民民族主义精神。

(二)第二次高潮

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激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及其带来的社会动荡,加强了对殖民地的统治和掠夺。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军国主义政权不仅强化其对内的法西斯主义统治,还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战争道路。广大殖民地和被侵略国家的人民日益陷入新的水深火热之中,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急剧尖锐,从而又引起了一次世界性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在亚洲,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后,肆无忌惮地不断对中国扩大武力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抗日情绪,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救亡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从而引发了中国全民的抗日战争。在印度,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英殖民者加强了对印度的掠夺,迫使工农群众奋起反抗。从1930年起,在甘地和国大党的推动下,开展了第二次大规模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虽然这次运动终因无力坚持而于1934年宣布停止,但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仍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美洲,受到经济危机严重打击的古巴人民于20世纪30年代初掀起了反对独裁政府及其支持者美帝国主义的斗争。1933年9月,建立了以医学教授格劳·圣马丁为总统的新政府。该政府代表古巴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推行了许多社会改良措施,包括改革大、中学校和师范教育。但美国一直想方设法继续控制和干涉古巴,迫使古巴人民的解放斗争持续不断。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如巴西、智利、阿根廷等,随着帝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国家对拉美地区的争夺的加剧,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更加深受各种控制、渗透和掠夺之苦,从而迫使这些国家的人民广泛开展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20世纪30年代一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高潮,又一次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和侵略扩张,也触发了国内的民主改革。正是在这种基础上,这些国家的民族民主教育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例如,印度在这一时期开始推行所谓的“基础教育”运动,就是一场新的民族教育运动。它要求建立适合印度国情的学校,重视农村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印度人民的民族气概等。

(三)第三次高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殖民主义势力的严重削弱,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革命力量的发展,迅速地促进了世界民族民主运动的空前高涨,并逐渐形成为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三次高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东南亚各国几乎都是欧美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又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蹂躏。这些国家的工农群众和民主进步人士在抗击日军中浴血奋战,对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接着又向新、老殖民主义者进行了谋求独立的民族解放斗争。例如,菲律宾在抗击日军之后,1945年9月又掀起了反对美国占领军的斗争,最后迫使美国允诺菲律宾独立。印度尼西亚在日本投降后立即宣告独立,成立共和国,接着又抗击了荷兰对印度尼西亚发动的两次殖民战争,并获得胜利,才真正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印度、缅甸、马来西亚都在日本投降后,又为挣脱英国殖民者的控制而斗争,而越南、柬埔寨则进行了多年的抗法战争,并都先后获得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的民族民主运动更是不断高涨。战后初期,民族独立运动主要在北非,如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1953年成立了埃及共和国,1957年加纳获得独立,翌年几内亚继而独立。到20世纪60年代,整个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进入高潮。至1968年,先后有30多个国家赢得独立。

在拉丁美洲,继古巴革命和多米尼加的反美爱国斗争之后,各国的民族民主运动也蓬勃发展,大批殖民地和附属国纷纷挣脱帝国主义的统治、控制和威胁,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从1962年至1981年,仅加勒比地区就有12个殖民地先后获得独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波澜壮阔,并先后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使殖民主义土崩瓦解。随后,第三世界的崛起,大大地改变了国际的政治面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许多新的民族独立国家的诞生和发展,不仅使亚非拉地区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使全世界的教育状况逐渐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推动了教育民族化、民主化、现代化的观念和理论在全球的研讨和实践。

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挣脱殖民主义的统治。各国获得独立后,在教育上的首要任务则是要改变和消除殖民教育及其恶果,使教育真正地民族化。这不仅要求根本变革独立前的殖民教育体系,而且要从根本上树立民族教育的意识和观念,以便不断发展适合本国国情的教育,并使教育设施和课程计划民族化。这种情况在阿拉伯国家表现得尤为突出。20世纪50年代泛阿拉伯主义诞生后,使教育阿拉伯化,几乎成为五六十年代阿拉伯各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特点。

教育的民主化,是各国民族民主运动的另一重要目标。对长期深受殖民主义和专制主义统治的民族独立国家来说,如何加快扫除文盲、发展普及教育、扩大受教育机会、逐渐实现教育领域的民主改革,是一项既迫切又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在那些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教育民主化的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在这些国家,扫盲、基础教育、农村教育、成人教育、女子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往往优先受到重视。

教育的现代化,也是所有摆脱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国家的重要目标。由于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各异,因而对教育现代化进程的要求也自然不同。但是,几乎所有战后获得独立的国家首先都面临着发展经济的重大课题。而要加快经济发展,则必须实现工业化,并进而借助新科技使农业现代化。但这一切都有赖于发展现代教育,培养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各种人才。因此,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把教育看成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手段,把教育发展计划和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结合起来。有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还把教育的现代化与社会的现代化密切联系起来考虑。

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及大批民族独立国家的诞生及其在教育方面的改革和发展,显然也是推进世界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