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途中
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沪杭沦陷。1937年底,桂系巨头黄绍竑任浙江省主席,因省城沦陷,浙江省政府一路南迁。1938年春,黄绍竑及浙江省政府临时迁到丽水。严北溟受其委托,编辑主张合作抗战的《浙江潮》,在去黄绍竑临时住宅的时候,邂逅了刚刚和王映霞分合的郁达夫。在那个初春的夜晚,严北溟“走进客厅,见明亮灯光下,黄绍竑正同一位年过四十的男子坐在沙发上交谈。当时公教人员大都着中山装,这人却仍穿一件半新旧的棉布长袍,头发蓬乱,面色苍白,神态有些憔悴,乍见之下,倒有几分像当时一般的小职员。谁知当黄向我介绍时,却使我吃了一惊,原来他就是郁达夫。虽然我们都曾在同一座杭州城内生活多年,但一直无缘相识。我只是在《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小说和诗文中认识过这位青年人所景仰的进步文学家,却未料在此不期而遇了。后来郁告诉我,他是不久前从福州经龙泉而至丽水,来探视妻子王映霞,并拟偕同去武汉的。”(65)郁达夫的憔悴除了旅途疲惫,当然还因为这段时间与王映霞关系紧张,已有争吵。
凑巧得很,第二天严北溟便碰见了王映霞。“那日上午我正和黄在燧昌公司大楼下的长廊散步,忽见一妇人从对面姗姗而来。她看见黄绍竑,嫣然一笑,道声:‘主席好!’便扭身而去。说也好笑,当时引起我特别注意的倒不是王映霞的姿色,而是黄对她的背影注目欣赏的一番表情。”(66)王映霞的风姿可见一斑!
1938年夏天,老朋友易君左在长沙接到了郁达夫夫妇流亡去汉寿的消息,马上打电报要求在汉寿的妻子为郁达夫“找房子,照料一切”;一星期后,他也因公返回汉寿。(67)到家的第二天,“外面走来一个穿青灰长衫的人,一看,不是达夫是谁!”他发现郁达夫“并没有瘦,但稍为出老一点。将近十年不见面的老友还是从前那样天真烂漫的,口角常带有点儿微笑,发尚是青的。”(68)
次日,易君左带着大女儿鸥回访郁达夫。
刚跨进黑栏杆门,瞥见一个女子正替两个小孩洗澡,那女子穿着一身淡湖色的旗袍,头发蓬蓬的,高个子,强健的身体。仓卒见有客人来会,便回转头要叫一个人的样子;那一个将被她叫的男子却赤膊着,向房内窜入。哪里知道来的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客人,而是一个十多年前的老朋友!
终于一转身达夫穿着一件小褂笑嘻嘻地走出来了,而他的夫人王映霞女士也草草地将小孩子的澡洗完,开始与我和鸥儿谈天。
达夫毕竟多少有点科学化了。在以前,他打了赤膊,决不会因客来而穿衣。以前的“野”性,人世沧桑,便会转入一个所谓“礼义之邦”,“中庸之道”来了。(69)
一幅何其生动的家庭生活剪影!
以易君左所写,此前的郁达夫对于衣着是不大讲究的,特别是在朋友面前。不过,此次大概因为易君左的女儿也在,虽然是小孩,赤膊恐怕还是不恰当的。易君左的女儿对王映霞印象极其深刻,说:“真精明能干啦!身上穿的衣料才一角钱一尺,多便宜,多好看,还是在杭州时趁着大廉价大批购置的。三个小朋友的书籍玩具有好几箱,也买得极便宜。郁伯母亏她真想得到!”(70)
过了几天,易君左一家请郁达夫夫妇吃饭。“远远望见大门外来了两个客人,一个穿着白色制服戴铜盆帽的是达夫,离开他不几步是一个新时代的女性,一身洁白的衣装,不是映霞是谁?”(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