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众文化软实力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美国的价值观、大众文化与软实力

一、美国的价值观

就美国而言,价值观与政治理念密切相关。从这个思路出发可以找到阐释美国价值观的诸多论著。就影响力而言,哈佛大学已故著名政治学学者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的相关著述非常值得重视。亨廷顿在《我们是谁:美国的大争论》(Who Are We:America's Great Debate)(2003)中,专辟一章讨论美国文化的身份问题,其中关于“美国信条”(American Creed)的论述,可以视为对美国主流价值观的表述:“人们时常说,美国人是一个信奉下列信条并由此而被定义的民族:关于自由、平等、民主、个人主义、人权、法治、个人财产等方面的政治原则,这些都体现在美国信条之中。”从学术思想发展的角度来看,亨廷顿的这个表述在其学术生涯中期的著作《美国政治:激荡于理想与现实之间》(American Politics:The Promise of Disharmony)(1981)中就有过专门阐述,其后更在冷战结束后的影响甚大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1996)一书中再次阐释。可见,进入21世纪后,面临美国实力的式微和多元文化大潮引发的各类国内矛盾,亨廷顿再次祭出“美国信条”,且表述基本不变。这可以说明他对这些信条内容的成熟的考虑,同时也表明这些内容经得住时间和历史的考验,为很多美国人所信奉。这是因为,一方面,正如他所言,信条中的很多关键词其实来自美国历史,尤其是美国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论述,有其深厚的渊源,如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在《独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中对“自由、生命和对幸福的追求”的强调;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在内战期间的葛底斯堡演讲中,称内战指向了这个民族“新的自由的诞生”。沿着这个思路,可以发现20世纪后半期的一些美国总统包括肯尼迪、里根、小布什、奥巴马的就职演说或国情咨文中都会提及这个信条中的一些关键词,如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可以说,“美国信条”构成了美国政治家阐发美国价值观的传统内容。另一方面,这个“信条”及其引申含义也是学术界的一个共识,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在其被誉为5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书之一的《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The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1976)中论述美国文化的基石在于两个方面,即新教工作伦理(Protestant Work Ethic)和清教情感(Puritan Temper),而这两个方面也正是亨廷顿在阐释“信条”的言外之意时反复强调的。新教工作伦理是美国个人主义的核心,包括个人责任和担当;“工作”在早先移民中不仅是生存的必要,也是平等的源头,更是自力更生(self-reliance)、自立(self-made)这些美国式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的不可缺少的内涵。这些在亨廷顿的著述中有详尽的阐释。

更扩大一点而言,我们也可以在美国学者撰写的一些阐释美国人的信仰的通俗读物中看到对这个“信条”的共识。比如,在伊万·R.迪伊(Ivan R. Dee)所著《美国信仰》(American Beliefs)(1999)中,作者从移民、宗教、边疆、政治信念、社会信念等关涉美国历史和现状的角度讲述“美国信仰”,而核心词则离不开个人主义、工作伦理、自由行动(mobility)、自立、民主、平等方面的内容;在加里·埃尔森(Gary Althen)等人所著《美国方式:外国人在美国指南》(American Ways:A Guide for Foreigners in the United States)(2003)中,在阐释美国价值观时,提及了同样的一些关键词,如个人主义、自由、平等、竞争、隐私等,后面两个词自然与前面的内容相关。美国的一些企业家在谈及美国价值观时也会遵循同样的逻辑。安利公司前总裁迪克·德沃斯(Dick DeVos)在其1997年出版的关于企业领导经验和进取精神总结的书《重新发现美国价值:面向21世纪的我们的自由的基础》(Rediscovering American Values:The Foundations of Our Freedom for the 21st Century)中,把美国价值观具体分化成:诚实(honesty)、信任(reliability)、公平(fairness)、同情(compassion)、勇气(courage)、理性(reason)、谦卑(humility)、自力更生(self-reliance)、乐观(optimism)、担当(commitment)、工作(work)等24项。其中很多是有关人的品德方面的内容,但是也有特指美国文化方面的,如自力更生、工作、公平等,而这些皆来自个人主义这个范畴。更重要的是,此书把所有的良好品德皆看成是追求自由的结果。显然,这是把美国信条中的政治“自由”概念扩大到了道德领域,是美国价值观的应用和延伸。此外,在一些媒体人笔下,在讨论美国所遇到的困境以及解困的方法时,价值观也时常是讨论的对象且经常被看成是问题背后的实质所在。在《资本主义的灵魂:打开通向道德经济之路》(The Souls of Capitalism:Opening Paths to a Moral Economy)(2003)一书中,著名记者和专栏作家作者威廉·格莱德(William Greider)在批评资本主义无节制发展带来种种社会问题的同时,指出成功的经济不只是物质上的提升,也在于一些非物质层面的维护和坚持,包括自由、个人尊严、民主声音和自我实现等。另一位名声很大的记者和专栏作家托马斯·L.菲利德曼(Thomas L. Friedman)在与人合著的《曾经是我们:美国是如何在其创造的世界里落后了,我们又如何能够赶回来》(That Used To Be US:How America Fell Behind in the World It Invented and How We Can Come Back)(2011)一书中,讨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面临中国等新兴国家的赶超,美国如何失去了很多机会,但如果美国能够很好地发挥其价值观的作用,如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工作为上的伦理精神、乐观开放的向着未来的态度,那么美国完全可以把失去的机会夺回来。这两位作者在讨论价值观时强调的都是美国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具体表述有不同之处,但究其渊源则都和强调自立、自律和自强的个人主义以及工作伦理有关,这些也都是亨廷顿所说的“美国信条”的内容。以上两部著述都进入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榜。换言之,价值观的讨论也都会进入普通读者的阅读范围之内。以上事例说明,从基于高深学问的探究到一般思想的传递,再到大众读物层次的讨论,美国价值观作为不可缺失的内容在不同层次和层面上得到不同程度的阐释,在涉及身份困惑、文化冲突、竞争赶超、精神重现、思想统一等问题时,美国主流价值观常常起到黏合剂的作用,在分裂中寻找共识,且这个共识常常会起到凝聚精神的作用。用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Richard Hofstadter)的话说,美国“不是多样的意识形态,而是只有一个,这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宿命”。亨廷顿在其著述和文章中多次引用这句话来说明,尽管不同于欧洲的意识形态纷争之烈,美国也受不同立场的分裂之苦,但如果归到价值观而言,则大多会同意一些核心表述。这是美国主流价值观能够发挥的奇妙作用。

同时,这也表明美国主流价值观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由历史发展而来,连续性和渊源性都很明显;②由一些关键词构建而成,并不来源于深奥的理论体系,而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的经验总结,如工作伦理、自力更生等;③价值观念词语表述比较稳定,变化较少,容易被认识和被理解;④被认同感比较强。此外,理解美国主流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很多时候,这些价值观及其表述其实都是一种理想而已。换言之,正如亨廷顿在《美国政治:激荡于理想与现实之间》一书中所言,存在着理想与现实,具体而言则是政治理想与体制现实间的矛盾,正如美国梦是美国价值观的体现,也是美国人认同美国的一个重要途径。美国梦确实存在,也时常被实现,但是大多数时候,就大多数人而言,美国梦仅仅是一种口号和号召,是理想的召唤。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美国梦时常被撞得粉碎。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文学史上会出现《嘉莉妹妹》(Sister Carrie)、《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推销员之死》(The Death of a Salesman)、《鸡蛋的胜利》(The Triumph of the Egg)等批判美国梦的名著。亨廷顿指出,美国价值观的任何一个被极端最大化时,就会凸显其内在矛盾,如多数统治与少数权利、自由与平等、个人主义与民主等方面的矛盾。然而,正是因为这些价值观的存在,美国社会内部也会产生平衡力,在矛盾突出时,帮助平衡各方势力,起到缓和矛盾、走向统一的作用。

美国价值观也是国内学界相关研究中常提及的话题。但以专著形式出现的研究则不多。周文华的《美国核心价值观建设及启示》(2014)是这方面的专门研究。该书对美国价值观做了概述,讨论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从个人主义、自由、平等、民主等方面加以总结,同时指出美国价值观的矛盾之处。可以看到,该书总结的美国价值观与美国学者讨论的美国价值有相当多的一致之处。国内美国研究和美国文化研究方面的著名学者如资中筠、钱满素等在其美国历史、文化、文明等方面的著述中对美国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以及自由主义的历史来源和变迁等都做过精湛的研究,对了解美国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帮助,如资中筠的《二十世纪的美国》(2007)、《美国十讲》(2014);钱满素的《爱默生与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1996)、《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2006)。美国历史和文化研究学者王恩铭的《美国文化史纲》(2015)对19世纪上半叶“美国体制”形成的剖析揭示了美国价值观中的宗教使命感在文化中的体现;类似的是江宁康的《美国当代文化阐释》(2005)也从新教伦理的角度分析当代美国文化的表现和矛盾,也涉及美国价值观在历史中的体现问题。李其荣的《美国文化解读:美国文化的多样性》(2005)在看到美国文化中的多样性的同时,也聚焦美国文化模式中的个人自由和个人平等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个人主义、平等观、实用主义、竞争意识等。此外,在王波主编的《美国重要历史文献导读》(2001,2002)以及金衡山主编的《美国读本》(2011)中,通过选编美国历史上的重要经典文献,传递了对美国主流价值观历史演变的解读。另外,美国价值观与美国民族主义、美国例外主义、美国帝国主义、美国大众文化传播等关系方面的论述散见于下面有关美国外交政策与国际关系的著述中,如王缉思等主编《冷战后的美国外交》(2008)涉及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中人权观念的使用,展示了美国的价值观;王晓德的《美国文化与外交》(2000)、《文化的帝国:二十世纪全球美国化研究》(2011)从美国文化的输出与全球的影响的角度,讲述了美国价值观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张爽的《美国民族主义:影响国家安全战略的思想根源》(2006)从文化根源探讨美国民族主义的产生和发生的影响,而所谓文化根源则和美国价值观中的宗教使命感以及价值观念的政治作用不无关系;姜安的《意识形态与外交博弈:兼论中美关系的政治文化逻辑》(2007)讨论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与实践中的影响和作用,如上述提及的美国历史学家霍夫斯塔德所言,美国的意识形态离不开美国的价值观,社会民主与政治自由形成其外交政策中的道义主义与理想主义,但宗教使命感和例外主义也使得美国的行为充满霸权主义气息。

除了上述著述以外,国内学者在刊物上发表的美国价值观研究包括形成路径、历史过程、国家认同、价值观培养模式、价值观危机等方面的文章也有助于理解美国价值观的内涵,如《美国价值观的危机》(1998)、《美国价值观之清教主义根源》(2004)、《美国“价值观”输出的历史考察》(2008)、《美国价值观建设及对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启示》(2010)、《选择与灌输:当代美国价值观培养的双重模式》(2014)、《美国价值观教育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2016)、《特朗普主义及其对美国价值观的影响》(2017)等。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文章从美国大众文化的角度探讨美国价值观的存在和影响,如《〈阿甘正传〉所表达的美国价值观》(2009)、《〈功夫熊猫〉的成功:中国元素下的美国价值观》(2010)、《〈穿普拉达的女王〉中女主角的美国价值观》(2011)、《新媒体下电影作为媒介的功能:〈疯狂动物城〉中的美国价值观》(2017)等。这些都表明了美国价值观在中国学界的关注度。这也可以从互联网上有关美国价值观词条的存在和讨论中得到验证。“美国精神”“美国核心价值观”“美国价值观”这些关键词在百度上都能搜索到,且成为一些专门讨论话题,在“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百度文库”中出现,可以看到很多跟踪讨论。涉及的美国价值观与上述提及的关键词如个人主义、竞争意识、平等、公正、自我奋斗等有很强的相关性,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有关美国价值观的理解,在学界和大众之间有非常强的共识。

二、美国大众文化的传输

在这个地球上,大众文化无处不在。在这个世界上,美国大众文化及其影响力随处可见。

人人都知道美国称霸世界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美元和美军。前者让美国拥有天然的经济控制力;后者让美国霸权有了最雄厚的实力支撑。两者加在一起,称霸世界似是一种逻辑的必然。

从普通人的角度而言,似乎对这两者都不会有明显的感觉。倒是另外一个东西会让很多人说起美国就会有具体的感触,那就是美国大众文化,包括好莱坞电影、流行音乐、美剧、广告以及百老汇音乐剧等。这些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美国大众文化其实不仅跟美国相关,也跟世界很多国家包括中国相关,因为就出口规模来说,美国大众文化是美国最大宗出口产品。就这个意义上而言,或许也可以说,让美国称霸世界的除了美元、美军外,还有美国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自然不单是跟大众相关,重要的是其向大众传输的力量所在。美国大众文化传输的是美国的生活方式和美国的价值观。在世界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当下(即便在过去也应如此),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并不能代表其他地域和国家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当然,其中有重合的地方,这是一个简单道理,无须赘言。不过,在实际情况里,美国的价值观确实成为很多地方及民众不知不觉跟从的对象。原因很简单:美国大众文化铺天盖地且具有影响人心的力量。因为好看、吸引人,因为有感染力,因为扬善惩恶的故事,因为好听的旋律,因为丰富的想象力,因为创新的技术……也因为看似开放、大气、民主、平等、个人奋斗、美国梦等诸如此类的东西(这些东西实则本身充满矛盾)。这些自然和价值观搭界了。需要注意的是,事实上是不是就是这样,很多时候,其实要另当别论。但是美国大众文化的要害之处正在于能够把这些所谓“美国精神”中的重要内容传输给大众,大众在娱乐中、在尽心享受中、在愉悦中,当然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受体。也是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大众文化的塑造能力不言自明。

大众文化加价值观,前面再冠上“美国的”,这三者构成了美国的软实力的重要内核。软实力,简单而言,是指通过吸引人的方式让别人(在国际关系方面,指别国)做你想要做的事情。所谓吸引人,说的不是通过命令或强迫的手段,也即通常意义上的硬实力的方式。软实力的“软”主要体现在文化上,而文化就当下社会而言,特别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涉及大众生活的角度而言,一个重要的表现方式是在文化的大众层面,也即大众文化。美国文化的软实力在这个方面的影响力不言而喻,而让这种影响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久不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乃是其背后的价值观在发挥着作用,或明显、赤裸,或迂回、暗喻,或反相加强,或不动声色,或以爱国的名义,或吹响批判的号角……总之,形式多样的价值观表现与多样多彩的大众文化无缝链接,使得软实力成为美国主导这个世界的有力武器,其霸权地位离开软实力,虽不能说岌岌可危,但难以为继当是事实。

本书把软实力、价值观、大众文化三者放在一起研究,以历史为背景,以事例为依据,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力图摹绘美国大众文化之发展路径,价值观之发挥方式,软实力之表现渠道、影响所及以及存在的问题。本书能够为一般读者了解美国大众文化以及研究性读者深入理解美国大众文化软实力提供帮助,还能够为中国发展自己的软实力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