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务管理(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财务管理的目标

财务管理目标就是通常所说的理财目标,是企业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方向。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以至于先后出现了十几种观点,如产值最大化、净值最大化、经济效益最大化、资本成本最小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社会价值最大化等。本书着重介绍在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三种主要观点,分别是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利润最大化

利润最大化,是经济学中根深蒂固的一个观点,在理论和实践中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力。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家就把人类行为界定为追求财富最大化,即假设人是具有理性的经济人,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后来成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新古典经济学在分析微观个体的经济行为时,假设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而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厂商就实现了利润最大化,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要素组合,就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因此,许多经济学家都以利润最大化来分析企业的行为和评价企业的业绩。

利润最大化曾经被认为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正确目标。这种观点认为:利润代表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则企业财富增加越多。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有其科学成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必须不断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追求利润最大化反映了企业的本质动机,也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动力。同时,经营收入减去经营成本就是利润,这在实际应用中简单直观,容易理解和计算。

利润最大化观点及其在实际运用中至少存在以下缺陷:

(1)“利润”更多的是一个会计概念,因此,同样存在会计及其计量方法的内在缺陷,如会计采用历史成本法而忽略了货币的时间价值。

(2)“利润”概念所指不明。利润有许多含义,如会计利润、经济利润,或者短期利润、长期利润。

(3)利润最大化中的利润是一个绝对数,它没有反映出所获利润与投入资本之间的对比关系。

(4)如果片面强调利润的增加,有可能诱使企业产生追求利润的短期行为,而忽视企业的长期发展。这在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考核中尤为突出。

另外,有些学者把每股收益最大化作为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改进而提出来。然而,每股收益也不是一个完全正确的企业目标。首先,它没有确定预期回报发生的时间或时期。其次,使用传统回报率指标,如投资回报率,没有考虑风险因素。而且,每股收益指标没有考虑股利政策对股票市价的影响,假如财务管理的目标是每股收益最大化,则企业将永远不支付股利,因为将应付的股利保留在企业内部便可以实现任何回报率为正的项目投资。

二、股东财富最大化

股份企业是现代企业的主要形式,其典型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即股东不直接参与企业日常业务,而是委托职业经理人经营,于是,现代企业就形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委托代理。根据委托代理理论,企业经营者,即受托人应该最大限度地谋求股东或委托人的利益,而股东的利益体现在其投资的保值和增值,即股东财富上。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目标就自然受到现代企业及其投资者的高度关注。

一般而言,股东是企业资产的最终所有者,其财富就是股东所持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如果以未来一定时期归属股东权益的现金流量,如每股收益或每股红利,按所要求的最低回报率,即考虑风险报酬后的资本成本折为现值,便可得到股东投资报酬的贴现值。这一现值,在有效资本市场(Efficient Captical Market)的假设下,就体现为股东所持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这就是股东财富。

现实中,股东财富是由持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来决定的,在股东持股数量一定的情况下,股东财富就和股票价格成严格的正比关系,所以,股东财富最大化通常演变成企业股票价格最大化。

许多财务学家主张应选择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理由如下:

(1)股东财富的概念非常明确。它基于预期流向股东的未来现金流量,而不是模糊的利润或收入。

(2)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一定程度上能克服企业追求利润的短期行为。因为,股票的市场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也就是说,不仅现在的利润会影响股票的市值或市价,未来利润的预期对股票市值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3)股东财富的计量考虑了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这体现在折现方法的使用以及折现率的确定上。

(4)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有利于股东对管理者的监督和考核。如果股东对企业经营管理业绩不满意,可以“用脚投票”,大量的股票抛售势必会引起股票市场价格下跌,这样,管理者就会面临压力,就会为改进企业管理而努力,从而积极为股东创造价值与财富。

(5)股东财富比较容易观察和量化,因此,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在实务中操作方便、简单、直观。

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观点,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目前国外财务管理教科书中提及最多的观点。虽然理论上还存有争议,但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观点还是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认同。在实际中,也有许多大企业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自己不懈追求的目标。美国财务学家詹姆斯·C.范霍恩等在其《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展示了一些著名企业将股东财富最大化设立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Cocacola:我们只为一个原因而存在,那就是不断地将股东价值最大化。

■Campbell Soup:我们的首要目标是增加股东的长期财富,以补偿他们的风险。

■Equifax:为股东创造价值是我们全部的经营和财务策略的目标。

■Georgia Pacific:我们的任务永远是创造新的价值和增加股东财富。

■Transamerica:我们将继续增加企业全体股东的价值。

当然,强调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也会面临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1)股票市价或市值只适合上市企业,对非上市企业很难适用。

(2)只强调股东利益,而忽视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3)股票价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非上市企业所能控制;在实行股票期权激励的企业中,可能会诱使管理层弄虚作假,千方百计抬高股价。

(4)股东或其受托人有可能通过剥夺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增加股东财富。

(5)可能会为社会带来大量的负外部效应,而这些效应却无法在企业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

三、企业价值最大化

所谓企业价值,是指企业全部资产的市场价值。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是指通过经营者的经营管理,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的情况下,不断增加企业的财富,使企业的总价值达到最大。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股东财富最大化的演化和延伸。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其优点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相类似,其基本思想也趋于一致。所以,很多学者将两者等同起来,看成同一个概念。显然,企业价值有别于股东财富,股东财富仅指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股东、债权人、经理层、员工等缺一不可。这些利益相关者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企业价值这一指标就很好地概括了所有相关者的利益,使得利益各方在这一概念下保持利益的统一和制衡,并保证了企业战略发展的全局性和长期性。另外,企业价值是一个动态指标,它促使企业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追求价值的持续增长,具有长期性、可持续性。

但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存在一些缺陷:

(1)未突出所有者的利益。主流的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股权投资者的企业,股权投资者是企业的所有者,为企业及其债权人提供最后的清偿责任。所以,资金活动的管理目标,首先应该满足或保护所有者的利益。企业价值至少包括债权人和所有者的权益,是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价值之和。因而,企业价值最大化没有区分债权人与所有者对企业承担的风险、拥有的权利,而是将债权人利益与所有者利益,即企业负债价值与所有者权益价值合并起来考虑,这就极易造成对所有者利益保护的不足,最终也将造成包括债权人在内的所有相关者的利益损失。例如,为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管理者会青睐资金成本较低的短期负债融资而非权益融资,这样,企业创造的大量价值在流向了债权人而非所有者的同时,由负债增加的财务风险却要由所有者来承担,这不仅有失公平,也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2)不能合理处理积累与分配的关系。强调企业价值最大化,就会片面强调积累,忽视分配,因为不分配利润可增加企业积累,降低风险,增加收入。试想,如果所有企业都不分配利润,则生产也就失去了意义,生产也会因缺乏动力而陷入停顿,所以,不分配利润既背离了所有者利益,也不符合社会利益。

(3)受益对象模糊。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强调管理者对企业负责,而企业只是拟人化的、法律意义上的经济实体,这使得企业价值的概念模糊不清、指代不明。

(4)可能导致短期行为。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难以正确指导、评价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可能导致短期行为,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例如,管理者可通过转让专利技术的使用权而增加某一时间的企业价值,但这种行为却可能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除了上述三个最大化目标外,还有不少其他观点和提法。在这些目标中,有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中间目标而不是终极目标,如市场份额最大化、产量最大化、收入最大化,中间目标与终极目标,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而有些目标是机关、事业单位和非营利性组织的目标,如社会利益最大化、就业最大化、成本负担合理化等。这些财务管理目标不一定适合于企业,因为这些目标可能缺乏经济效益,即当稀缺的资源用于竞争性用途时,可能导致资源的错误配置。另外,我国学者根据具体国情和企业实际,也针对性地提出过一些财务管理的目标设想。

结合当前国际企业经营管理的实践,主流理论认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并在此基础上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