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商船——苏哈尔号的“辛巴达远航”
9世纪阿拉伯商人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亦称《苏莱曼东游记》)中,曾记录大唐商船到过阿曼,经过那里的暗礁群时,大唐商船因船体太大,无法通过,改由小船才能入港。那么,问题来了。阿曼有没有商船漂洋过海到中国来呢?至少《一千零一夜》说有。
1978年12月,北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由此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很少有人注意到,就在这一年的5月,中国与阿曼苏丹国建交。即使是今天,说起阿曼也不会有多少人一下子想到这个小国在地球上的具体位置。不过,1000多年前,阿曼与中国相互并不陌生,两国间商船往来如走亲戚一样。所以,当全体中国人还在研究土地承包制的时候,一条阿拉伯仿帆船迫不及待地向中国驶来。没错,阿曼同中国建交之后,苏丹卡布斯·本·赛义德(Qabus Bin Said)就命令工匠造一艘仿古的两桅木帆船,进行一次辛巴达式的远洋航行,目的地是中国广州。
据阿拉伯史料记载,1200多年前,阿曼航海家阿布·奥贝德率领船员,驾驶双桅木帆船,从阿曼北部的苏哈尔港启航,尽历艰险,为时两年,抵达中国广州,带来亚麻、棉花、乳香和没药。返回时,则装上中国的丝绸、陶瓷、樟脑以及麝香等物品。阿布·奥贝德是有籍可查的第一个到中国的阿拉伯人。阿曼人这种联通东西的商道探索,带来了商业互通,还激发了阿拉伯的文学创作。《一千零一夜》中那篇脍炙人口的《辛巴达航海旅行记》的故事,据说取材于他的这段经历。
《哈利里玛卡梅集》13世纪抄本中画有一艘波斯湾帆船的插图。此画高度风格化,仍可看出船有三层甲板,船首系着多爪锚,船尾轴心舵是能见到的最早的印度洋船尾轴心舵形象,与英格兰伊普斯维奇1200年城市印章中的柯克船尾轴心舵的形象几乎同时面世
阿曼的苏哈尔港是阿曼传统的造船基地,此次仿造的8世纪古帆船就是在这里按照传统造船方法建造的,并被命名为苏哈尔号。这艘仿古船长22米、高3米,共用了140吨柚木、4吨椰子纤维和7.5万只椰子壳。整船没有使用一根铁钉,船板用椰棕搓成的绳子连接起来,缝隙间涂以树胶以防渗漏。船身包含双层船体板。当年波斯湾和印度的海船都采用这种帆船缝合法,可以使得船体灵活,对于海浪的撞击有令人惊奇的韧性。
这种缝制船最早的图像保存在1237年叶哈雅·本·马哈茂德·瓦西提手抄的《玛卡梅集》中。“玛卡梅”(Maqamat)原意为“集会”,后来成为一种说唱文学体裁。10世纪哈马扎尼首创了这种文体,后来来自巴士拉的作家哈利里(al-Hariri,1054—1122)继承了这种文体,其著作《哈利里玛卡梅集》影响极大。这个故事集在阿拉伯的文化地位不亚于《一千零一夜》。13—14世纪陆续出现了一批带有插图的《哈利里玛卡梅集》抄本,其中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Arabe5847号抄本最受关注,这部抄本制作者——叶哈雅·本·马哈茂德·瓦西提广为伊斯兰艺术领域的研究者所知。瓦西提于1237年誊抄了《哈利里玛卡梅集》,并根据情节绘制了插图。这部抄本一直被认为是阿拉伯绘画和伊斯兰艺术的一部杰作,其中就有一幅表现阿拉伯帆船的精美细密画。
画上许多细节都是船史研究者极感兴趣的。船头悬着一个锚,不是通常的两爪锚,而是阿拉伯商船特有的多爪锚;船侧有“四分之一舵”,这是2000多年的传统,但在船尾部还有一个巨大的轴心舵。它表明至少12世纪的阿拉伯船已有了两种方向控制系统。这种船尾轴舵的使用,很可能来自中国,并通过阿拉伯人传给了北欧的柯克船。
这是能见到的最早的阿拉伯海船画了。
为什么找不到更早的阿拉伯海船画呢?因为,受宗教方面影响,阿拉伯人很长时间没有绘画,后来有了一些植物画。现存最早有插图的阿拉伯书籍,是11世纪早期阿拉伯天文学抄本。到了12世纪,阿拉伯动物寓言集《卡里莱和笛木乃》(Kalilah wa dimnah)和《哈利里玛卡梅集》才有了受波斯人影响的细密画插画,这才有了对人和动物等形象的表现。所以,《哈利里玛卡梅集》抄本中的帆船应是阿拉伯帆船,或“辛巴达探险船”的最早图像。
1980年11月23日,没有安装任何现代航海设备的仿古木帆船苏哈尔号从阿曼出发,仅靠风帆动力,沿海上丝绸之路航线航行9500千米,历经七个多月,于1981年7月11日抵达广州。需要指出的是,那时联合国还没有开展“丝绸之路——交流之路综合研究”大型国际考察项目,中国的丝绸之路热也没有兴起。可以说,阿曼的苏哈尔号广州之行,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首个考察实践活动。或许过于先觉了,当时的团队并没有打造一个纪念物。又过了许多年,2001年10月1日,阿曼苏丹卡布斯才向中国赠送了国礼苏哈尔号木船模型,此时“丝绸之路”研究已成显学。
仿8世纪阿拉伯古船——阿曼苏哈尔号木帆船而制作的模型
古代中国与阿曼的交往在双方的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10世纪,阿拉伯著名历史学家马苏第(Al-Masudi)在编年史著作中曾记载,8世纪以前,阿曼苏哈尔就有商船经常前来广州贸易。唐朝宰相贾耽著《皇华四达记》中“广州通海夷道”(欧阳修等撰《新唐书》予以转载)说:由广州东南海行,经过印度半岛南部,便可来到阿拉伯半岛东南的萨伊瞿和竭国(今阿曼卡拉特)和没巽国(今阿曼苏哈尔)。
但唐代没有留下任何阿拉伯船的绘画作品,所以,阿曼所赠仿古船苏哈尔号船模,显得十分珍贵。但作为国礼的苏哈尔号船模,普通大众是见不到的。又过了许多年,我才在广州博物馆见到了和国礼一样的苏哈尔号船模——两桅斜桁大三角帆船。老馆长黄庆昌自豪地说:1995年,广州博物馆为筹展海上丝绸之路专题展,曾向阿曼求了一件不足一米长的苏哈尔号船模。后来,阿曼朋友看到这个船模觉得太小,回去后,又发来了一件两米长的苏哈尔号船模。于是,这个馆就有了两件珍贵的苏哈尔号船模。
几年前,我在迪拜的一个古船模展上见到许多当代制作的7—19世纪的阿拉伯船模,了解到阿拉伯人造船本没有什么天然条件。阿拉伯有长长的海岸线,但巨大的半岛上却缺少树木,几乎无木材可以造船。阿拉伯造船的木材全靠从印度运来,地处阿拉伯半岛南端的阿曼是当年阿拉伯帝国的重要造船基地,也可以说阿曼的木船就是阿拉伯船的代表。苏哈尔号船模十分贴近古阿拉伯船的原始模样,为人们研究唐代来中国的阿拉伯船提供了很好的样本。
阿曼是古代的“乳香之国”,当年向中国出口了大量的乳香。乳香乃树脂,阿曼人浪漫地将其称为“树之泪”。宋朝称阿曼为勿巡国,赵汝适《诸蕃志》称作瓮蛮国。据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广州入冬后,乘北风扬帆,前往麻离拔国(即阿曼米尔巴特)购买乳香、龙涎香、珍珠、琉璃、犀角、象牙、珊瑚、木香、血竭、阿魏、苏合油等。不过,现在中国熏香人多用沉香,很少进口乳香了。我在迪拜买了一些,500克合7美元左右。
元朝时,据陈大震《南海志》记载,广州和瓮蛮(即阿曼)连续保持贸易往来。到了明朝,在今阿曼南部的佐法尔(Zufar)兴起。郑和舰队七下西洋,多次访问佐法尔。明朝中期以后,由于西方殖民者的侵扰和明清海禁,广州和阿曼极少往来了。
虽然往事如烟,但中阿两国都很珍视这传承千年的友谊。1995年,阿曼苏丹国民族遗产文化部在中国文化部协助下,在唐代阿曼航运船舶在广州登陆的洲头咀,竖立一座“阿曼苏哈尔号木帆船马斯喀特——广州航行”纪念碑,再现了苏哈尔号双桅木帆船的航行图,永志两国友好。2008年4月,北京奥运圣火海外传递第九站,也是唯一的阿拉伯国家站,就选在了阿曼首都马斯喀特一个人工环岛上。当年苏哈尔号仿古木船从广州回来后,即被安放在这里,作为阿曼航海史上的“纪念碑”和中阿友谊的象征。所以,北京奥运圣火在苏哈尔号前点燃,辛巴达的故事又添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