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服人 清朝第一位状元傅以渐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结朋须胜己,似我不如无。门内有君子,门外君子至。邻里欲高墙,亲情欲远方。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事林广记·前集〕(节选)南宋·陈元靓
中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对土地的渴望一下子得到了满足,为了防止越界耕种邻家的田地,地两头要揳橛子,划清两块田地,就形成了所谓的“楚河汉界”。即便这样,邻里之间还是经常发生口角:你家犁到我家田了,你家种子种到我家地里了……解决不了还要动官,官员也只能两头劝解,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此类事件。
傅家“六尺巷”的故事给这类纠纷树立了很好的和解典范。话说,傅家有个儿子在朝廷做了大官,当地四邻八乡的不免让他三分。一天,邻居来到傅家,一揖到底对他说:“老兄弟,有件事想与你商量……”原来,邻居是为了请傅家让出三尺地,形成村里进出的小路,方便大家出行。谁知,傅老爷没等人家说下去,便不耐烦地说:“这是我家祖产,这件事没得商量。”
邻居无可奈何,一气之下,就来了个先斩后奏,先下手为强,请来施工队准备施工,自家不打算预留来回的路,人们来回只能走傅家这一侧了。傅家见邻居如此霸道,便请县老爷评理,县老爷见此情景,也只好在两家中间“和稀泥”。傅家见县老爷“不给力”,赶忙给在京城的儿子写信。信的大意是:邻居为造房,无故占用我家三尺屋基。为此,请儿子来个“上层干预”或“利益输出”,一定要打赢这场官司,争回三尺屋基。不久,傅家儿子回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傅老爷看了回信,心想儿子说得对,待人以宽,退一步、让三尺又何妨,毕竟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二天,他主动找到邻居,自愿让出三尺。邻居见傅家如此大度主动相让,也觉得不好意思,也让出了自家三尺屋基,这样形成了六尺小路,方便路人出行,后人称为“六尺巷”。
不消说,这只是一种巧合。
主流的“六尺巷”典故版本讲的是清代康熙年间,张英[1]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因两家宅地都是祖上基业,年代太过久远不好追溯,对于宅界,谁也不肯相让。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又因双方都是官位显赫的名门望族,县官也不敢轻易了断。于是张家人千里传书到京城寻求支持。张英收书后批诗一首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豁然开朗,退让了三尺。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让出三尺,形成了一个六尺宽的巷子,“六尺巷”由此得名。就像赵薇在《六尺巷》歌中唱的:“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六尺巷”现已成为安徽省桐城市著名旅游景区。
1644年,顺治登极坐上皇帝的宝座。清顺治二年(1645年),范文程上疏朝廷说:“治天下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意思是说,要治理中原这个天下,首先要得民心,士即知识分子,是优秀之民,得了他们的心就得到了天下。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看到这个奏折就同意了,清朝正式实行科举考试。清顺治三年(1646年)开科取士,第一个摘下当朝状元桂冠的是山东农村的举子傅以渐。傅以渐(1609年~1665年),字于磐,号星岩。山东聊城人,祖籍江西永丰。傅以渐虽出生于穷乡僻壤,但他思维敏捷,才华夺人,天赋极高,加上个人的勤奋努力,在近20万名考生中登上会试的前列,接着又在殿试的373名进士中独占鳌头[2]。参照明朝的先例,朝廷在太和殿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典礼仪式,顺治帝亲授他为翰林院修撰,赐恩荣宴,赐六口朝冠,戴金质花,排银86两,进孔庙拜祭。更为隆重的是,特地为他打开了午门的中间大门,让他和另两名三甲的同科进士步入紫禁城,荣耀非凡。所以有人说,举国能享受步入丹陛重石的举子,傅以渐是第一人。刚刚入主中原的清政府竟给新科状元这样的礼遇,体现了对人才的重视和渴望,并且将这些礼遇一直延续到清代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
傅以渐仕途顺遂,由翰林院修撰晋升为国史院学士、秘书院大学士,一直到兵部尚书。据记载,他在朝中虽然居官显耀,却以简朴清廉而著称。在朝为官期间,别的文武大臣都骑马坐轿上朝,他却坚持以驴代步,来往于朝廷和府邸之间。一日,顺治帝见他骑驴,大笑之余,亲自画了一幅傅以渐骑驴小像《状元骑驴图》,并题诗:“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夕晖。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驴如飞。”后人借题发挥,作诗一首:“阁老骑驴来玉殿,康熙引缰走在前。若非太保展雄才,清鼎岂能安如山。”
傅以渐的学问扎实,先后参加过《明史》和《清太宗实录》编修,为《赋役全书》的最后定稿花去了近十四年的时间,这是一部在经济发展史中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官方著作。他在学术界特别勤奋,主持编修《聊城县志》,著有《贞固斋诗集》《贞固斋四书制义》等。清康熙四年(1665年),他作为主考官进入考场时竟不停地吐血,不久便与世长辞,清廷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以示荣耀和礼遇。
聊城的傅氏家族成为官宦世家,中举人、进士,为庠生、太学生者达百余人,人们熟悉的傅斯年就是傅氏的后人。
[1] 张英(1638年~1708年),字敦复,又字梦敦,号乐圃,又号倦圃翁,安徽桐城人,先祖世居南昌。清朝大臣,名相张廷玉之父。清康熙六年,考中进士,选庶吉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编写的《聪训斋语》的核心理念是要求子孙廉俭礼让,谨言慎行,勤苦读书,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2] “独占鳌头”这个词出现在唐宋时期。当时,皇帝宫殿前的石阶下正中位置有一块雕刻着龙和鳌的大石板。鳌就是海里的大龟,科举时期考中状元,要单独站在这块石板上迎榜,向皇帝行礼。因此,中状元被称为“独占鳌头”。后来,人们便用这个词比喻在比赛或考试中居于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