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我小时候,人们常说我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因为我并不擅长在人多的环境中展现自己,遇到陌生人也总是少言寡语。每当有长辈的朋友来家中做客,我便喜欢躲在角落里,或者坐在餐桌前一言不发,我很害怕在众人面前说错话出丑。父母有时候会以略带遗憾的口吻感慨:“这个孩子太内向了。”有时又会皱着眉头批评其他很喜欢与成年人相处、聊天的孩子:“看她咋咋呼呼的,一点儿也没有小姑娘的样子。小姑娘还是文静些好。”于是,文静也好,内向也罢,不善交际的我懵懂地上了中学,才真正了解自己的欲求。
那是一次高中开学前的军训,即将成为同班同学却又不相识的8个花季少女被安排在同一间寝室。第一天夜里,军训尚未开始,没有人能在熄灯之后睡着,因为这群青春的小鸟一直叽叽喳喳聊到深夜。从流行偶像谈到鬼故事,又从电视剧聊到男女生之间的八卦,最后聊回流行偶像。漫漫长夜中,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数次想要加入聊天中,却没能鼓起勇气开一次口。
是什么让我无法加入聊天?黑暗中并没有任何注视我的目光。我不明白为什么她们可以如此恣意地侃侃而谈,而我们——我和另外两个始终沉默的同学——却不能。可能因为她们是那种“焦点”学生,不是老师眼中的“焦点”,而是学生们眼中的“焦点”,是那种风采奕奕,积极参加各种校园活动,通常会有一两样独特的才艺,活得就像青春故事中的学生。
那一刻,我才醒悟,自己是多么渴望拥有和“焦点”学生一样的社交能力。直到现在,我依然认为自己是一个天生内向的人,但我同时也相信,其实很多人都渴望拥有优秀的社交能力。正如那些“焦点”学生被羡慕一样,在成年人的社会中,人们又何尝不暗暗羡慕身边的“焦点”人物呢?我们和这些“焦点”人物的差距到底在哪里?这似乎不只是有没有“勇气”的区别。
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那些心理健康和亚健康人群的社交困境,并通过一些小技巧,帮助人们学会更好地认识自己,表达自己,最终成为更好的自己。